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热湿环境中工位辐射空调加桌面风扇供冷方式下的人体热舒适情况,采用环境测量和主观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在环境背景温度分别为26℃,28℃和30℃(相对湿度80%)的人工环境实验室内测试了24名受试者的整体热感觉、热舒适、热可接受度和热期望.结果表明,热湿环境中,工位辐射空调加桌面风扇供冷方式能显著改善处于热湿环境中的受试者的热舒适情况,但在26℃时,其效果并不明显.虽然背景环境参数超出了舒适范围,在工位辐射空调加桌面风扇供冷方式下,受试者的热感觉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趋于中性,且室内环境温度达到30℃(相对湿度80%)时,仍有超过80%受试者表示可接受其所处环境.因此,工位辐射空调加桌面风扇的供冷方式有效地扩展了夏季室内舒适温度范围.工位辐射空调加桌面风扇供冷方式的研究为非中性环境中维持人体热舒适和降低建筑能耗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人体的热舒适是人体舒适感觉中的重要部分。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因素很多,以夏季上海气候区为例,着重分析了空气温度、平均辐射温度、相对湿度和空气流动速度对人体热感觉的敏感性问题,得出人体对这4个因素敏感性大小,把人们定性的感觉提高到定量的分析,从而为改善室内热环境质量提供一种途径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热力学角度探讨了室内热环境对人体火用损的影响,提出了人体火用及人体火用损的定义,并确定了人体火用计算的基准点.然后以冬季典型办公房间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了室内热环境参数对人体火用损的影响,发现当空气相对湿度为10%~50%时,室内空气温度和室内平均辐射温度的变化对人体火用损影响较大,而当室内空气温度和室内平均辐射温度均小于20℃时,室内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对人体火用损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人体舒适度与室内热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自然通风环境、实际空调环境、实验空调环境与人体舒适度的关系的分析,发现在自然通风条件下人体热感觉随着温度变化是最小的,仅为0.0949(TSV)/℃,而在实际空调环境下,热感觉与温度关系最大,变化率为0.3245(TSV)/℃.说明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影响人体突然感觉的其他因素比实际空调环境以及实验空调环境的要多;本文对三种热环境下热不可接受率与实测不舒适度进行比较,发现实测不舒适度远高于热不可接受率,说明热感觉并不等同于热舒适;在自然通风环境下,高温高湿(28℃,80%以上)条件下,空气焓值大小对实测不舒适度的影响比温度、相对湿度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夏热冬冷地区村镇住宅热环境与热舒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详细了解夏热冬冷地区村镇住宅热环境状况和居民热舒适水平,分别在2006年冬季和2007年夏季对湖南某典型村镇住宅热环境与居民热舒适进行了现场调查.调查总户数85户,131人.调查结果表明,村镇居民在夏季和冬季对室内温度的满意度分别为71.6%和80%,对相对湿度的满意度分别为75.4%和80%;夏季仅有48.1%居民对室内风速感觉满意,因此有必要在夏季加强通风设计.夏季服装平均热阻0.31 Clo,可接受热舒适操作温度范围为15.65~30.14 ℃,冬季服装的平均热阻2.15 Clo,可接受热舒适操作温度范围为8.41~15.65 ℃,全年可接受的热舒适操作温度范围为8.41~30.14 ℃.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明确寒冷地区城市公园老年人秋季热舒适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结合微气候实测和热舒适调研的方法,通过与非老年人进行对比,分析了老年人室外热感觉与热舒适的关系特征,从热中性PET、满足80%热可接受率的PET范围以及热偏好PET三个方面,划定了老年人热舒适评价标准,并探明了微气候因素对老年人热舒适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寒冷地区秋季城市公园中,相较于非老年人,老年人的耐热性较强,耐寒性较弱;老年人的热中性PET为8.3 ℃,非老年人为11.5 ℃,热可接受PET范围为3.2~28.0 ℃,非老年人为4.9~24.3 ℃,热偏好PET为25.8 ℃,非老年人为24.2 ℃;各微气候因素对老年人热感觉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黑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湘西农村地区冬季住宅热环境与老年人热舒适,2018年1月对当地50户住宅与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测试与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冬季该地区住宅室内温度低,客厅、卧室与厕所的平均温度分别为8.3℃、8.5℃与7.1℃;不同建筑类型中,吊脚楼、木结构瓦房、砖墙建筑室内平均温度依次升高;室内早晚平均温度分别为7.5℃和8.5℃;分别有约70%与40%的老人有冷感觉,在厕所时产生冷感觉的老人比例最高.当地居民冬季热适应行为主要为增加衣物和使用火桶取暖,老年人冬季服装平均热阻为1.60 clo,作为局部加热装置,火桶对室内整体热环境的改善效果不明显,但对老年人热舒适改善效果明显.利用适应性平均热感觉指标(APMV)模型计算得到该地区老年人冬季对热环境的自适应系数λ=-0.26,舒适区温度范围为16.7~27.1℃.  相似文献   

8.
