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3 毫秒
1.
本文以大量例证阐明《庄子》变形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庄子》变形的独特性与自觉性。  相似文献   

2.
王先谦《庄子集解》是庄学中非常重要的书。地方也“间下己意”,标揭对庄子思想和写作艺术的见解。性质和作者等,王先谦也有独到的观点。它基本上是由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删略辑成,有的对于庄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如《庄子》一书的  相似文献   

3.
《庄子》怀疑主义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怀疑主义建立的根据是认识的相对性,怀疑主义的结论是“吾恶乎知之”、“不谴是非”和悬置判断等。《庄子》的怀疑主义可用当代怀疑主义所提出的模式来表示,其怀疑主义的论证方式有“闭合论证”和“无知者的论证”二种,《庄子》的怀疑主义是局部的怀疑主义,而不是全面的怀疑主义。  相似文献   

4.
钱澄之是明末清初学者,甲申之变后漫长的遗民生涯使他对《庄子》有了独特的体悟。以庄继易独特视角、游以待时的处事方式、以儒解庄的阐释角度,使钱澄之对庄子的解读显露出明显的遗民意识。虽然钱澄之更多是从自己的角度解读《庄子》,但其独具特色的庄学观在庄学研究史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庄子》“道”“德”观童坚强(92中③)《庄子》“道”的思想是道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庄子》道的思想时,发现其中“德”也自成一个体系,与道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首先,庄子提出德思想的原因。《庄子》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的...  相似文献   

6.
《庄子》以其丰富的思想性与高超的艺术性在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流传到世界后,在哲学、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今天,我们从这一角度探讨这一传播过程,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云南文史馆王运生先生一直致力于庄子研究,综合运用校勘、考订、注释等研究方法,对其版本和内容以及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庄子明辨》是王运生先生多年研究成果的论文集,对于庄子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庄子》一书中,他以寓言故事的言说方式,表达了对生死问题的基本观点。以马丁等人提出的评价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庄子》寓言为文本语料,观照庄子有关"生死"主题的探讨,可以窥见庄子对生与死问题的个性化的言说方式和评价态度,领悟庄子的生死观和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9.
《庄子》内容丰富,涉及先秦时期多种社会生活和文化事象。《庄子》中有大量的民俗词语,对其进行分类罗列和考察,有助于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的民俗文化,也有助于我们认识皖北地域文化和淮河流域民俗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0.
论苏轼文学创作与《庄子》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与庄子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表现在创作中则显示出审美思想、艺术境界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同一性。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分析苏轼对《庄子》的吸收与借鉴,可以进一步探索苏轼艺术风格的形成及特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庄子《逍遥游》篇的分析,认为《逍遥游》是庄子梦幻般自由理想的最大体现,无所待的自由理想是庄子哲学的精髓。庄子的自由理想和传统道德中的诸如知德、修身以及平等的思想有着行为上的交叠,并不包括放纵主义的自由,庄子的自由理想境界和传统道德价值有着一定意义上的交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奥尼尔后期自传性作品《长日入夜行》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渗透着齐物论、逍遥观和宿命论等观念。是非、爱恨、生死这些传统中的二元对立概念,在这部剧作中实现了“齐一”,主人公埃德蒙对神秘宁静的求索,以及文本中广为渗透的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都可以从奥尼尔的庄子情结中得到阐释。《长日入夜行》这部剧作是奥尼尔借用庄子思想探究并疗救美国社会病根的又一伟大尝试。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一书在中国文学史、哲学史、美学史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它集诗歌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哲学之美于一身,《庄子》语言更是恢弘谲怪,玄妙不羁。后世学者多有关于《庄子》注译的作品,但是这些著作对于《庄子》语言的理解和翻译不尽正确或准确。本文对陈鼓应先生之《庄子今注今译》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考辨。  相似文献   

14.
于丹教授分别于2006年国庆节和2007年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引起轰动,使广大电视观众也因此更加关注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古代经典著作,这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继承和发展。根据她的讲座整理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畅销一时,创造了出版业的奇迹。但是无庸讳言,两部书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后书尤甚。对《于丹〈庄子〉心得》正文中在学术与语言的规范方面存在的多种瑕疵,加以辨析补正,强调学术与语言的规范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庄子认为“无”是“道”之本源,“虚”是“道”之禀性,“无”与“虚”蕴藏着勃勃生机。芒德勃罗发现了空集的价值,揭示了自然界虚实相间的生长状态。庄子和芒德勃罗都“以无观有”,认为“无”是“有”潜藏的存在,“无”和“空”是生成万物的根源,在“空隙中生长”是宇宙的常态。芒德勃罗的空集是一种形而下的研究,其指向是现实存在物的实体和空隙合一,是对象性的整体观。庄子之“无”所看重的是人内心世界的空灵,是主客心物合一的非对象性的整体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程颐谏哲宗"戏折柳枝"一事为研究对象,透过前人的经典注疏与故事重构,试图揭示这一思想史事件所包含的思想价值。本文认为,虽然程颐有自身的考虑,但其不妥之处在于:以"师道尊严"压"君臣之义"、以理压情。程颐谏哲宗"戏折柳枝"一事,再一次印证了庄子对儒家之批评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7.
分析庄子思想的核心“道”,及其可行之径“两行”的蕴含。论证“两行”中自适之用与和通是关键的方法,只有自适其适、自得于心,才能无视外在的是非、对立,达到道通为一,这才是行道。道之可行的极境是无待,当客观有待的存在无法改变时,主观的无待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主观的无待是实现无待境界的根本,注重超越主观的有待是真正的无待。  相似文献   

18.
庄子散文大多以丰富多彩的寓言构成。他擅长讲故事,善于刻画人物,文笔辛辣,气势雄伟,意境开阔,笔法多样,行文千变万化,他善于比喻,富于变化,含蓄蕴藉,生动活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语言大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