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不断跃升,原有经济发展模式"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严重性也越来越突出.在这三个"不"当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不可持续".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偏低,代价沉重,对于能源、环境、自然和人力资源的消耗之巨,远超可持续发展所能承受的水平.如果不能以极大的决心转型,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可能遇到资源环境硬约束,同时面对国内增长停滞和国际环境恶化的双重困扰.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然而,以石油、煤炭、天然气为主的能源产业确因储量有限、技术不够成熟或其它因素影响而制约了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为此,积极探索和寻求发展新的能源产业特别是生物质能源产业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重要科研课题。  相似文献   

3.
华宏鸣 《科技潮》1999,(3):44-44
工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怎样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工业经济说起。人类经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期以后,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工业经济的发展道路,传统的工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简述为:自然资源→人类的活动:生产活动、服务活动、消费活动→工业与社会垃圾和环境污染。可以看出,传统的工业经济是一条不可逆的线性发展模式,所以又称为线性经济。如果按照这种模式长期发展下去,自然资源这一头将越来越小,直至完全消失,而另一头,垃圾将越来越庞大,污染将越来越严重。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空间将越来越小,直至最后无法维持。因此,这是一条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道路。知识经济的发展模式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世界各国都把低碳经济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低碳经济的投入越来越大。低碳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无论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是生态保护,都需要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5.
孙迎鑫  刘小勇 《科技资讯》2010,(32):222-222
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已迫在眉睫,提出创建低碳经济的思路应运而生。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兼顾两方面因素,一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寻求低碳能源对发展的支撑。根据分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本文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适合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铭心 《创新科技》2007,(5):8-13
种种迹象表明,当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主要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且差距呈越来越大之势。能源制约的瓶颈作用愈来愈大。无怪乎经济学家发出这样的质疑:“目前的经济规模尚且如此,如果继续维持这样的增长方式,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时,还能承受这样高比重的能源消耗吗?”2007年5月渤海湾地区冀东南堡大油田的发现让人心情激扬,实际上,在中国自身的能源供应越来越不堪重负时,渤海冀东南堡油田的发现也是新勘探技术的胜利,而发展科技保证能源供应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探寻中国能源问题的实质,本刊特意采访著名经济学家杨承训及其他权威人士,以期给出中国能源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建立有中国特点的适用性强的减排模式.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人类向往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俄罗斯未能改变以出口能源与原材料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导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使俄经济遭重创的总根由。  相似文献   

9.
赵倩 《创新科技》2015,(6):27-28
河南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发展阶段、能源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积极处理,以政府为主导,推动我省低碳经济的发展,降低对高碳资源的依赖,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低碳经济概况、河南省经济发展中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能源问题对于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一种必要。本文通过建立1970—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及能源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回归模型,分析了我国经济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高万峰 《科技资讯》2012,(32):193-193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经济领域。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是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因此,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要理性、全面的看待经济全球化,既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机遇,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下面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思考来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与探讨,希望可以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一些有建设性和实质性的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模式,其中有“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有人评价温州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相当于亚洲四小龙35年的发展,更相当于西方100年的发展。“温州模式”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典型道路,早已载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史册,她是一个真实而神奇的经济发展模式,一个在国家基本无投资的情况下运作的经济发展模式,一个在“姓社姓资”的研讨中诞生的经济发展模式。她产生了“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非公有制企业”等诸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名词。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时期。这一关键时期的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面对这些矛盾问题和危机,迫切需要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在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循序渐进的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东阳  乔家君  王小敏  苗睿 《河南科学》2013,(11):2078-2082
通过对柏梁镇和回郭镇两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产业、区位等具体特点,形成本地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市场为导向,针对市场需求,确定产业发展的策略,将本地特色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或能人都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合对两镇经济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资经济的放开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市场。当外资经济的进入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和提供了充分的财政税收收入的时候,我们也发现在外资经济发展的地区外资企业的偷逃税现象也较普遍;当外资企业享受着从国家到地方为其提供“超国民待遇”的时候,正在蓬勃发  相似文献   

16.
谢佳 《科技信息》2011,(36):73-73
二十世纪五十年以来,发展经济学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和政策的分析而引人注目,但是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方向,却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研究了发展经济学面临衰落的现状以及其原因。然后,本文结合中国改革的模式与经验,指出中国经济的强势发展对发展经济学不再仅仅具有被动的检验和支持理论的功能,而是成为推动发展经济学深入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全球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必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广西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在紧跟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面临着种种困难与障碍。通过对广西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数据的分析,探讨广西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面临的障碍,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是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能源与产业机构特点、能源技术制约、传统观念的抵触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障碍。实行节能减排、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正>全球日益严重的资源衰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制约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低碳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低碳科技则是驱动低碳发展的关键手段。低碳科技将颠覆以化石能源为基石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带来能源利用方式的全新革命。而发展低碳科技,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领。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引导、规范、制约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低碳发展。科技驱动低碳发展的能源政策(一)转变发展方式世界能源科技蓬勃发展,特别是一些战略性能源高科技将成为促进国家能源发  相似文献   

20.
高兴远 《科技信息》2011,(18):I0058-I0058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党和政府及时作出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经过几年的实践,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是确保经济快速增长的有效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