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中国学习日本教育的重要途径有:聘请日本教习、翻译日本书籍、派留日学生和派官绅赴日考察教育。其中对派官绅赴日考察教育研究为学界所忽视,故拟对官绅赴日教育考察的兴起与发展这一近代教育史上颇为重要的教育事件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自1895年近代翻译学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提出"翻译三难"以来,"信"、"达"、"雅"三原则一直为翻译界学者所推崇。通过总结多年翻译教学经验,总结出翻译教学"五步法",从而诠释翻译三原则的最新内涵,以促进翻译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所谓"摇摇篮的手推动世界"。众所周知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发展迅速,女子教育不容忽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日本经济的崛起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追根溯源,日本女子教育在封建社会时期便已开始出现,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介绍日本封建社会时期女子教育的发端与启蒙,借此希望找到奠定日本近代女子教育蓬勃发展的原因与根基,对我国女子教育的方向有所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4.
《电学》是我国近代第一部较系统、全面地介绍西方19世纪电磁学的中文译著,在中国近代物理学史和科学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电学》的英文底本和中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首先介绍了《电学》译书的时代背景及原著者、译者的情况;梳理了中英文版本的《电学》章节和内容,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书中涉及的电磁学知识和实用技术进行归类整理并择要介绍,对电磁学专业名词的翻译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对本书的翻译水平也给予了评价;最后,将《电学》与其前后出版的同类翻译著作做了比较,指出《电学》一书在电磁学专业翻译方面的开创性以及对其后诸多同类译著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试论章嘉·若比多吉的翻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嘉·若比多吉在翻译《大藏经》的实践中总结了经验,撰写了规范统一译文词语的《正字———贤者之源》,书中提出了翻译者应具备的素质,翻译的标准,增译、减译、转译、辅助译法等翻译技巧。他在继承和发扬藏族传统翻译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藏族翻译史上最早的译者素质问题,也在藏族翻译理论的指导模式上第一次从传统的"内向"理论模式走向了"外向"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6.
玄奘是我国佛教史上最为著名的大佛学家,也是我国佛经翻译史上杰出的翻译家。他毕生致力于佛学研究和佛经的翻译,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他的汉译佛经在数量、质量上为史上罕有,是"新译"的创始者;在翻译理论上提出了影响巨大的"五不翻"理论。被尊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世界上最早产生学校的国家之一。夏朝开始,学校就开始渐渐萌芽,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到隋唐时期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其中在这发展过程中,作为我国近代意义上的"校长"一职也开始逐渐萌芽。  相似文献   

8.
肖霞 《科技信息》2011,(34):211-212
中国近代文坛出现了译自日文的翻译繁荣兴盛的局面,在众多的文类中又是以小说的繁盛为最。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先进知识分子的提倡与实践;二是留学日本盛行,造就日译人才;三是期刊和书局剧增,搭建了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9.
欧光安 《科技信息》2012,(10):23-23,25
穆旦(原名查良铮)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当代著名的翻译家,目前国内对其翻译作品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诠释学翻译理论是20世纪中后期重要的翻译理论支派,影响深远。穆旦译诗的诠释学译论分析和文本细读表明,在等值因素翻译的"得"与"失"方面做到了很好的均衡,在译文表达上充分考虑到了译文读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的爆发打开了中国人对外学习的大门,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他们努力寻求救亡之道。于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出现了大量的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他们在中国的近代化道路上留下了不可泯灭的痕迹。本文就是从留日学生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概况、近代中国出现大量留日学生的原因和留日学生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贡献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相似文献   

11.
《测候丛谈》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气象学的译著。通过对书中名词术语的翻译,并与今日名词术语进行对比,考察《测候丛谈》在中国晚清时期的传播情况,初步分析其对中国气象学教育和气象学知识普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陈晓燕 《科技信息》2012,(32):I0087-I0087
佐藤春夫是日本近代著名的作家和文艺评论家,也是一位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很深的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日本诗歌,同时,他还凭借自己诗人的天赋和对古典汉文学独特的理解,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为汉诗和译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本文通过将佐藤春夫的译诗与原诗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特色,并阐明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的爆发打开了中国人对外学习的大门,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他们努力寻求救亡之道。于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出现了大量的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他们在中国的近代化道路上留下了不可泯灭的痕迹。本文就是从留日学生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概况、近代中国出现大量留日学生的原因和留日学生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贡献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相似文献   

14.
赵桦 《科技信息》2010,(17):180-182
伯顿·华滋生的译作《太史公书》是《史记》在英语世界传播的重要里程碑。本文系统介绍了该译本的译者、翻译思想和组织架构,并以当代著名译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为理论基础,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权力关系,探讨该译本的特点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郭祯 《科技资讯》2015,13(1):255-256
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段,它对于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在中国近代,大量外来翻译小说的涌入,大大的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为其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论文在分析翻译小说对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贡献时,主要从思想转变、小说体裁地位的提升以及与世界文学的联系上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解到翻译小说对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万瑶 《科技信息》2009,(5):214-214,195
翻译一直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交流重要手段。在翻译研究发展的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也是翻译中最活跃的因素一直未被予以重视。随着二十世纪译学研究的兴起和“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主体性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中国近代新旧交替时期的翻译家及其译作的分析,探寻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翻译原本的选择及翻译语言及手法的运用中的体现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7.
侯伟 《科技信息》2012,(31):260-260
19世纪末,甲午战争的失败给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强烈的冲击。中国人发现日本学习西方成效显著,于是又师法日本,即师法日本学习西方的成功经验。由此,大量的中国学生开始留学日本,学习日本先进文化,以寻求富国强兵之路。和制汉语就是由这些留日学生通过办报传入中国。而《游学译编》对和制汉字的引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传入中国的和制汉语主要是进口日语中反映欧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词汇,这为中国人提供了汲取西学的现成语文工具。  相似文献   

18.
留学生在中国近代科学社团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民国初年以中华学艺社为首的一批由留日学生创办的民间科学社团借鉴西方科学社团发展的经验,通过创办科学刊物、召开学术年会、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在推进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传播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1904年翻译的《新译日本法规大全》,是近代中国引进日本法律最为全面的一部,《日本法规解字》是对《大全》中有关法律专门术语作的解释。通过《日本法规解字》流行的新名词,成为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传统政治用语英译研究有不足之处,如缺乏对译文如何才是"忠实"的描述,缺少译者如何在译入语众多备选项中进行筛选的论述。从认知翻译观的视角,提出政治用语英译应以"翻译的两个世界"和"和谐翻译"为指导原则。以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报告的英译为实例,论证了认知翻译观的科学指导性,进而探讨了实现认知翻译观原则的具体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