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译者是翻译实践活动的主体,他的活动在服从客观现实条件的同时,以多种形式显示其主观能动性。译者的文化态度、翻译动机、审美倾向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和生命力。在探讨译者主体性内涵的基础上。着力分析译者主观能动因素在林语堂和许渊冲《水调歌头·中秋》两种译文中的体现形式,进而指出译文是原文生命力的延伸,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他对原文文本的解读方式和表达形式。译本研究有必要将译者主体性放在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2.
声音     
《科技潮》2008,(10)
"中秋佳节,凝聚了多少中华儿女对亲情的执着,对故乡的依恋。明月千里寄相思,让我们共赏明月,共盼团圆!""嫦娥一号"卫星从太空传回中秋祝福。"电脑里是种不出庄稼的。"袁隆平带研究生,首先一条就是要和他一起下田。  相似文献   

3.
中秋,意味着一家团圆,2008年的中秋又是最特别的。在这一年,中国人经历了太多的大悲大喜,很多家庭在这一年失去了团圆的机会,很多人在中秋这一天需要特别的抚慰。  相似文献   

4.
厦门博饼风俗,在民间发展传承,已经有数百年时间.这是闽台中秋佳节的特色传统活动,但也厦门最为热烈,成为大众民间习俗的重要部分.论文介绍了厦门中秋博饼的历史、游戏规则和发展现状;着重梳理了相关历史文献,探究中秋博饼的起源演进.博饼已经成为厦门中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独特的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5.
在五十年代,流沙河曾以其清新的诗句和读者交流心声。那时,他出版了《农村夜曲》,《告别星火》两本诗集(还有一本短篇小说集《窗》)。在诗论方面,他还来不及形成系统的文字,但进行过思考——且是独立的思考。如在题材问题上,他反“题材决定论”;在诗艺规律的探讨方面,他强调“个性是诗歌的生命”,反对彼此相似的,“就象每年中秋定期泛滥的尼罗河水一样,涌到编辑部来”的节日诗。他强调诗人不要赶时髦而“要忠实于自己的感受”,不要怕戴“‘标新立异’的帽子”,其结果是政治运动一来,自己被戴上了一顶更吓人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帽子,被强迫化装为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台湾诗人墨人的《中秋雨中吟》、《大屯山之雾》和黄雍廉的《唐人街》、《相逢》的诗情画意作了分析,挖掘了四首诗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7.
志武兄: 中秋快乐!两次寄来的书都收到,谢 谢!…… 中秋见到志刚、老二,聊些家事,看上去二 人身体状况、精神状态都很好,志刚给海花的 生活费都由我按时转交。这一点你们兄弟“依法 办事”,做得不错。其实老人们的生活标准很低 很简单。正如一首歌词中所说:“只图个平平安 安。”……  相似文献   

8.
都中秋、焦秦生两同志的来信,对何护仓同志一文提出的意见,我们认为这些意见是正确的,对我们今后进一少提高编审质量是有益的.现将来信摘要刊出.并向都、焦两同志对我们工作的热心支持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9.
中秋诗:诗人对宇宙与人生的审美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秋诗是明月的诗 ,是眷恋团圆的诗 ,是人间美好的诗。诗人青睐于中秋 ,大概是因月色的高爽与明净 ,夜空的寥廓与澄澈 ,最能与诗人豪迈的气质、高洁的品性、开阔的胸襟产生共鸣。或者说 ,这些自然物象成了诗人情感最适宜的载体。中秋诗中所蕴涵的意境和所显现的人与自然的交流 ,非但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同时也使传统文化的内容更加充实 ,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0.
何莹 《上海信息化》2005,(11):14-17
2005年9月18日,在这个“中秋”与“国耻”相逢的特殊日子,惊悉孙德棣先生辞世的噩耗,IT界无不痛惜——中国互联网真正损失了一位重量级人物!这个低调谦和的人,曾在网易最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地化解帐务危机,将险些被纳斯达克摘牌的网易拉离了濒死边缘。是他使网易的市值重返中国网络概念股三甲,从而迎来了互联网第二个黄金时期。他一生为中国的互联网事业操劳,不到30岁便头发花白。他身罹癌症,一直靠打点滴维持生命,却在生命的最后两天还在向员工交代手头的工作。IT人的过劳与生命透支再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谨以此文悼念英年早逝的孙德棣先生,以及献身IT事业的前辈。  相似文献   

