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降香黄檀幼苗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硅酸钾对降香黄檀幼苗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 mmol/L的硅酸钾对降香黄檀幼苗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硅酸钾浓度大于2 mmol/L时对降香黄檀幼苗的生长可产生抑制作用,且随着硅酸钾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加强;在硅酸钾胁迫下,降香黄檀可通过渗透调节和酶活性调节来适应一定程度的环境变化.该研究结果为促进降香黄檀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科学证据,也为进一步探究硅酸钾对降香黄檀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探究其生理反应机制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2.
闽南丘陵山地降香黄檀不同海拔造林初步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叶水西 《海峡科学》2008,(12):95-96
降香黄檀为我国热带珍贵乔木树种,由于木材和药用价格极高,近几年来闽南丘陵山地广泛引种.为了掌握降香黄檀在引种地正常生长所能达到的海拔高度范围,在2006年开展了不同海拔降香黄檀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拔高度500m以下时,2a生降香黄檀保存率达83%以上,年平均高生长量可达0.7m以上,而且受到冻害比较轻微.海拔高度超过500m,降香黄檀保存率和生长量均较大幅度下降且受冻害加剧.降香黄檀在闽南丘陵山地造林适宜的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  相似文献   

3.
豆科植物对石漠化土地生物碳固持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估豆科植物功能群在恢复石漠化土地生态功能(如碳固持)中的速率及效果。【方法】以豆科植物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为驱动种实施再造林,对顶果木纯林、降香黄檀纯林、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和对照(自然恢复的灌丛)进行系列取样调查,研究不同恢复类型群落的生物量、碳储量和碳固持速率。【结果】顶果木纯林、降香黄檀纯林和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群落的生物量、碳储量和碳固持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高出灌丛8倍以上;在3种恢复模式中,以顶果木纯林的生物量、碳储量和碳固持速率最高,降香黄檀纯林最低,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居二者之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种恢复模式的生物量、碳储量和碳固持速率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但3种恢复类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应用豆科植物功能群恢复石漠化土地的生物碳固持能力可以取得快速、高效和显著的效果,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目前收集的濒危树种降香黄檀种源的生长和材性性状差异,为广东地区降香黄檀造林提供优良种源。【方法】 对广东省阳江市11年生降香黄檀种源试验林进行调查分析,观测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木材基本密度和心材比率,在生长和材性性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性状与产地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并依据聚类和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进行早期速生优质种源选择。【结果】 8个种源降香黄檀各性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材积和心材比率在种源间的差异最大。胸径和单株材积在种源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P < 0.01)水平,其余3个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P < 0.05)。降香黄檀各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心材比率与胸径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 P < 0.01)。降香黄檀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变异主要受种源地年降雨量和年均气温影响,来自年降雨量较少、气温较低地区的降香黄檀种源,其树高、胸径和材积等生长量较大,木材基本密度较大,心材比率也较高。依据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将8个种源大致划分为具有明显地理格局的两类:一类为东部沿海种源,另一类为中西部山脉种源。 【结论】 降香黄檀的遗传分化与年降雨量和年均气温均有一定的关系。初步挑选出生长快、材质优,心材比率高的白沙种源可作为适宜广东地区造林的降香黄檀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于研究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规律,为牛大力(Callerya speciosa)种苗培育提供理论支撑。对牛大力种子萌发时期可溶性糖、抗氧化酶活性、游离氨基酸、蛋白酶、总酚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牛大力种子萌发不同时期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并比较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在牛大力种子萌发过程中,22d时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最高值,为0.430 mg·g-1,随后持续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22d达到最高值,分别为300.28,810U·g-1 FW,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萌发过程第17d达到最高值,为240U·g-1 FW,这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游离氨基酸呈先升后降再陡然上升的趋势;蛋白酶活性在第22d时达到最大值,为1.101mg·g-1·h-1,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总酚含量在0d时最高,为77.81μg·g-1,随后出现无规律性变化,但总体呈降低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牛大力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与POD、CAT及蛋白酶等的作用有很大关系;POD、CAT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不仅能消除植物体内产生的过氧化氢等有害物质,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种子的其他代谢活动;总酚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通过抑制SOD酶活性影响牛大力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6.
从枳椇种子的种皮结构和透性、离体胚萌发等方面开展种子休眠原因的研究,同时采取低温层积、浓硫酸处理、机械处理等方法研究枳椇种子休眠解除技术。结果表明:枳椇种子种皮结构致密,透水性差是抑制种子萌发的主要原因,种子休眠类型为物理休眠(PY)。低温层积75 d枳椇种子的发芽率达到72%,层积90 d种子发芽率达到76%,且发芽速度更快; 浓硫酸处理5~25 min,种子发芽率在76%~81%,各处理种子的发芽率没有差异,但浓硫酸处理30 min对种子明显产生伤害,发芽率仅为64%; 切除部分种皮的种子在置床后4 d开始萌发,发芽速度与层积90 d的发芽速度一致,置床16 d后萌发结束,发芽率为80%; 擦伤种子表面的种子置床后6 d开始萌发,发芽率为73%。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交趾黄檀种子特性、变异规律及其对苗期生长的影响,筛选交趾黄檀优良家系。【方法】对来源于泰国的32个交趾黄檀家系的种子形态(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千粒质量),发芽特征(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苗期生长性状(苗高、地径、生物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32个交趾黄檀家系种子表型性状变异丰富,不同种子形态性状在家系间均达到显著水平差异,千粒质量变幅为18.04~32.93 g(表型变异系数12.88%)。交趾黄檀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苗期生长性状差异显著。千粒质量与苗高、地径呈显著正相关。综合相关性和隶属函数评价分析表明,20号、23号、18号家系综合表现较好。【结论】32个交趾黄檀家系在表型性状方面存在较大差异,20号家系在苗期生长表现最优,可作为交趾黄檀育苗的首选家系。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因素对药食两用植物赤苍藤(Erythropalum scandens Bl.)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当年采收的赤苍藤种子为材料,探讨浸种时间(0 d、1 d、2 d、3 d、4 d、5 d)、基质含水量(70%、50%、30%)、播种深度(0 cm、1 cm、3 cm、5 cm)、光照条件(全黑、自然光)、基质(沙土、肥土、黄土、混合土)、赤霉素浸种处理及破壳处理(全破、少破、不破)下赤苍藤种子的发芽率及幼苗特性,为其规模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浸种时间、基质含水量、播种深度、赤霉素处理均对发芽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基质和破壳处理对发芽率有显著影响(P<0.05),浸种5 d、50%和30%的基质含水量、播种深度1 cm、混合土基质、50 mg·L-1赤霉素浸种12 h以及全破处理的发芽率在各对比的处理中均最高。浸种时间和基质含水量对幼苗叶长和枝高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他处理对幼苗生长无显著影响。综上可知,赤苍藤种子育苗时,可先浸种5 d或用50 mg·L-1赤霉素浸种12 h...  相似文献   