影响室内人员热舒适的环境因素很多,其中建筑空间是研究热舒适时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因素.为探究建筑空间尺寸对室内人员热舒适的影响规律,在8个建筑空间中进行了为期3年的实验,8个建筑空间由2种地面尺寸(12 m×12 m和6 m×6 m)和4种空间高度(3 m、5 m、7 m和9 m)构成.在冬夏季由风机盘管或辐射地板空调末端控制的热环境中,以热环境参数测量和主观感受问卷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建筑空间高度由3 m升高到9 m,冬季室内人员的热中性温度升高了0.59℃,而夏季人员的热中性温度随空间高度升高而降低了0.65℃.冬季和夏季,地面尺寸为12 m×12 m的建筑空间中人员热中性温度均高于地面尺寸为6 m×6 m建筑空间.冬夏季室内人员的热敏感性随建筑空间变化的规律如下:随着建筑空间高度的升高,室内人员的热敏感性大体呈上升趋势.地面尺寸为6 m×6 m的空间中人员的热敏感性略高于地面尺寸为12 m×12 m的建筑空间.建筑空间越趋于扁平,即空间高度越低、地面尺寸越大时,室内人员的热敏感性越低.对比各实验工况下预测平均热感觉投票(PMV)与实际平均热感觉投票(MTS...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适合湘潭地区夏季自然通风条件下高校学生宿舍室内人体热舒适的热环境参数指标及人体热舒适度,对湘潭地区某高校学生宿舍室内热环境参数进行测试,并对在校学生进行了关于宿舍热环境的问卷调查.经过调查分析发现:仅有31.80%的学生对于所处环境的湿热感(即综合热环境满意率)表示满意,67.03%的学生认为影响室内空气环境的因素是异味,84.80%的学生对调查所处环境下的吹风感表示满意.测试结果分析表明:在湘潭市夏季自然通风条件下的学生宿舍内,学生的热中性温度为20.17℃,热期望温度为19.75℃.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沈阳地区供暖前后高校宿舍热环境状况,提出供暖相关建议,缓解室内供暖温度高,浪费能源的现象.方法采用现场测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室内物理环境参数进行实测同时对受试者展开主观问卷调查;分别建立不同阶段室内温度与实际平均热感觉投票结果MTS、预测平均热感觉投票结果PMV的线性模型,对比分析不同研究阶段预测平均热感觉投票与实际平均热感觉投票间的偏离关系及不同研究阶段下受试者预测中性温度及实际中性温度间的差值.结果通过问卷统计发现部分高校寝室室内温度高于标准建议最高温度上限;计算结果表明:在供暖阶段人体感觉舒适的实际热中性温度均低于室内空气温度,预测中性温度均高于实际中性温度.结论沈阳地区高校宿舍冬季供暖阶段室内温度过高,可适当降低温度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实际平均热感觉与预测平均热感觉间存在较大偏差,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地区对PMV模型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湿帘降温系统在热湿地区制衣车间的热环境分布情况,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模拟湿帘降温系统下制衣车间内部温度场与相对湿度场的分布。用现场测试结果及计算结果设置相应边界条件,模拟结果显示,沿湿帘进口到负压风机出口方向室内温度呈递增趋势,平均每米增加0.031 ℃,室内相对湿度呈递减趋势,平均每米下降0.37%。将温度值和相对湿度值的模拟结果与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知温度平均误差为0.57%,湿度平均误差为4.9%。研究证明了所建立三维CFD模型的准确性,为湿帘系统在制衣车间的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家用热泵空调送风方式对热舒适性的影响,在人工环境实验室内测试了中送风、下送风和分布式送风的环境参数,并对15名受试者的热感觉和热舒适进行了问卷调查.