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70年来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经过了开创、发展、迂回、转机、出现新局面的历史进程。 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创 1、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端 伴随“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而来的,是对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学创作的评论,这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轫与开端。 1922年3月,胡适在《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最末一节,“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化的大概”,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形成,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和评论。胡适认为,白话文学早就埋下种子,从汉魏六朝起,经历五个时期“无意的演进”,这是“很慢”的。“1916年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方才是有意的主张白话文学”,现代的新文学,就是白话  相似文献   

2.
张清祥 《凉山大学学报》2001,3(2):126-128,132
“五四”新文学的价值转向:由“非人”的价值取向转向人的价值取向。从“五四”新文学“白话文学”和“人的文学”两个“中心理论”全面考察和剖析,从文言话语模式向白话话语模式转向,实际上在文学本体的表层呈现着“五四”新文学的价值转向;从“载道文学”向“人的文学”转向实质上是在文学本体的深层透射着“五四”新文学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3.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显然是一部为“造今日之文学”而“造”出来的“史”。与其说胡适在写史,倒不如说他在表明一种新态度。这种新态度可以叫作“评判的态度”。他评判的正确与否在今天已经昭然,但《白话文学史》的根本意义不在于评判的正误,而在于评判本身所显示出来的文学观念的革新。这点在今天来讲仍然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梳理胡适的“双线文学”学术命题出发,阐述了中国古代俗文学创作的诸多成功经验对他在五四时期的构建新文学思路的积极、深刻的启迪,论证了他的白话文学观崛起于当时文坛的内在必然,并在文学传统的应有继承性背景下揭示了他的这项著名新文学主张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言的衰微为白话提供了必要的活动空间,在文言文的废墟上“五四”白话文运动顺理成章地建构了“五四”白话文诗学。“五四”白话文学在语言范式革命的推动下确认了自我的本质特征,从文学语言、文体形式与文学观念三个维度初步完善了关于自我与世界的言说方式,“五四”新文学也因此成为一种根基深厚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胡适、沈尹默、刘半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事新诗创作并发表诗作的诗人,可称为“初期白话三诗人”。在中国现代新诗的草创期,“初期白话三诗人”的新诗理论和新诗创作都是很有探索意义的,对现代白话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胡适是中国白话译诗的第一人。胡适的翻译思想,诗歌翻译实践中的主题选择、音节突破和语言革新等几方面都有体现其译者主体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期,中国进行着白话文学的铸型努力,冰心对现代文学的转型和白话文学建设作出了先期的贡献。本文采取语言学、文体学的方法考察冰心文本中的白话现象,集中论述冰心所谓的文言化、西文化、融合等三个核心观念,以期分析冰心的风格演变和连贯品质。  相似文献   

9.
白话文逐渐盛行于中国,虽然早在清末即以萌发,但真正盛行在五四前后期中.黄遵宪、胡适与陈独秀均为提倡者,而梁启超的文学风格自成一格,新民体与翻译兼汲取欧美、日本观点,也融入自由民主开放思潮,给后世白话文开启新局成为典范.而梁氏诗界、文学、小说三界革命的理论,更充实后代白话文学的内涵,提升为大众接收的文学表达形式,如今白话文已成为我国文学的主流,梁氏贡献实居功厥伟.  相似文献   

10.
新文学史上,“文学革命”一词最早出自胡适之口。①因此,由胡适的文学观出发来考察新文学观念的转变与建构,更能说明问题。1915年夏,胡适与任鸿隽、梅光迪等一班留学生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度假时,胡适将自己关于“文言为半死的文字”的看法拿出来与大家探讨并引发激烈的争辩。临别前胡适在《送梅觐庄往哈佛大学》一诗中写出“神州文学久枯馁”、“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及“以此报国未云菲”等诗句。⑤诗乃言志,从这些诗中可看出他对旧有之文学的认识与评价(事实与价值判断)和对新的文学的期待与预设(重新建构),而这…  相似文献   

11.
目前对胡适文学思想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影响研究,一是肯定了胡适与西方思想文化的关系,二是对白话诗与西方诗歌资源的关系讨论较多,但在具体范围和具体论题还没有深入,比如,新材料的发现,白话文运动、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文学思想、白话诗、文学批评等与西方的关系等还未深入翔实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的文艺美学研究陷入了对经典与传统文献的反复阐释和演绎中,裹足不前、难以自拔与超越.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成功经验,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关于文艺民俗审美的研究,就是一种尝试.即在文艺民俗学的框架下进行审美的交叉融合研究,以提炼民族的文化精粹,从发生论和起源说上探究中国文艺审美活动与民俗活动的联系.促进文艺创作与审美教育的发展.这对于民俗文艺的传承、保护和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胡适的《尝试集》中,第一编白话旧诗已有突 破旧诗词形式的地方,第二编白话新诗还沾带着旧诗词的痕迹。具体指明并分析了这 些突破之处和沾带的痕迹,由此见出新诗究竟是怎样从旧诗词形式中产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分析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文学翻译借鉴西方民俗学的历程后,总结出西方民俗学在中国本土化的两个特征:阶段性特点,以西方民俗学为最终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误“将现代化”视同于“西化”,简单地用中国材料去印证西方的阐释系统,未能面对中国的民间文学现实。但西方的学术价值在开阔中国人的视野,训练规范化的思维方面仍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益源教授专长于民俗学、民间文学、古典小说以及域外汉文学。长期以来 ,他勤于民俗文化调查和民间文学采集 ,并着力于台湾民间故事家的发掘与研究工作 ,对于乡土文化的保存与推动更是不遗余力 ,堪称为台湾民间文学实践家。  相似文献   

16.
桂学研究作为广西地方之学,民俗研究应该是其重要内容。广西民俗事象和现象早在历代地方史志及其文献典籍就有所记载,刘恂《岭表录异》、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等开始广西民俗研究先河,现代民俗学研究进入黄金时期。民俗学理论与方法论坚持田野作业的实证性研究原则,坚持文献研究方法的考证、印证原则,坚持民俗的“民”与“俗”特征及其价值取向性,这既有利于民俗学研究的学术指向与现实应用意义,也有利于夯实桂学研究的民俗学理论与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万建中教授在学术研究中注重创新 ,广泛吸收其他学科方法来拓宽民俗研究领域和视野 ,其创新精神及在民间文艺学、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史等领域中取得突破成果对民俗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民俗的内容复杂而丰富,关于城市民俗事象的文艺审美有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细致观察从乡村集市到城市广场逐渐发展的城市民俗文化空间,城市民俗文艺审美视野中的叫卖声,是城市民俗审美的风向标,时新的、已成和未成的城市民俗事象之价值取向等民俗样本,就会发现新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及有关生态方面民俗研究成果积累的学科建设的视角出发 ,提出了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 ;并从生态民俗的视野 ,关于植物生态民俗 ,关于动物生态民俗 ,自然周期的生态民俗 ,人类在食物链中居统治地位的生态民俗等五个论题 ,阐述了中国生态民俗研究的重要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