9.
构树种子油的维生素E测定及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超声波强化提取法提取构树种子油,并对其进行了荧光分析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测定了构树种子油中VE的质量分数,分析了构树种子油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构树种子油中VE的质量分数为410.45 mg·kg-1,主要含有棕榈酸、硬脂酸、珠光脂酸等脂肪酸,且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油酸等,亚油酸的质量分数为77.984 mg·kg-1。  相似文献   

10.
采用常规无损检测手段区分出种属差异较大的木制首饰,但最多只能鉴别到属。选取10种常见木制首饰的红外光谱中,红外特征峰强度、峰位以及类型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对相近种属木材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一维红外光谱)、SDIR(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分析,FTIR谱图中,可通过是否出现草酸钙的特征峰区分檀香紫檀与卢氏黑黄檀、降香黄檀与交趾黄檀;SDIR谱图中,檀香紫檀为1 620 cm(-1)单峰,而卢氏黑黄檀分裂为1 601 cm(-1)和1 627 cm(-1)双峰。在SDIR谱图中,降香黄檀存在1 183 cm-1峰位,而交趾黄檀未出现该峰。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生长基质对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era)叶片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的影响,为降香黄檀在石漠化地区的栽培提供依据,以全壤土和全石砾生长基质栽培下的降香黄檀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叶片的形态解剖参数可塑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雨季(6月)取样的降香黄檀叶片...  相似文献   

