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国产锅炉机组运行中,排烟温度普遍高于设计值.排烟温度升高,排烟损失增大,从而导致锅炉效率降低,煤耗升高,经济效益下降,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实际经验,对引起排烟温度升高的原因从环境、设计、设备、管理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归纳,针对不同的起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浅谈如何降低锅炉排烟温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产锅炉机组运行中,排烟温度普遍高于设计值。排烟温度升高,排烟损失增大,从而导致锅炉效率降低,煤耗升高,经济效益下降,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现场经验,对引起排烟温度升高的原因从运行调整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归纳,针对不同的起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排烟温度升高的各种原因进行了分析,找到了引起排烟温度升高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为锅炉设计和设备改造治理、降低排烟温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薛亚南 《科技信息》2012,(15):140-141
一台35t/h改造循环流化床锅炉,在运行过程中排烟温度一直偏高,出力不足,通过对可能影响排烟温度升高的各个原因的分析,并且依依进行了处理。使得锅炉不但达到额定出力,排烟温度也降低到设计温度。  相似文献   

5.
对锅炉排烟温度升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有效措施,对于降低排烟温度,提高锅炉效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宁 《科技资讯》2014,(34):46-46
云南某电厂原设计燃用云南省小龙潭煤矿褐煤,由于燃煤供应问题,近年来大量掺烧低热值、高水分的新哨褐煤,锅炉运行工况严重偏离设计工况;同时为了降低炉膛内水冷壁管的磨损,在炉膛内设置了一系列的防磨梁;为了降低厂用电率,锅炉在原设计床压基础上采取了降低床压运行的方式,造成锅炉排烟温度升高到约167℃左右,比设计值高约25℃。为了解决锅炉排烟温度较高问题,拟在锅炉的尾部烟道加装低压省煤器,回收利用锅炉尾部烟气余热来加热汽机侧凝结水,达到降低锅炉排烟温度和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张桂华  刘玉文  张斌 《科技信息》2010,(34):I0312-I0313
本文通过对机组锅炉进行在线监测,分析了排烟温度对锅炉热损失的影响,并总结了电站锅炉排烟温度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针对该锅炉做了变氧量试验,并得出了过量空气系数与排烟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排烟温度的应达值。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型煤气混烧锅炉运行中由于煤质波动引起的过/再热器超温、飞灰可燃物含量及排烟温度过高等问题,进行不同煤质下高炉煤气掺烧数值模拟,并进行燃烧调整试验.结果表明,掺烧高炉煤气后炉内温度显著降低,烟气量增加,炉膛出口烟温升高,排烟温度升高,锅炉热效率降低.锅炉燃用贫瘦煤时,炉膛整体温度较低,掺烧高炉煤气不利于煤粉的燃尽,飞灰可燃物含量整体偏高,同时排烟温度较高,锅炉整体热效率较低.煤气混烧锅炉运行时应加强燃料管理,减小煤质波动,并根据煤质情况合理调整高炉煤气掺烧量.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宏伟热电厂#2炉为例,分析查找排烟温度高的原因。排烟温度升高10℃,排烟损失增加0.5%~0.8%。排烟温度升高和排烟量增加会使硫化物、氮化物增加,加剧对环境污染。影响电除尘器效率,造成除尘器输灰困难,损坏设备。降低排烟热损失对提高锅炉效率、维持安全经济运行以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同时使机组效益最大化,真正达到安全、环保、经济运行。提出解决方案措施,将运行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锅炉烧渣油和煤气,排烟温度高,热效率低,利用高能脉冲除灰技术较好的解决了该问题,设计出了合理的除灰参数、流程,获得了较好的吹灰效果,降低了排烟温度,提高了锅炉热效率。  相似文献   

11.
基于高速运转过程中的离心压缩机轴承总成腔体内部摩擦产生大量的热导致流场内部温度过高的问题,本文对离心压缩机滚动轴承总成中的制冷剂气体流动和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以6009深沟球轴承组为对象,建立了轴承总成内腔的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了轴承运动对流场内部气相流动的影响,并对比不同转速下内部温度场情况,揭示了转速对轴承总成腔内的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轴承旋转引起了旋转流,所带来的能力增加了流速,且使轴承总成内部的压力升高;随着转速的增大,流场的流速随之增加,轴承腔内的温度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转速继续升高,摩擦损耗急剧增加,产生的热量大于气体的换热能力,温度随之升高,最终得出较好的散热工况下的转速。  相似文献   

