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WO3电致变色薄膜,并利用正交设计法对实验进行设计,采用循环伏安特性法、分光光度法和扫描电镜(SEM)对薄膜的变色效果和表面形貌进行了研究.据此找出最佳实验条件为W粉用量4 g、H2O2加入量20 mL以及无水乙醇用量10 mL,此时制得的WO3电致变色薄膜的变色响应时间最短为6 s,具有较均一的表面形貌和高的变色效率.  相似文献   

2.
3.
三氧化钨(WO3)是经典的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具有光调制幅度(变色范围)大、稳定性好、价格低廉的优点.WO3薄膜自被发现具有电致变色性质以来,在智能窗、汽车后视镜、显示器等应用的研究十分广泛,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无机电致变色材料.本文介绍WO3电致变色薄膜的变色原理,以及从溶胶-凝胶(sol-gel)制备方法和原材料改进(...  相似文献   

4.
掺钯WO3薄膜的气致变色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钨粉和双氧水为主要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WO3气致变色薄膜,研究了WO3薄膜的结构和气致变色性能,结果表明用此种方法制备的WO3薄膜具有良好的气致变色特性。  相似文献   

5.
WO3薄膜是一种重要功能材料,因具有良好的电致变色、气致变色、光致变色、电化学性能而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文章从各种变色性能来介绍其发展现状及相关应用。  相似文献   

6.
电致变色WO3薄膜的结构与光电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电致变色WO3薄膜的结构与光电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从WO3薄膜的微观结构、电子能态出发,分析了电化学反应导致WO3薄膜光吸收并着色的机理;其次介绍了WO3薄膜的制作方法和过程.采用真空电子枪将热压块状WO3(纯度99.9%)蒸镀在普通玻璃衬底上,然后用多种物理手段测试了WO3薄膜的性能与工艺参数的关系,如XRD、XPS.选择适当的工艺参数可使得膜层的特性达到最佳.最后指出WO3薄膜最有希望应用在光电子学和太阳能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7.
Sol—gel法制备WO3电致变色薄膜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采用Sol-gel法,用Na2WO4水溶液经质子交换树脂获得WO3溶胶,用浸涂法制备无色透明非晶WO3薄膜。WO3非晶薄膜显微结构疏松,表面有微裂纹,是良好的快离子导体,加负电压使其注入Li^+离子引起钨离子还原而着色。经500℃热处理后的WO3薄膜主要含斜方WO3晶相,显微结构致密,表面微裂纹闭合,不利于Li^+离子注入,几乎无变色现象。  相似文献   

8.
纳米三氧化钨薄膜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因其表现出优良的电致变色、气致变色等性能而得到深入研究及应用,但有些指标还有待改善。本文综述了掺杂对WO3薄膜在电致变色和气致变色两方面的影响,并对今后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在室温下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制备了WO3-SiO2复合薄膜,通过改变氢气体积分数、催化剂浓度及热处理温度等实验因素,对薄膜的气致变色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将铂以K2PtCl4形式掺入WO3-SiO2混合溶胶中进行提拉成膜,经适当的热处理后可以获得性能稳定且具有良好气致变色性能的优质薄膜。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WOx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笔者采用磁控反应溅射工艺,以纯钨和纯钛为靶材在ITO玻璃上制备Ti掺杂WOx电致变色薄膜,用薄膜的透射光谱和XRD衍射方法对掺杂后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了Ti掺杂对WOx薄膜电致变色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机理.实验表明:Ti掺杂不会降低WOx薄膜的致色效果,还能显著提高薄膜的循环寿命,缩短响应时间,提高记忆存储能力,XRD分析表明,掺杂Ti之后的WOx薄膜仍为非晶态,且非晶态有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Si(100)衬底上制备了3%Co掺杂CeO2薄膜,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对Ce0.97Co0.03O2薄膜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X射线衍射(XRD)表明,3%Co掺杂CeO2薄膜为多晶薄膜,且未破坏CeO2原有的结构,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晶粒尺寸逐渐增大。椭偏光谱法研究表明,Ce0.97Co0.03O2薄膜的光学常数(折射率n、消光系数k)随着退火温度增加而增大,光学带隙Eg随退火温度增加而减小,这是薄膜结构随退火温度增加发生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叙述了一种自动道路交通参数采集系统,该系统可采集道路的交通流量,车头距,速度,占有率和密度等交通参数,并分析了这种参数互相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参数判定道路的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13.
计算了水溶液中As(Ⅲ)的理论溶解度, 分析了电沉积过程 AsH3的形成机理.研究指出, As( (Ⅲ) 在碱性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在酸性或中性水溶液中大得多, 因此,在碱性溶液中电沉积砷更有利, 防止产生 AsH3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氢的析出电势.  相似文献   