实验结果表明:初始背景温度为0℃时,分布式送风可快速、均匀地提升人体各部位的空气温度,受试者的整体热感觉以及整体热舒适上升最快,受试者的热舒适性可得到显著改善;室内热环境稳定后,分布式送风温度均匀度最小为1.9℃,在送风区域内的受试者各部位感觉较暖,局部热感觉差异最小,且其他位置的受试者都不觉得冷;稳态局部热感觉与整体热舒适的拟合结果表明,足部热感觉对整体热舒适影响显著,下送风与分布式送风垂直温差小于3℃,在送风区域内,可以明显提升人体足部的热感觉,约75%的受试者对热环境表示满意.综合环境参数测试及问卷调查的结果,分布式送风热舒适性的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人体皮肤对温度很敏感,皮肤在较低温度下忍受热的时间性长,在高温下时间就短。皮肤耐温时间长短取决于空气温度和衣的数量。一般超过95℃时,皮肤忍受时间便急剧下降,在120℃时可忍受15分钟,  相似文献   

14.
等温热环境中紊动气流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动的空气可以在较热的环境中大大改善人体的热感觉 ,但同时也会引起不愉快的吹风感。该文通过考察在气流脉动强度为 2 5 %和 40 % ,相对湿度为 35 %和 6 5 % ,空气温度在 2 6~ 30 .5℃范围内变化的等温环境中人体对风速的选择 ,研究了紊动气流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受试者在气候室中选择令他们满意的风速 ,并回答有关热舒适和吹风感的问卷。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总结分析 ,发现高气流脉动强度可以改善中性 -热状态下人体的热感觉并减少吹风感的产生 ;将吹风感的概念加以推广 ,提出了一个预测等温较热环境中产生吹风感机率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5.
针对实际间歇空调运行情况的体现,依托某实际空调房间,基于人体进入空调房间之前热经历以及空调环境变化的随机测试工况,通过人体主要部位皮肤温度等生理参数和室内环境参数的测试以及人体热感觉和空调关闭意向的问卷调查,研究分析空调环境中处于静坐状态人体的生理热反应及其与空调关闭行为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四肢和颈部几乎暴露于环境的条件下,空调环境中人体脚底皮肤温度变化明显,并对人体热感觉产生重要影响,伴随脚底皮肤温度的降低,人体热感觉从热中性开始,之后以"阶梯降"的形式逐步降低.同时,尽管空调关闭时的人体热感觉存在差异,但从统计角度分析,决定空调关闭动作产生的关键因素仍是脚底皮肤温度.脚底皮肤温度又最终由人体的环境暴露状况(热环境经历和当前所处环境)所决定,空调环境温度越低,人体对空调环境的热不可接受度越高,空调关闭的动作越容易发生.与脚底相对照,颈部、胸部、手背、大腿和前臂的皮肤温度对人体热感觉和空调关闭行为不产生统计上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郑伟花  宋朝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20):8781-8788
为准确预测冬冷干燥地区多层墙体保护下室内温湿度分布和动态变化,研究整体建筑的热湿耦合瞬态传递规律。本文基于Dancy定律,傅里叶定律,Fick定律等基础传递理论,采用热湿空气在墙体内部的非稳态耦合传递控制方程,以温度和相对湿度为驱动势,建立了整体建筑多孔介质墙体热湿耦合传递非稳态模型。通过重点研究两种保温建筑材料:石墨聚苯板和EPS保温板,对分别采用两种墙体下整体建筑的热湿耦合传递和对室内温湿度的调节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冬冷干燥地区EPS的保温性能优于石墨聚苯板;经过24h的封闭模拟,两种情况下的室内的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38.00%和36.50%,室内的平均温度分别为3.75℃和4.20℃;靠近墙壁处的相对湿度与室中央的温度之间的变化存在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可以为冬冷干燥地区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调湿型涂料对建筑室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