12.
为阐明岩溶石漠化不同修复林分的早期生长动态特征及变化规律,选择2011年营造的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纯林(PAFP)、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纯林(PDOP)和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MADP)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监测样地,基于2013年、2015年、20...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十字花科植物二月兰对土壤中铜离子的吸收和耐受性,采用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对其种子萌发阶段和生长阶段进行处理,测定了二月兰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铜离子溶液处理15 d后会对二月兰的萌发率产生影响.当铜离子质量分数为35,100 mg∙kg-1时,均能促进二月兰种子的萌发,而400 mg∙kg-1处理组则导致萌发率显著下降,发芽率仅为对照组的41%;土壤栽培处理,35,100 mg∙kg-1均能促进二月兰生长,而400 mg∙kg-1处理组则导致生长幅度减小,叶片数量和株高也显著少于前两组实验.同时,400 mg∙kg-1处理组导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提高,铜离子对二月兰造成一定生长胁迫.铜离子转运系数和富集系数分别为0.56和0.52,说明二月兰对铜离子的富集能力表现优良,尚未造成毒害.进一步分析铜离子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外源施加铜离子,导致体内OvCOPT1基因表达量相对于对照组显著降低.本研究揭示了二月兰对于土壤中铜离子污染具有吸收和富集作用,为治理土壤中铜离子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并证明二月兰可作为优良的富集植物.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一年两收金槐花不同时期叶片内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规律,以营养期、花芽期、花蕾期、盛花期和果期5个时期的一年两收金槐叶片为试材,对其干物质、粗纤维、粗脂肪、粗蛋白、钙和磷等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干物质含量在第一季果期阶段含量最高(37.2%),第二季花蕾期含量最高;第一季和第二季花芽期至花蕾期的干物质含量都呈现上升趋势,说明该阶段需要消耗大量营养物质。第二季采收时各时期粗蛋白含量均低于第一季采收各时期,均在花芽期含量最高,其中第一季采收花芽期为5.99%,第二季花芽期为5.35%。第二季粗脂肪含量除了花芽和盛花期略高于第一季外,其他时期都低于第一季,第二季粗脂肪含量最高为盛花期(1.19%)。第二季采收时金槐在花芽-花蕾-盛花阶段粗纤维、灰分和钙含量明显高于第一季,第二季磷含量在营养期-花芽-花蕾阶段要低于第一季,但在盛花期到果期要显著高于第一季,其中第二季时磷含量最高为盛花期(0.126%)。第二季芦丁含量显著低于第一季,其中第二季花蕾时期芦丁含量为27.5%,但第一季花蕾时期芦丁含量却达到36.7%。因此,可在第一季采收结束及时补充磷肥,以促进二季金槐的花芽分化。  相似文献   

15.
为阐明轮伐期内不同类型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混交林的生长动态特征及变化规律,选择于2012年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青山实验场采用生态营林制度营造的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Eucalyptus×Dalbergia odorifera,MED)、桉树×望天树混交林(Eucalyptus×Parashorea chinensis,MEP)、桉树×红锥混交林(Eucalyptus×Castanopsis hystrix,MEC)和桉树纯林(PEU)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监测样地,基于桉树第一轮伐期内的3次林分调查(2014、2016、2018年),分析不同混交林桉树和珍贵树种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监测期内,4种林分类型林木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均随林龄显著增加;混交林中降香黄檀、红锥及望天树均可显著促进桉树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及林分蓄积量的生长,促进作用大小表现为MED>MEC>MEP;不同混交类型中珍贵树种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及林分蓄积量均表现为MEC>MEP>MED,林分总蓄积量表现为ME...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60株重楼内生细菌发酵液的水相提取液和有机相提取液对冬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发现8株细菌的有机相提取物具有促萌发作用.将其中4株细菌的发酵液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蒸干物用甲醇溶解并稀释成不同浓度处理冬小麦种子.结果表明:肠杆菌属74#菌的石油醚相提取物、不动杆菌属108#菌的氯仿相提取物、芽孢杆菌属138#菌的氯仿相提取物和克雷白氏杆菌属149#菌的乙酸乙酯相提取物的促萌作用较强(p0.05);其中芽孢杆菌属138#菌的氯仿相提取物的1/2稀释液的促萌作用最强(p0.01).  相似文献   

17.
重楼种子萌发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探索影响重楼(Paris polyphylla)种子萌发的因素,为重楼快速育苗提供理论基础。实验利用不同浓度植物激素和变温层积方式对重楼种子进行处理,统计种子的萌发时间及萌发率。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赤霉素(GA3)处理对种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而种子来源不同对种子萌发率有极显著的影响;3种变温层积方式下重楼种子均有萌发,变温层积对华重楼和滇重楼种子萌发时间和萌发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而种子来源对萌发时间和萌发率的影响极显著。因此,外加GA3、不同的层积方式和变温处理均不能明显改善其萌发特性,种子的萌发时间和萌发率高低与种子来源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蓝福生  Jean-Yves Peron 《广西科学》1997,4(4):276-277,281
用0.025%,0.050%,0.075%和0.100%浓度的赤霉溶液按12h,18h,24h和30h浸泡海甘蓝(CrambemaritimaL.)种子,以风干种子和自来水浸泡24h为对照,结果表明,多数处理对海甘蓝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规律性不明显,0.025%浓度溶液浸种18h的处理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在不同浓度下对盐胁迫和铝胁迫的耐受性,以加拿大一枝黄花为材料,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利用0、200、400、800、1600、3200 mg/L不同浓度NaCl和AlCl3溶液处理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并对其萌发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的发芽率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与对照相比,800 mg/L浓度的NaCl溶液对其发芽率和发芽势产生显著抑制作用(P<0.05),当浓度为1600~3200mg/L时,发芽率和发芽势极显著降低(P<0.01),当浓度为800~3200 mg/L时,加拿大一枝黄花发芽指数极显著降低(P<0.01);(2)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发芽率随着AlCl3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与对照相比,200~3200mg/L的AlCl3溶液对其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受到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3)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对盐胁迫具有相对更强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