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部地区旅游合作的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状况及旅游特色,在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圈层结构理论及核心-边缘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部地区旅游合作的空间布局应以多级旅游中心城市为发展极核,形成区域旅游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以次区域旅游合作为重心,构建多层次旅游圈;以"三纵三横"干线为旅游重点走廊,形成跨区域旅游经济带.通过点、轴、圈,将中部主要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连成一片,由点到面,逐层展开,协同推进,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旅游协作区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Williamson假说”与“Amos假说”为基础,利用区域发展差距方程式,对长三角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区域发展差距格式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在1962年至2006年期间中国区域发展差距呈“Amos假说”的格式,而1996-2006区域差距呈现Ⅵ类型,就是“倒U字型”格式。  相似文献   

3.
以Williamson假说与Amos假说为基础,利用区域发展差距方程式,对长三角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区域发展差距格式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在1962年至2006年期间中国区域发展差距呈Amos假说的格式,而1996—2006年区域差距呈现Williamson假说的格式。  相似文献   

4.
唐生明  罗勇  吴圣才 《科技信息》2007,(27):294-294
中部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而没有城镇化,就没有真正的工业化。就中部地区县域范围来说,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依托、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相互制约,工业化引起产业结构的转变,并通过这种转变带动城市化。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晟坤  汪威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1):68-68,151
目前,我国大多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区域旅游形象设计对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区域资源特征研究与调查,区域旅游形象替代分析、定位策略和口号设计几个方面对民族地区区域旅游形象设计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策略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思想体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区域经济成长的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分工和区域经济发展路径思想。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在发展战略、要素投入、发展路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上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以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探讨了当前形势下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包括其发展条件、总体定位、发展模式、土地利用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绿地生态系统等。  相似文献   

8.
郭向芳 《科技信息》2010,(30):91-92
实行区域经济合作是加快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目前,中部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缺乏合作,竞争远远大于合作。事实上,中部区域经济合作具有一定的基础,当然也存在劣势,因此,应立足区域优势,扬长避短,大胆创新,有针对地提出加强中部区域经济合作的建议,促进中部崛起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区域旅游合作中弱势地区的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区域旅游合作中,各旅游地区之间的旅游产品结构和客源状况呈现明显的差别,形成具有向心性和层次性特点的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处于竞争劣势的旅游地成为弱势旅游地.运用SPSS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山在珠中江区域旅游的竞争力水平,确定中山在区城旅游中的弱势地位,并据此提出中山旅游应该差异化发展旅游产品,重新定位为三地旅游的中转站和...  相似文献   

10.
浅议21世纪我国中部地区产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足中部地区产业发展,从其产业现状和问题出发,应用营销学的SWOT分析法,在分析中部产业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基础上得出了中部地区产业的发展定位。得出了中部地区完善市场经济,面向全球竞争,实施东引西联,优化产业结构,立足产业定位,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中部崛起的产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助推剂,但中国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对国内近年来关于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相关文献阅读,本文着重从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衡量指标、测度方法、影响因素和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结论比较以及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空间格局5方面,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对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国际旅游收入地区差异变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引进地区国际旅游收入与我国大陆平均值比率变化指数,借以判断1997—2002年我国大陆国际旅游收入省区层次相对差异的变动情况。国际旅游收入地区间竞争结果表现为四大类型:正向差距扩大、正向差距缩小、反向差距扩大和反向差距缩小。在国际旅游业发展水平上,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发展梯度是客观存在的。北京和上海两大创汇基地的地位相对下降。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四地区已成为推动我国大陆国际旅游增长的热点地区,并且将国际旅游收入的重心拉向东南方向。此文可为我国大陆各地区国际旅游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市场开拓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青藏地区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联动开发理论实质上是针对旅游欠发达、资源类似、竞争优势不突出的地区提出的一种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旅游合作要靠对区域线性分布的旅游精品项目的共建与打造来推动,使旅游精品项目成为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的有效载体和最佳平台.西部地区也存在着不少整合优势旅游资源的发展契机,文章在分析青藏地区旅游资源类型、空间分布和联动开发可行性的基础上,探讨了联动开发模式,从地理学空间视野提出了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核心边缘结构模式,实现青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区域旅游的竞争及其联动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区域旅游竞争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提出各旅游地应从资源条件,需求条件,旅游环境,旅游管理,介入机会这五个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同时,还应与其他旅游地在旅游产品,旅游线程,交通,营销等方面进行合作,形成区域旅游的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将旅游业作为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支柱产业进行扶持和发展 ,这是必然的选择 ,但切忌一哄而上 ,盲目开发 ,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深度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以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情感体验、学习需求的做法是发展可持续性的乡村旅游产业的必经之途.乡村特色文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源优势、地理优势、文化优势、客源优势等.目前研究区域文化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的文献主要集中在:1)探讨区域文化的优势给乡村旅游带来的决策依据;2)讨论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3)如何利用区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性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优点,结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建立了一种新的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以省区为单位,选取数量和质量两指标,对我国旅游节庆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衡量,发现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且旅游节庆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旅游产业状况、旅游资源禀赋都具有明显的正相关.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中国段旅游中心城市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丝绸之路旅游业如何参与国际、国内旅游区域性竞争,一直为世人所关注.通过采用旅游地中心性指数对丝绸之路21个节点城市进行评价和分析,拟在丝绸之路中国段构建一个由一级旅游中心城市为主导,二级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三、四级旅游中心城市为支撑,旅游次中心城市为基础,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立体化、网络化的旅游中心城市体系,辐射带动并逐渐培育“一极、三轴、五圈、五带”总体发展格局,以期为丝绸之路中国段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广西区域旅游布局,促进旅游产业有序协调发展,基于生态位理论,利用2011—2015年广西14个地级城市的相关变量数据构建了包含旅游产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维度的区域旅游生态位测度系统,通过计算得到广西旅游生态位竞争态势综合评价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各城市的旅游生态位总体得分不高但内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旅游生态位发展态势持续扩充,影响力逐渐增强;区域旅游生态位等级可以划分为核心城市、节点城市、网络城市3种类型,其中核心城市为南宁市和桂林市,节点城市为柳州市,其余11个城市为网络城市;在区域旅游生态位竞合关系中,核心城市、节点城市、网络城市分别适宜采取领先战略、跟随战略、补缺战略.  相似文献   

20.
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旅游开发实证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宁夏银川市华夏西部影视城旅游开发为例,采用实证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了该旅游景区的发展背景、开发条件,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以及在客源市场上的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丰富景区的旅游产品,更新影视旅游内容,挖掘旅游产品深层次文化内涵,与不同质的旅游区进行联合以及塑造中国西部古代小城镇风貌等深度开发构想,同时也探讨了研究该旅游景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