调节性能,对涂装了调湿型涂料的房间(实验房)内的空气温湿度进行全天候的动态测量,并与未涂装调湿型涂料的房间(对比房)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当室外环境温度与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区间分别为26~33℃和35%~85%时,开启门窗条件下实验房内空气温湿度变化范围分别为28.3~30.2℃和49.3%~63.5%、关闭门窗条件下实验房内空气温湿度变化范围分别为28.9~29.6℃和57%~61%.与对比房比较,实验房内的空气温湿度变化范围更窄.此外,实验房内的温湿度变化与对比房内和室外空气的温湿度保持相似的趋势,但是变化幅度更平缓.研究表明:调湿型涂料可以比较有效地调节建筑室内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改善室内热湿环境,是一种节能环保的被动式建筑环境控制材料.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已经逐渐发展成了社会热点问题,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使石河子对养老机构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大。本文研究对石河子市天健养老院的100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热环境测试,使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建筑基于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的夏季居室内实测热中性温度为29. 21℃,90%可接受的热舒适温度范围为24. 09~31. 14℃;并对不同楼层、朝向及大小的居室内温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朝向相同时,底层居室温度均在老年人可接受的热舒适温度范围内,中间层和顶层达不到老年人可接受的热舒适温度范围的占比分别为14. 6%和41. 7%,东西南北4个朝向的居室达不到老年人可接受的热舒适温度范围的占比分别为22. 9%、20. 8%、39. 6%和12. 5%,室内温度会因人均居住面积的增大而降低;最后提出了改善养老院居室夏季热环境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台湾地区一般住家为调查对象,进行热湿地区居民对空调住家环境热舒适要求的现场调查.现场研究采用环境测量与问卷调查同步进行的方式.研究结果显示:直接询问法、热感觉法或者热期望法所找到的最佳操作温度和80%满意度的热舒适范围上限都较文献[1]的建议值高.实测的中性温度与喜好温度分别为25.8 ℃和25.2 ℃,与北京、江浙及广东地区在自然通风住宅的现场研究比较,发现已习惯空调环境的居民对热舒适有较严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人体某些生理参数存在表征人体热感觉变化的可能性,为了探究不同室温环境中人体生理参数(皮肤温度、脑电)与热感觉变化之间的联系,本研究通过客观实验并结合人体主观问卷调查,分析了人体皮肤温度、脑电频谱功率在冷环境、中性环境、热环境下与热感觉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平均皮肤温度、额头温度与热感觉变化显著相关,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通过对脑电数据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能量分析,发现处在不同室温下人体的整体热感觉同δ频带 (0.5-4 Hz)以及α频带 (8-13 Hz)的频谱功率变化显著相关,与β频带 (13-30 Hz)的频谱功率变化中度相关。此外,人体在应对冷环境时δ、α、β频带的平均频谱功率变化更为显著,由冷环境过渡至中性环境单位TSV标度下的平均频谱功率变化幅度要高于热环境,在脑电频谱能量这一生理参数层面揭示了人体对冷环境更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