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构式阅读概念的提出,源于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解构式阅读是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和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视学生的不同程度分为“3C”阅读法和“5C”阅读法。解构式阅读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一种多视角,多纬度的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敏锐性和独立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尼采"权力意志"之否定与肯定关系为历史线索,从"真正的阅读"出发,清理了虚无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关系.按照解构的悖论逻辑,误读才是"真正的阅读".希利斯·米勒和郑敏提出的"解构主义永不过时"论悖逆了解构的法则本身.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们》中把"解放"立为"不可解构"的东西,便"解构"了自身,意味着原典意义上的解构已经过时.  相似文献   

3.
李霞 《科技信息》2008,(18):165-165
雅克·德里达是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解构理论的创始人,其影响力波及当代几乎所有的人文社科领域。由德里迭所启动的解构主义思想已经化为一种普遍的思想方法,在当代学术研究,特别是在文化研究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德里达以解构主义而著称于世。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的社会文化思潮。他的解构不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而是一种颠覆形而上学的策略解构,具有寄生性、暖昧性、自毁性。它对于我们研究西方传统文化富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将从德里迭解构主义的背景与渊源出发,详尽的阐述德里达的解构思想。  相似文献   

4.
"误读"是阅读学理论和解构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从文本和读者两个方面探讨了误读的成因,区分了消极误读和积极误读的不同,并分析了"误读"理论在读者阅读活动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解构主义是西方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其本质是解构西方两千多年来的形而上学,这对文学和哲学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并因其反叛性影响了全世界。米勒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之一,他致力于维护解构主义理论。他的重复理论在文学批评中备受瞩目,这一理论也在其代表作《小说与重复》中得到完整清晰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张莉 《长沙大学学报》2008,22(1):105-106
"误读"是文学批评、文学史、阅读学、比较文学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和命题.女性主义译者对文本的有意误读体现于女性主义译者特别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对文本有意识的干预,通过有意误读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解构"忠实",使翻译行为最终成为彰显女性主义标记的政治行动.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不是教生词,不是简单的英译。教师在解构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重构文本内容是阅读教学设计的关键。建筑英语阅读类文章,专业词汇较多,专业性强,对高职学生而言晦涩难懂。教师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二次建构,并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该文以Building Components(《建筑构造》)单元为例,探讨基于文本解构的建筑英语阅读课堂设计。  相似文献   

8.
作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和文学批评理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引起了学界的激烈论争.批评界一些学者认为解构是一种否定性的、并且只消解不建构的哲学.事实上,德里达的书写论、中心观、意义观处处表明:解构是针对语言符号、词语、书写的传统价值定位所进行的一场全面质疑,反映的是一种真正的哲学精神,其实质是一种肯定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解构主义反对罗格斯中心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号召打破一元中心和二元对立,建立无中心或多中心的开放式体系,这对强调终极文本,作者权威,原作至上的传统译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文拟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几个基本观点入手,深入浅出的解析解构主义翻译观,并通过对苇努蒂翻译理论的分析,给读者提供一个解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王辰玲 《科技信息》2009,(15):215-215,61
解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解构,是反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解构主义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体系渗透于各个领域,翻译领域也不例外。本文通过解读凯瑟琳?戴维斯(KathleenDavis)的《解构主义与翻译》(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来探索运用解构主义从理论上阐述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1.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是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对传统翻译理论形成了冲击。从作者观、文本观、读者观以及翻译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对解构主义翻译论和传统翻译论进行比较,有利于促进翻译过程中对原作作者、原作、译(读)者、译作之间的关系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解构主义的兴起及其影响力早已超过了文学的边界,诸如音乐、建筑、雕塑,电影纷纷借鉴解构主义的理论观念,打破格律,追求潜藏于一切结构之后的不确定的“确定性”.不可否认,解构主义的理论偏激有余,而建构不足,然而需要肯定的是,正是这种抛弃建构而永远寻求“延异”的姿态,成就了艺术创造、解读和发展的新契机.电影《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无论是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还是主题的确立等方面,均展现出了显著地解构意识,对其进行个案分析,有助于透视解构理论在不同文本间的适用性及其演化和发展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但该研究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得以深入还得归因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解构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解构主义一反传统,反对将原文看成是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系统,把意义看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本文旨在从解构主义翻译观对意义的解构与重构来阐述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的20多年时间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显著走向是:初期在具体批评上更多使用英美女性主义批评,90年代中后期开始更多受到法国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从社会历史批评转向文本批评,随着解构主义和文化研究的兴起又由文本批评迈向文化批评,从一个单一的范式走向一个多元化的格局。  相似文献   

15.
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经典阅读是一种精神行动与思想操作的实践。它体现在文本细读与文本阐释结合、文学理论资源的运用、借用文学批评固定的范畴和术语转换成文本分析的技巧等方面,并以此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文学”教学的目的亦在于此。  相似文献   

16.
顾勇 《科技咨询导报》2008,(18):164-164
解构主义的语言哲学对传统的语言能指与所指关系,文本的意义都有独到性的见解。在翻译研究上,翻译标准在解构主义颠覆性的理论系统中开始重新界量。本文通过对解构主义在后结构主义中的异军突起的分析,阐述解构主义大无畏的颠覆精神,同时将这种精神给文本意义的界定和翻译观念的转变带来的新思维作一概述,以期对解构主义及其翻译观获得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龙荣培  司欢欢  万蕾 《科技信息》2010,(35):I0237-I0237,I0241
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以文学的审美批评对抗"憎恨学派"。布鲁姆从审美自主性、文学与个人的联系、文学经典的本质性三个方面来构建其文学批评,目的是对抗当下文学批评中的解构风潮。布鲁姆的立场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经过了早期的作者中心批评与近代作品/文本批评的此起彼伏后,当代文论又经历了接受/反应批评的崛起与衰落,从而使文学批评思想完成了一个大轮回。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种简单的历史循环,而表明了文学作品的意义的超越性,也对作为一种实践诗学的文学批评提出了"综合"要求。因而对作为一种现代批评学说的阅读理论进行认真总结,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当代批评实践,进一步完善批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斯皮瓦克翻译的德里达的《论文字学》的译者前言中,斯皮瓦克主要阐释了"解构是一种阅读"的中心策略,这是斯皮瓦克对解构思想的最核心的解释。它阐明了斯皮瓦克对解构的基点性认识,即解构的实现是一种文本的认知过程,它来源于不同经验视域的主体的解读。也就是说,解构是阅读主体居于主导地位的,分别建立在文本同一性和差异性基础上,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这种认知能够在文本的双面性中,发现显在文本所不知道的潜在文本,展现被传统语言霸权所遮蔽了的他者世界。  相似文献   

20.
图示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但近二十年来,它成为阅读理论的研究重点。传统的阅读理论把阅读过程看作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模式,即从文本到人脑的过程。而现代图式阅读理论将阅读过程视为自上而下的模式,阅读理解过程被看作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试图构建文本意义。本文探讨了图式理论在外语文本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