12.
以某型发动机配气机构传动链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摄动和概率可靠性等分析方法,建立了配气机构脱节概率可靠性数学模型.当配气机构基本随机变量为正态分布时,提出了传动链脱节的可靠性分析方法.通过算例分析获得了凸轮在不同运动阶段的传动链脱节概率,以及在不同转速下的脱节失效概率,并且随着转速升高传动链发生脱节的概率也会升高,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进一步表明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此外,通过分析脱节的原因,提出了为降低脱节概率而应采取的方法,为今后内燃机配气机构传动链的可靠性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研究锂离子电池在工作状态下的热特性,通过试验与理论分析手段,结合红外成像技术与非接触式可视化观测方法,研究了锂离子电池单体在不同放电倍率下的表面温度分布特征及不同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下的温度均衡性和不同测量点的温升特性。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极耳附近区域为主要的产热源,且放电倍率越高,产热量越大;电池温度上升越快,最高温度越高,电池温度均衡性越差; 1C放电时,电池表面的温度梯度以多个类半圆形温区呈现;并以正极区为圆心向整个电池扩展; 2C放电时,初期形成的两个半圆形温区重合为一个以圆弧为下边的类矩形温区,直至扩展到电池下边缘;不同放电倍率下,电池温升速率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根据以上分析及研究成果,可以合理改进电池单体结构,设计电池组或电池包散热方案,提高锂离子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单一压力容器镍氢电池充放电过程的分析,建立其传热数学物理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的方法对整个电池温度场进行求解,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两者能够很好地吻合,说明该传热模型可以真实有效地反映实际传热过程.根据计算结果分析整体电池的温度场分布规律,找出电池充放电过程中温差最大的位置作为监控点,其结果可以为电池热控制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工业生产中经常会出现高温烟尘气的排放与扩散现象,研究高温烟尘气的射流扩散过程对于烟尘治理和集尘通风系统设计有重要意义。通过数值模型分析与试验分析结合的方法,对高温气流扩散过程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气流水平浮力射流扩散过程中,射流温度显著改变了射流扩散轨迹和速度分布,随着气流温度的升高,气流密度降低,使射流在水平方向速度衰减加速,而低密度气流的热浮力效应增强,在垂直方向速度值增加加剧,形成了更靠近射流壁面的上浮扩散轨迹;在高温气流射流扩散分析中,在理想气体的浮力模型中添加了密度随温度的变化,因此它比布辛涅斯克近似的浮力模型获得的射流轴线速度与射流扩散轨迹结果更准确,可知改模型适合分析高温气体的浮力扩散特征;两种模型获得的射流速度分布的结果误差相反,使两种模型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工程需求  相似文献   

16.
王忠宝 《科技信息》2010,(33):I0106-I0108
本文针对沧东电厂4号超临界直流锅炉投产后一直面临的过热器管壁温度偏高致使主再汽温度无法达到设计值的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燃烧调整试验,找到了主要原因以及解决措施,保证了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对于同类型锅炉的燃烧调整及运行方式优化工作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秦皇岛2008年地面层不同高度的温度数据分析,发现阴晴天气是各个层面温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夏季地面层不同高度的温度特征,探讨了百叶箱温度和同高度的外环境温度的平均差异。  相似文献   

18.
用边界元法从理论上分析非织造土工织物的拉伸性能。理论分析和试验表明:非织造土工织物的断裂强度随试样宽度的增加而增大。由于试样的不均匀性等原因,理论值一般高于试验值。通过回归分析得出非织遣土工织物试样宽度与断裂强度呈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二氧化硫气体换热器为例,分析研究了弓形隔板管壳式气体换热器在管内与管隙间由于流体能量损耗分配的不合理性而对换热器传热性能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以换热器壳程气体纵向冲刷为结构特征的双面整体形低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优化设计方法,使得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在管内与管隙间气体总压降不变,气体流量不变以及传热温差不变的条件下,比原弓形隔板管壳式气体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提高80%。总传热面积减少42%。  相似文献   

20.
生物质燃烧特性与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丰富农林业生物质利用方式,通过热重分析法研究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特性及其动力学特性。研究表明,不同生物质燃烧特性明显不同。稻壳经不同温度水洗后综合燃烧特性指数增加,最大燃烧速率提高6.0~7.6 %/min,燃烧活化能高于原样,且在一定范围内水洗温度越高,焦炭燃烧阶段活化能越小;提高升温速率,生物质的着火温度、燃尽温度、残余率、最大燃烧速率及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提高;生物质的燃烧反应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相关系数达0.955以上,挥发分析出燃烧阶段活化能均大于焦炭燃烧阶段。该实验结果可为生物质在火力发电行业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