11.
宇聪 《科技信息》2012,(21):197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礼制,早在《周礼》一节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圆又亮的一轮皓月,观赏拜祭,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文章将通过日中对译的形式来更好地了解其由来与传说。希望对从事文学文化相关翻译的爱好者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张慧玉 《世界知识》2012,(20):26-27
美国已悄悄在中日有争议的东海岛屿附近集结一支强大的海陆空编队。两大航母战斗群抵达东海南海正当中国民众欢度中秋及国庆两节的时候,美国已悄悄在中日有争议的东海岛屿附近集结一支强大的海陆空编队。美国媒体9月30日报道,美国海军两个航母战斗群和一个海军陆战队特遣队已开始在西太平洋活动,离"尖阁群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编者注)很近。  相似文献   

13.
高罗佩“狄公案”系列小说是古与今、中和外碰撞交织的文化奇观。他在作品中有意而无痕地描绘了除夕(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中国节。这些节日的描绘起到了三种作用:跨文明地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作为情节要素推动侦探故事的发展;作为环境背景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这三种作用是融合在一起的,由此可见这种“文化的魅力”不是外在的文化标签,而是内在的,与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融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14.
宇聪 《科技信息》2012,(21):197-197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礼制,早在《周礼》一节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圆又亮的一轮皓月,观赏拜祭,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文章将通过日中对译的形式来更好地了解其由来与传说。希望对从事文学文化相关翻译的爱好者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9月15日,值中秋之夜,"天宫二号"发射升空,顺便带去了对"嫦娥"的问候。天宫二号还不是真正的空间站,而是一个空间实验室,一个航天员的过渡的家。在这里,航天员们要做一系列实验,为未来我国真正的空间站打前哨。天宫二号究竟有何迷人之处?为此我们采访了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赵光恒,让他带我们一起来领略天宫二号的风采吧。  相似文献   

16.
赵宁宁 《世界博览》2014,(18):56-57
正将消费者的心理揣摩透了,在方便快捷上做文章,在全球节日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成了公司的生财之道。中国上海的李容华女士花了近两个小时来整理她中秋节假日的网购清单,除了一些传统食品比如月饼、大闸蟹之类,还包括一个搅拌器、一部可用于刷信用卡的手机、内衣、纸、牛奶、零食、厕纸、黄油、香波、DVD碟、甚至还有一辆电动车。对于许多人来说,现在过传统节日更像过一个网购狂欢  相似文献   

17.
蓝色的火焰     
这个中秋,注定不圆满,虽然,一轮清月很圆,可独在成都的她,却守着一处清冷的角落,手捧那封沉甸甸的家书,第一次感觉到秋天真冷!信里说:女儿,妈妈很想你中秋能回家团聚,但是,如果你写的那篇文章一定要登出来,中秋节就可以不回来了,因为那时你看到的妈妈是被公司辞退的妈妈,很难堪的!这是妈妈最后的“通牒”,女儿知道这话的分量,但是依旧作出了“中秋不回家”的选择。她划燃一根火柴,当那封家书腾起一股火苗时,她伤心地哭了,然后轻轻拭去眼角的最后一滴泪,微笑着自言自语:原来,只有燃烧才是对我名字的最好诠释——蓝色的火焰!  相似文献   

18.
《世界博览》2008,(18):88-88
离中秋尚早,但精明的商家已经开始谋划起了中秋节的黄金档期。为此,记者走访了在京的几大商场和超市。于往年月饼礼盒一家独大的销售模式不同,今年的中秋节,由于借助奥运会余温,各商家纷纷打出了特色旗号。一些以绿色,健康,纯天然为卖点的新概念食品纷纷被商家和消费者看好,大有在中秋档与月饼一争高下的架势。  相似文献   

19.
既远,又不远     
编辑本期“封面话题”正值中秋,然而手里的稿件却是关于一场自然灾害的,而且这是继去年底的印度洋海啸、今年夏秋接连席卷我国部分地区的几次台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天灾。“卡特里娜”最肆虐的时候,我们正在编辑上一期杂志。当我紧急联系张国庆,想请他和其他学者一起谈谈这次事件的时候,他给了我这样的忠告:冷静些,让其他媒体的报道更充分些,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些。他的话让我静下心来,更深地想一想我们应该给读者提供些什么。不仅仅是对事态的描述,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分析。所以,当我们继续关注事态发展的时候,着眼点已不仅仅是新奥尔良和美国。…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博饼于2008年入选。它是流行于福建、台湾地区的一种民俗。相传300多年前,郑成功屯兵厦门.每到中秋月圆之时.为宽慰士兵佳节思念家乡亲人之苦,郑成功的部下洪旭发明了一种博饼游戏。后逐渐在民间流传和改进.成为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深受民众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