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8 毫秒
1.
以Walter Fisher的叙事修辞为理论框架,对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二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进行叙事修辞解读。新闻发言人发言中所涉及的修辞情景要素以及它的修辞运作模式揭示了该发布会旨在影响受众,使他们积极的行动起来参与到抗震救灾的活动中来。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道语篇存在投射机构修辞人格和维持意识形态的内在张力。作为硬新闻的涉华危机报道保持这种张力平衡的机制在于通过中介引述和级差强化等评价资源获得累积效应和修辞在场,并以动机语法组合暗显意识形态倾向,进而完成对立认同,最终实现重生修辞与举证责任转移。这实际上也例示了西方他者化中国的话语策略和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3.
栾涛 《科技信息》2013,(7):287-287
体育英语对于广泛理解重大体育赛事起到重要作用,而运用体育英语修辞能增加新闻的生动性、渲染其竞争特点。本文从音韵修辞角度分析体育英语的修辞特点。  相似文献   

4.
宗丽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8):192-194
大众纸媒的方言应用可以分为方言专栏与方言修辞两类,两者对方言的借用程度和借用方式都不一样,方言专栏不属于新闻语体,而方言修辞是新闻语体的修辞方式之一。方言地位在方言热中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白皮书》等文本中,围绕"母亲"话题,李佩甫将叙事视角的转换与文本叙事肌理感的强化、文本结构的听觉化和人物显隐的调度结合起来,着重对视角转换的叙事修辞效应进行了个性探索,彰显出李佩甫浓厚的"垕土"情结。  相似文献   

6.
小议英语修辞Alliter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修辞渊源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英语修辞———头韵在诗歌、英语学习 、广告 、新闻等方面的不同用法 。  相似文献   

7.
"老王"是《老王系列》的叙事主角,他以独特的方式观人生百态,察世间万象。"老王"是作家王蒙虚拟的存在,他亦真亦幻,亦禅亦道,是一个被修辞化的"老王"。文本中,"老王"的修辞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拥有多重的修辞语义,二是参与作品的修辞传释,三是传递作家的修辞哲学。  相似文献   

8.
从修辞论的角度重读影片《英雄》,可以发现张艺谋艺术追求上的一个明显转变——即从"变叙事"和"寓言体"向"大叙事"和"象征体"的回归。而引发这一转变的动因,则是当代意识形态的现代性焦虑。这是一种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双重影响下的矛盾心理,影片运用艺术手法为缝合这一心理缝隙提供了一个想象性的修辞方案,但依然还是露出了力不从心的缺口。  相似文献   

9.
为了区别于泛修辞观下的修辞学,我们将立足于语言运用的修辞学称之为核心修辞学。核心修辞学是在传统修辞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修辞学。它既研究修辞文本,也研究修辞行为;既研究语篇修辞,也研究会话修辞;既研究书面语修辞,也研究口语修辞;既研究有痕迹修辞,也研究无痕迹修辞;既研究积极修辞,也研究消极修辞。  相似文献   

10.
消极修辞是否修辞学的研究对象,这是修辞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消极修辞与语法、逻辑的联系与区别以及消极修辞在修辞学研究中的地位两个方面,论证了消极修辞的客观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先锋作家的一员,余华小说因其独特的叙事和修辞艺术而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关学特征,即:寓言化特征、诗性质地、音乐的美感。同时,余华小说的修辞亦存在着误区,表现在:过度陌生化的偏颇及模式化之嫌;人物符号化带来抽象化的弊病;少数小说的修辞基本上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具体分析了微音新闻短评的大量语言事实,总结了微音修辞变异系统的基本特点,论述了修辞手段的选择与个性心理的关系,阐明了微音语言个性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英语新闻中,"标题被视作报道全文的缩写。"为了尽量吸引读者,编辑运用各种修辞手段以增加新闻标题的可读性,生动性和渲染力。在翻译时应尽可能地体现原文修辞特点,从而让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近乎一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14.
文本延伸必须展开叙述,而小说叙述视点又具有多样性与交错性:可以文本外"旁观者"视野叙述,也可以"局内人"修辞身份叙述。后者又包括"我"的一元叙述及文本内部人物间多元叙述。亦即叙述主体"我"分为"假我"、"真我"、"无我"或多元交错叙事模式。从M.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出发,认为这几种"我式叙述"分别反映了文学话语在表达与接受过程中的"熟悉化"、"陌生化"、"狂欢化"修辞策略,同时显示出文本"独白"或"对话"性的修辞意识。  相似文献   

15.
柴艳 《咸宁学院学报》2013,(10):203-204,210
偏离常规的标记性语言形式象似于额外意义或某种意图,是取得文体特征、达到文体效果的重要手段。英语新闻中的评论文章以发表观点阐明事理为主要目的且篇幅较长,尤其需要形式突出的、能增强表达效果的语言来为其观点和思想传播服务。以原版英语新闻评论文章为语料,运用标记象似性原则着重解读其中各种修辞层面的标记形式所蕴涵的额外意义及意图,挖掘其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理据,证明了修辞标记象似性对取得英语新闻评论文章文体特征及效果的重要性。这对英语新闻评论文章的阅读与写作,尤其对其中修辞标记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本延伸必须展开叙述,而小说叙述视点又具有多样性与交错性:可以文本外"旁观者"视野叙述,也可以"局内人"修辞身份叙述.后者又包括"我"的一元叙述及文本内部人物间多元叙述.亦即叙述主体"我"分为"假我"、"真我"、"无我"或多元交错叙事模式.从M.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出发,认为这几种"我式叙述"分别反映了文学话语在表达与接受过程中的"熟悉化"、"陌生化"、"狂欢化"修辞策略,同时显示出文本"独白"或"对话"性的修辞意识.  相似文献   

17.
在张弓先生的两部修辞学著作,即1924年的《中国修辞学》和1963年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中,贯穿着很强烈的修辞发展观,特别是后者,其论述更充分、体系更完整。然而,时至今日,在修辞学史的研究中,人们却鲜少提及张弓先生的修辞发展观及其贡献。张弓先生认为,修辞的科学体系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分类,二是发展;而就修辞的发展而言,又有两个重要的视点,一是历史,二是现实。在当今的修辞学(特别是修辞史)研究中,重新发现和认识张弓先生的修辞史观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修辞转化是修辞主体在对各相关因素充分进行综合认知的基础上,受到某种修辞目的的驱动,以认知语境为重要条件,以得体性为最高原则,采用适宜可控的方法与手段,而在修辞表达或修辞理解的过程中建构和解构修辞话语的零度与偏离同义形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修辞预期而实施的修辞行为。这种修辞行为具有认知性、普遍性、建构性、解构性和修辞性等主要的属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黄娟  齐真珍 《科技信息》2014,(4):232-233
三段论不仅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论辩模式。本文以新闻语篇为背景材料,以亚里士多德的修辞三段论为工具,对新闻语篇中的论辩模式和论辩手段进行分析,力图揭示论辩模式及各种论辩手段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及对新闻语篇的劝说效果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摄影技术的发展使得数码影像对现实性的复制日趋逼真,人们在习惯了这种影像真实之后,逐渐遗忘了摄影作为一种叙事功能的艺术性。而黑白摄影却可以从人们习惯化的观像体验中拆解照片画面中的客观现实,通过其单色的视觉系统,使影像的表达语境得到异化,从而形成一种视觉修辞手段,引导了观看者对于照片所要表达的叙事意指的自觉追求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