14.
DC磁控溅射沉积FexN薄膜成分及生长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使用直流磁控溅射方法,Ar/N2作为放电气体,在玻璃衬底上沉积FexN薄膜.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掠入射小角X射线散射(GISAXS)、X射线衍射(XRD)、掠入射非对称X射线衍射(GIAXD)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薄膜的成分和生长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5%N2流量下获得FeN0.056单相化合物,薄膜中氮原子含量为14%,该值与α"-Fe16N2相中的氮原子的化学计量(11%)接近;GISAXS和AFM对薄膜表面分析表明,随溅射时间增加,薄膜变得愈加不光滑,用动力学标度的方法定量分析结果为:薄膜表面呈现自仿射性质,静态标度指数α≈0.65,生长指数β≈0.53±0.02,动力学标度指数z≈1.2,薄膜生长符合Kolmogorov提出的能量波动概念的KPZ模型指数规律.  相似文献   

15.
研究几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所合成的新型水溶性荧光聚合物PPESO3(聚[5,3-二(3-磺酰化丙氧基)-1,4-苯撑乙烯])的作用. 结果表明,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可使PPESO3荧光发生猝灭; 中性表面活性剂使得聚合物的荧光显著增强;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一般情况下也会使聚合物荧光增强. 利用表面活性剂对荧光聚合物的荧光增强作用可使这类聚合物成为一种新型的具有高灵敏性的荧光化学传感器.  相似文献   

16.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玻璃基底上制备了Sn掺杂In3O2(In3O2:Sn)半导体薄膜,通过XRD、XPS、四探针仪和分光光度计等测试表征,研究了生长速率对薄膜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薄膜均具为(222)择优取向的立方锰铁矿结构,其结构参数和光电性能明显受到生长速率的影响.当生长速率为4 nm/min时,In3O2:Sn薄膜具有最大的晶粒尺寸(32.5 nm)、最高的可见光区平均透过率(86.4%)和最大的优值因子(7.9×104Ω-1·m-1),其光电性能最好.同时采用Tauc公式计算了样品的光学带隙,结果表明:光学带隙随着生长速率的增大而单调减小.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直流反应磁控溅射设备制备WO3薄膜,对一组温度在47~400℃范围制成的WO3薄膜进行恒电流的电化学循环试验;利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测试WO3薄膜的电色性能。结果表明,染色后WO3薄膜的光学吸收,以及染色效率在波长为1 000~2 500 nm的范围内,温度400℃以下,随镀膜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分析认为,由于薄膜在300℃开始进入结晶态,350℃以上结晶化程度增加,从而在高温范围(350~400℃),光学与电化学特性上的改变是由于薄膜的结晶度的增加而导致的。在本实验中,注入电量为10 mC/cm2,可使光学可控量在太阳光谱范围内保持相当稳定,而这种可控量已经能够很好地满足电色应用的需求。本研究为在太阳光谱范围内更有效地利用WO3薄膜的电色性能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较为普及的GC- MSD结合TPDE方法研究了KNO3在沸石上热分解的产物分布从K2CO3 / KL的 TPDE 入手,首先证明了GC- MSD 方法的可靠性和重复性;通过负载 5, 10和 30 wt. - %KNO3 的KL沸石上 KNO3热分解产物的辨认和分析,推断 KNO3在沸石上的分解大致可分为 2 个阶段:第一阶段在 600℃ 以下发生, 主要产生N2O 和NO 及 N2 ;第二阶段的主要产物是NO2,发生在 600 ℃以上的高温区. 通过剖析分解第一阶段产物中 N2 和 NO 之比,发现产生较多的 N2, 进而推断KNO3 在KL沸石分解会产生较多的钾氧化物而促成强碱位的形成.结果表明, 沸石与负载的 KNO3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KNO3 分解、 乃至形成超强碱新材料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主要讨论Pollaczek多项式Pλn(x;a,b) 的零点关于参数λ的单调性, 及其与Pλn(x;a,b), P λ+1n-1(x;a,b) and P λ+1n(x;a,b)三者之间零点的交叉性。  相似文献   

20.
LiVOPO4/C的溶液沉积-热解法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iVOPO4、蔗糖为原料,采用溶液沉积-热解法制备了LiVOPO4/C复合材料。采用热重与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以及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LiVOPO4/C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蔗糖热分解后在LiVOPO4颗粒的表面包覆形成了一层多孔碳;多孔碳可以有效阻止LiVOPO4颗粒的聚集,增加电极的导电面积,降低电池极化,改善LiVOPO4 的电化学性能;与LiVOPO4粉末相比,LiVOPO4/C具有更高的可逆容量、更稳定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