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背景,提出了“3+1”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此培养模式,我们构建了适应机电工程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设计了与工程应用型专业建设相适应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为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进行,我们进行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以及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建设,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前苏联高等教育为代表的“三段论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按照严格的细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形成了课程设置的三大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建国以来,我国高校一直沿袭的就是这种课程设置的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第二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采取完全的课程选修制,或者只是向学生提供一套模块式的课程体系,人们将这两种课程体系形象地比作“统餐制”和“点菜制”;  相似文献   

3.
紧扣当前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题,对电工、电子课程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创建了一种“以课程实验、校内实训基地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推动了专业建设,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普遍提高.  相似文献   

4.
曹锦佳  刘红娟  单健  康玺 《科技资讯》2013,(26):189-190
结合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核环境治理工程”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确立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发展了课堂教学、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优化了学校现有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发展了积极的教学评价模式,达到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介绍国脉信息学院“3+1”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思路及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3+1”人才培养模式中自主学习课程的内涵、开设形式、实施详例,以此来阐述自主学习课程在“3+1”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力求通过实施自主学习,解决“3+1”人才培养模式学时少,内容多的问题,提出自主学习课程既提高了通信工程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又深化了学生毕业设计中联系实际的程度、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体现的是“重应用、重技术、重技能、重现场”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为主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宗旨;课程模式采用工学结合;建立学分制,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编写与课程模式相匹配的教材。  相似文献   

7.
徐春红 《高等职业教育》2009,18(2):27-28,32
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区域饭店行业对人才需求特征,探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行业企业为依托、校企深度结合“工学交替”、“项目化教学”、“订单式培养”、“课程外包”等育人模式,构建“产学研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区域饭店行业人才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8.
项目驱动 产学结合 培养创新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行与深化工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由此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以“项目驱动”为依托,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学生毕业前有机会顶岗实习,  相似文献   

9.
“五元”模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针对经管类本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要求,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复合式课程平台、互动式教学平台、仿真性实训平台、开放性研究平台,并从教学管理、办学条件等运行机制上保证“五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当前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其课程体系的建设必将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有所不同。力学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其课程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及考试考查形式的改革等几个方面对力学课程的建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爱山 《科技信息》2010,(4):200-203
本文从国家经济建设、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介绍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设计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系统论述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单元"课程体系、工学结合建设课程——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及特色教材、工学单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求,坚持贯彻“扎根红土、立德树人、以生为本、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结合“水文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利用BOPPPS有效教学结构和对分课堂,结合特色教学案例库建设和课程思政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模式等方面对课程进行了大的调整,以促进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改革后的课程模式不仅提升了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为其他院校地学类课程提供了资源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通风与空气调节》课程为背景,提出以课程能力培养标准调整课程建设,以实践为中心架构教学模式,以应用为目的镶嵌理论教学。倡导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素质提升为阶梯的实践教学理念。建立突出能力、多元考核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岗课赛证"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该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点在于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注重"双证制"下课程的兼容性,突出"以赛强技"的项目特色。同时,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快会计专业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扩充高质量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在“新文科”理念下培养经济学人才,是中国经济学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首先,从时代性、战略性、创新性、交融性和发展性5个特征维度阐释“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其次,探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经济学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经济学人才培养需要持续优化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加强经济学的课程思政教育,推动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路径。研究结果可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经济学人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结合“民族建筑测绘”课程实践与民族建筑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传统建筑测绘实践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测绘程序、测绘方法、成果评价、人员组织、数字化建筑测绘技术应用等方面加以论述,建设适应民族建筑教育的创新课程模式并进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7.
杨家林  周先云 《科技资讯》2013,(33):169-170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我校护理专业从2007年开始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完整的课程建设体系,完善了核心课程与精品课程建设制度,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8.
“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是继产教融合、全国职业技能大赛、1+X证书制度等项目而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建设项目。该模式主要从标准、内容、过程、评价四个维度的相互融合,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现阶段,“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存在功利化、形式化、结果化三个方面的现实困境,缺少有效的实施途径。因此,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应坚持岗位需求导向,“以岗定课”建设课程体系,“以赛促教”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以证定标”构建多维评价体系,以助力实现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的跃迁。  相似文献   

19.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企业需求的重要保障,也是专业与企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的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分层递进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通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而使学生在校期间便感受企业文化与感知岗位责任,以期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加快上手速度,增进专业教学成效,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分层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使化学工艺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内涵建设都迈上了新的台阶,各项改革成效显著,并对学生成长形成了明显的驱动力。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也大幅度提高了学校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育“四重融合”专业建设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融合产学合作委员会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课程建设上实行“岗、课、证”融合;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融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上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核心指标,构建以学校、行业(企业)为核心,以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吸引社会参与的专业人才评价体系。应通过“四重融合”,使学生获得从业资格、掌握立业技能、具备成业素质、具有就业创业能力,真正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