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墨是大自然的骨髓,我们用科学手段把她抽出来,再用一颗真、善、美的心灵去把她塑成我们心中大自然,我认为这就是绘画、画家李国柱把墨放在在内心深处孕育,当他打开心扉, 相似文献
2.
收到朋友转寄过来的刘秉江先生画稿,很令我吃惊,这不只作者是我敬仰已久的人,更因为作者在这画种上取得的成就——画是油画棒在色纸上画的定生,且不说画上的宗山类型建筑包蕴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青岛是我的故乡,那儿有大山、有大海,被人称之为有“红瓦、绿蓝、珠海、蓝天”的地方。我曾在这里生活、学习、工作到1985年,因爱人在杭州留校工作,我也随之调到了杭州,即今日中国美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凭籍在文化馆、青岛教育学院及中国美院油画系进修、 相似文献
9.
11.
初识李一是只闻其名.那是在1995年《美术观察》创刊号上有署名为李一的《后学热与九十年代美术走向》一文.我认真研读了几遍.发现文章不仅写的晓畅.而且逻辑性强.分析的丝丝入扣鞭辟入里。后来偶然得到《走向何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绘画》一书,注意到作者又是李一,知他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再后来我编《中西美术批评比较》.就书中有关画论的几个问题曾打电话请教.李一总能心平气和地耐心解释。其渊博的学识.谦和的态度使我至今难以忘怀.及至编《李一楮墨编》.数次往返京师.终得以谋面。交往不长.但情投意合.遂成为挚友,也对李一的人品与艺品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14.
15.
在雕塑大师王凤祚传世的作品中,我较喜欢《弥勒》,它是王先生1983年78岁时的黄杨木雕,虽然它高不过11cm,宽才到13cm,却给人以极高极大的感觉——现代中国美术评论家评介一件塑塑作品,往往调动一席列赞美词来表述这种感觉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数十年来,我虽捉笔为文,但对那些有造诣的美术家却心怀钦服,黄铁山先生即是此中的一位。在潇湘五月的豪雨中,他的水彩画个展隆重开幕,《黄铁水山彩画》集亦随之首发,观者如堵,誉声如潮,足见他人格与艺术双重魄力的光彩。 相似文献
17.
如果将我们感知道的“美”表现成为作品,那么必然离不开“表现人”(艺术家或艺术爱好者)和表现手法了。不过美的广义性决不会使其仅限于“纯艺术的手段”之范畴。如陶瓷艺术,便是陶艺家们将自我情感以陶瓷的科技工艺来实现的“工艺美术”。因而它在很大程度上透射出的是一种科技之美。 相似文献
18.
艺术论中谈到的“再现”,并非指对自然事物的复制,它的制约特征大致有三点,即客观性、准确性、艺术性。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古代艺术是“线的艺术”,与西方艺术相比,具有典型的意义。可以说,“线”性特征是中国古代艺术最大的形式特征。“线”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具有多重审美特性,本文从情感性、装饰性、时间性、时代性、民族性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考察,认为正是这些审美特征使中国古代艺术之“线”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