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国文章的分类问题,历来为众多学者注重。古代文章从三国时曹丕的“四科八体分”到晚清曾国藩的“三门十一类”,自简而繁,由繁至简,经历了千余年文章世界鼎盛繁荣的检验。到了“五四”之后,现代文章又经由叶圣陶、陈望道等人“五分说”、“三分说”、“四分说”的追踪认定,发展到现阶段已形成了所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的“四文说”。然而,这一四“文”分的认识并无科学系统的理论基础,造成了在全国大中小学语文教育和写作教学圈里无门(科)、类(种)、体(样)意识的种种教研误区。本文承接《大文章概念论》之一:《文章分类的现实误区》,之二:《文章分类的历史批判》,之三:《两门文章的哲学对等》所表述的整体思路,旨在通过八类分的最终界定,完成“两门八类多体分”这一分类新体系的论证,以使中国文章的分类步入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文章学理论在唐代以前就初具规模。“言志明道”说明了社会生活乃至阶级属性对文章功能的干预作用;“缘情尚文”则显示了文章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纵观整个古代文论,“言志”与“缘情”、“明道”与“尚文”始终处于对峙发展之中.本文试以秦汉隋唐文论的状况分析为基础,找出文章理论双轨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格调”是中国诗学的基本范畴,沈德潜“格调说”也是自成宗派的诗学主张。文章从美学的角度对沈德潜“格调说”的基本特征做出了分析。文章认为,“雄浑悲壮”、“形象蕴蓄”和“趋雅归正”是沈德潜“格调说”最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正> 文章,作为整个写作活动终端的物化形态——精神产品,其分类问题,应该说是一个古老而疲惫的话题。浩如烟海的中国文章,其“门”、其“类”、其“体”、其“式”等“形式”上的归属称谓,经过文章自身的沧桑演变和历代学者的归纳梳理分门别类发展到今天,是理应有一个科学系统的共识了。因为,这一貌似“简易”却又“不易”,但充满着“变易”的基本理论问题,它不仅仅是现代文章学,写作学的研究者们要时时追踪把握的科研大方向,也是一切有涉“文章”系统的学科,必然要询问的源头和起点;同时还是当前大中小学的  相似文献   

5.
都昌方言的虚词“得”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语言成分。文章对充当谓词后缀的“得” ,即“得2 ” ,作了初步的探讨。文章描写了“得2 ”在句法结构中的公布形式 ,分析了其相应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结构不只是“言之有序”的问题,也不只是“言之有法”的问题,而是“序”与“法”相结合的问题;文章结构是文字链条式结构和信息框架式结构的有机统一的双重结构形态。两重结构形态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在写作、阅读过程中,文章双重结构有特定的转换规律。  相似文献   

7.
快乐调查表 同学们,本期你最喜欢哪篇文章,最不喜欢哪篇文章(可以多选),请来信告诉我们吧!你可以在文章标题上画“√”或“×”,  相似文献   

8.
从刘辰翁的创作与文学评点实践看,崇尚“自然”可以说是他的文学创作观。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创作主体(作者)情感之自然:“不平则鸣”、“真”;其二,文章思想(内容)之自然:“兴寄深厚”、“风雅”;其三,文章行文(语言)之自然:“诗无改法”、“天籁”。  相似文献   

9.
“运思及物”包容着阅读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涵义,是一个言简意赅的阅读学术语。阅读,作为实现文章社会价值的再生产活动,若仅止于“披文入情”,则半途而废;只有把“运思及物”当作文章生产运动的归宿,才是完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下面的文章,摘译自今年3月25日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文章里宣揚美国“防务”的变化,是虚伪騙人的。文章所暴露的美帝国主义推行“遏制”战略的困难,却多少反映了事实。读者可以参阅本期吴楚同志《“美国堡垒”战略还是“前进战略”?》一文。——编者  相似文献   

11.
苏洵文章论     
苏洵文章理论的核心是“风水相遭而为至文”,因此,他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要“不得已而言之”,重文不重道,对苏轼兄弟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都昌方言的“得2”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昌方言的虚词“得”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语言成分。文章对充当谓词后缀的“得”,即“得2”,作了初步的探讨。文章描写了“得2”在句法结构中的公布形式.分析了其相应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文章的“过渡”文章的过渡,指的是文章意思的前后衔接和转换,层次段落之间的钩连。作者常常用词。词组、句子、句群或段落作为“过渡”,使文章的上层意思顺利而自然过过渡到下层意思去。过渡在文章结构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古人对文章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是“有物有序”。所谓“有物”就是说文章要有真切实在的内容;所谓“有序”就是说文章要有清晰严谨的结构。段落在文章结构中代表作者思路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步骤,过渡在文章结构中代表作者思路的一个组织要素。一篇文章要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就应该把文章一个个相对完整的…  相似文献   

14.
对萧凤霞的文章“妇女何在 ?”进行了评论 ,特别指出了作者对“结构过程”和“能动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为了把文章从宽大无边的“文学”概念中解放出来,近20年来,有些学者不断呼吁构建狭义文章学的理论体系。我的同事周楚汉君多年来不断排除外界的困扰,而投入这一难度极大的理论构建工程。其研究实绩,在他的近著《比较文章学》及有关系列论文中得到了体示。诚如张会思教授在该著序言中所云:“这部书稿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文章学的力作,填补了文章学科领域的空白,而且也可能是世界第一部比较文章学……。”从文章学的发展而观,可谓“乱象”丛生,“文章”与“文学”的概念长期混用,莫辨异同。其实,六朝时期所谓“文笔”之…  相似文献   

16.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结构安排即如何组织材料和谋篇布局的关键之一。元人乔梦符曾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过精辟的论说:“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这是适用于各类体裁文章写作的经验之谈。文章的头要象“凤头”,漂亮、俊秀;体干要象“猪肚”:饱满、充实;尾要象“豹尾”:结实、有力。“凤头”和“豹尾”的重要,可从欧·享利《没有完的故事》一例中得到说明,它的“凤头”是奇幻的  相似文献   

17.
几乎每一篇有关哲学的文章,都出现了“事物”这个词。但在不同的文章里,或在同一文章的不同地方所表达的词意却是不同的,有时意义为“事”,有时意义为“物”,有时意义为“事和物”。由于这个缘故,使不少的哲学问题产生混乱。本文将就“事”和“物”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并试澄清一些由“事物”概念引起的若干哲学问题,此外还将涉及到矛盾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8.
苏轼文章论     
“词义兼美”是苏轼文章理论的核心,“以古文为理”,道文并重,“文能达是”、“文理自然”以“词义兼美”为统摄,“文以适用”、“博学能文”也浸透了“词义兼美”的浆汁。  相似文献   

19.
"做"与"作"病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与“作”二字在报刊等文章中经常出现互用,该用“做”的地方用了“作”,该用“作”的地方用了“做”。其实“做”与“作”是有明显区别的,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20.
这个题目已经酝酿很久了,尽管至今仍感力不胜任,但客观形势的需要,迫使我们起来一要为文章学的独立发展而呐喊。 在社会科学的丛林里,现在还没有文章学的立株之地。全国报刊书目中,长期找不到“文章学”的户籍。八十年代初卷起的文章学浪潮,波及面还小,只有少数报刊开辟了文章学专栏,少数出版社发行了文章学专著。《全国报刊索引》1983年第6期,破天荒地出现了“文章学”栏目,眨眼又消失了,大批的破土而出的文章学论文,总是附属于这个“学”或那个“学”,有的编入语言学,修辞学,有的编入文艺学、写作学,甚至归入图书馆学,真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