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骆驼祥子》作为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其成功不仅在于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社会意义,还在于作品的语言。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先生使用了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是老舍先生在深入生活,深入人物内心基础上的匠心独用,体现了老舍语言的一大特点——实而不华,华而不虚,这些比喻具有鲜明的特色——乡土情结,俗而不俗。  相似文献   

2.
《骆驼祥子》作为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其成功不仅在于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社会意义,还在于作品的语言。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先生使用了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是老舍先生在深入生活,深入人物内心基础上的匠心独用,体现了老舍语言的一大特点——实而不华,华而不虚,这些比喻具有鲜明的特色——乡土情结,俗而不俗。  相似文献   

3.
在老舍先生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悍妇"形象是其对于传统女性形象的一种沉重的颠覆,在老舍的小说世界中占有独特而光辉的艺术地位。老舍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恪守以及精神上的失衡和追求是其创作"悍妇"形象的重要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4.
北京有个"兆龙饭店"是香港船王包玉刚先生建的,且以乃父包兆龙先生的名字命名,这谁也不会有异议。北京有个"老舍茶馆",是北京一商贸集团公司开的,却用了老舍的名字。因为这个"老舍"是特指的已故作家舒舍予。而不是别一个老舍,故老舍家属对此提出了异议。我认为老舍夫人胡絜青老人的意见不是没道理。公司为何如此起名,这是明摆着的。假若大文豪老舍没写过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茶馆》,如果不朽的老舍没那么大名气,谁还会抢着用他的大名呢?说通俗些,就是老舍被"利用"了。  相似文献   

5.
趣味老舍     
2009年2月3日,是老舍先生110周年诞辰。这位素有"人民艺术家"之称的老先生,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那些读之令人唇齿留香、"京味儿"十足的文字作品。当我们忆及老舍先生,他仿佛离开并未太久,仿佛仍旧活在北京城的丰盛胡同里,活在他的"丹柿小院"里。他活得实在、鲜明、有情趣、有韵味,他活在每一个细节里。想起"老舍"两个字,就如同听见了咿咿呀呀的胡琴声,就如同品尝了一口浓郁的花茶,这就是老舍先生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比较的方法,将老舍先生某些著作的新旧版本加以对照,并运用语音、语义、语法、修辞的理论对四十七个改笔之处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同时一一作出了切中肯綮的说明。文章从语言的顺畅、准确、清楚、简练、生动等几方面归纳出了老舍先生锤炼语言的技巧和修改语言的艺术。文中丰富、翔实的材料表明了老舍先生对待文稿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可以启迪读者在写作时也要重视语言文字的修改工作。  相似文献   

7.
正2019年1月10~13日,由中国老舍研究会、老舍纪念馆、北京语言大学联合举办的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暨第八届老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89篇,其中中方论文84篇,外方论文5篇。本次会议参会人数共126人,其中中方嘉宾119人,外方嘉宾7人。本次会议总主题为"老舍与中国传统"。来自全  相似文献   

8.
张桂兴先生历经20多年苦心编撰的《老舍年谱》,终于同广大读者见面了。它是老舍研究的最新成果,对过去已版的老舍年谱作了大量的补充、匡正,同时又有许多最新发现,可以称得上“集大成”之作。 在编撰体例上,该年谱作了一些创新。编撰者把老舍的一生分为青少年时代、异国生涯、齐鲁岁月、抗战风雨、赴美之行和建国  相似文献   

9.
老舍先生在语言形象性方面所运用的手法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善于描摹。老舍先生运用语言描摹了人生、景观、心态 ,调动了一切语言手段 ,竭力达到绘声绘色 ,穷形尽态 ,惟妙惟肖。 2 )善选动词。通过动词的合理选用 ,使被描写的对象富有活力 ,神采飞扬 ,形象逼真 ,使动词在句中起到了传神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3)善用比喻。他运用比喻手法有自己的特点 ,即传神 ,感情色彩鲜明 ,富有哲理意味。老舍先生对比喻的运用真正做到了“言近而旨远” ,“望表而知里 ,扪毛而辨骨”。他作品中的比喻之多、之精、之妙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相似文献   

10.
一老舍是中外闻名的幽默大师。曹禺曾这样评价道:老舍“作品中的‘幽默’是今天中国任何作家所没有的。美国的马克·吐温以其‘幽默’在美国和国际上享有那么崇高的地位,那么,我们的老舍先生也是可以与之媲美的。”从语言学角度来分析老舍的幽默是很有意义,很必要的事情。对此,传统修辞学通常的作法是侧重于语言手段的讨论,由作家所使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老舍先生《我的母亲》入手,进行分析阐释,论述了爱——母爱、父爱——在人类情感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茶馆》里的人物形象众多,但主次分明。老舍先生成功运用独到的语言艺术,写出了人物,突出了主题,取得极大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3.
《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直接描写满族生活的作品,其满族民俗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其中,语言习俗方面的满语遗存,北京话的运用,与骑射习俗有关的八旗制度,辫子、旗袍等服饰习俗,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称谓、礼仪、育儿等方面的习俗,尤为突出。这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不但记录了他早午的生活,更倾注了他对自己民族的全部热情。  相似文献   

14.
生命的教育     
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老舍的母亲要强、豪爽、硬朗;她最肯吃亏,从不跟人吵架,别人有求,凡是她能做到的,都是有求必应。老舍自  相似文献   

15.
以<离婚>为例,分析研究了老舍先生对于北京口语运用的几个特点:1)拥有丰富的北京口语词汇;2)词的用法富有北京口语特点;3)句法上多姿多彩,透露着独特的京韵;4)复句运用灵活多变,京味突出.<离婚>成功地运用了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使作品生活气息醇厚,地方风物、民情风俗真实感人.作品展示了迷人的风采,体现了老舍先生的"从生活中吸取语言,又善于加工提炼",以便"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浸润中西文化的作家,西方现代思潮不能不对老舍先生的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而这一点又往往被其小说中浓郁的“京味”所冲淡和遮蔽。站在现代非理性的哲学高度细细品味老舍的小说,可以发现其作品中包含着强烈的存在主义因素,这是形成其创作“笑中含泪”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我们“日本信息化”考察组一行三人在访日期间拜访了日本著名评论家、现任经济企划厅长官堺屋太一先生。堺屋先生对信息技术革命、日本经济改革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等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短讯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前所长、江苏省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文学评论家、研究员陈辽先生,于三月二十四日来我校访问,与我校程志翔校长等领导和中文系教师就文科类专业的发展进行了热情交谈,陈辽先生提出了很宝贵的建议和意见。随后,陈辽先生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我校“文浩科学馆”。並向程志翔校长建议:在江南大学召开一九九二年度“江苏省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年会”,届时将有许多知名学者和海外作家、评论家赴会,对促进我校文科专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曹禺、茅盾和老舍先生的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家庭生活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来说明文学创作个性的形成与青少年时期以及后来形成的作家个人生活个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老赶不上趟》的作者,胡絜青,老舍先生夫人。写作此文时年近八十。年近八十的胡絜青,被人称作“老北京”.她昵,也很自信:“对北京,我知道的不比北京百科全书少。”但是近几年,她不象从前那么自信了——“事事都有赶不上趟的感觉”.可不是!来访的法国朋友谈观感:北京到处在盖新房。她认为“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实实在在的,光是老舍的故居遗迹,年内就有三处要拆了盖新楼;她想建议开辟个“老舍故居”,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