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芗剧,具有鲜明的闽南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是全国近四百个地方剧种中惟一由海峡两岸文化交融而成的地方剧种,对开展闽台文化交流和增强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闽南芗剧具有自身的传承价值,具有自身的发展与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闽南人向台湾和东南亚移民并建立起覆盖闽南、台湾和东南亚的移民网络。歌仔戏基于闽南人移民活动诞生、成长并流传分布于闽南族群聚居的闽南、台湾和东南亚。闽南人的移民生活塑造了歌仔戏悲情的剧种个性,为歌仔戏提供“过台湾”“下南洋”剧目题材。歌仔戏在闽南移民社会的传播中,不断丰富着艺术载体;其观演活动也影响着闽南人的移民生活,建构着闽南移民对祖籍文化的认同,帮助整合、凝聚闽南族群,巩固和发展闽南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3.
郭玮璇 《海峡科学》2011,(12):18-20
以台湾本土贺岁电影《鸡排英雄》为解读文本,以传统闽南文化为观照视角,论述影片所呈现的出风土人情、台湾美食、歌仔戏等极具闽南特色的视听元素,并通过对影片中大量使用闽南方言和闽南语歌曲的分析,阐明该影片所具有的传统闽南文化特色和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4.
台湾歌仔戏新一轮的发展依托于现代化和全球化环境中乡土文化的重建和转型,也是乡土文化重建和转型的构成部分及实效体现。乡土文化重建和转型中,台湾歌仔戏拓展庙口、社区、剧场等多种演出场域,演出场次不断增加,年轻观众得到扩充。台湾歌仔戏发展为大陆探索地方戏曲振兴提供了多方面的经验和启示,这包括政府支持和推动、复兴庙宇文化、发展文创产业,戏曲从业者既要坚守传统又要大胆创新,同时努力培育新一代戏曲观众。  相似文献   

5.
正闽南文化起源于中原,发展于闽南、台湾以及潮汕、海南、温州部分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融合并体现了古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的神韵和精髓。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民族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同安以"海滨邹鲁"著称于世,作为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仍保留着完整的闽南文化。目前在同安  相似文献   

6.
<正>梨园戏是流行于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的一些古老戏曲剧种的统称。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南戏的重要剧种之一,发祥于以福建泉州为中心的广大闽南语地区,孕育于唐五代,形成于宋元、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其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在发展进程中,有大梨园(过去成年演员的班社)和小梨园(儿童演员的班社)之分,大  相似文献   

7.
胎借作为文书制作上具有固定体例成熟的借贷形式流行于我国的闽南、台湾一带。台湾胎借与闽南胎借两者一脉相承。台湾胎借与闽西客家民间典当立契格式上大同小异,实质上都属民间典当范畴。笔者认为,台湾和包括闽南、闽西在内的整个福建,自明清至民国时期民间自发发生主要以田宅为质押的典当交易均可称之为"民间典当",以示与传统放贷机构意义上的典当的区别。台湾胎借与包括闽西客家在内的整个福建的民间典当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岸借贷习俗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华文化透过这样一种习俗形式,在台湾的生根和发芽。  相似文献   

8.
怀梆是河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梆子腔系,除拥有梆子剧种音乐程式化的共性外,作为地方剧种,它有区别于其他剧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和地方品性。其唱腔的方言声调化、丰富的戏曲音乐、真声为主辅以假声拖腔的演唱特色等共同构建了怀梆艺术的本体音乐形态。  相似文献   

9.
梨园戏是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流行于福建闽南地域的戏曲剧种。它的不少传统剧目源远流长,与宋元南戏、元杂剧和明传奇有渊源关系。《李亚仙》(许志仁口授、林任生整理,一九八○年赴香港演出本,载《福建戏剧》1981年第3期)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0.
辰河高腔是流行于湖南西部地区的一个古老剧种,有大小剧目400多个,现存的高腔剧目连台本戏6个,整本戏47个,散折戏57个,以及有部分定本的条纲戏71个,是湖南保留高腔剧目最多的剧种。研究辰河高腔剧目的源起与嬗变,考察、探究其剧目的类别、形态及文本特色,对于传承和保护这一珍贵的地方戏曲艺术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焦舰 《科技信息》2010,(32):I0311-I0312
傩愿戏是一种流行于土家族地区的民间剧种,它以酬神祭祀为目的,以傩坛为载体,以还愿为依托,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本文以傩愿戏发展溯源为线索,分析各阶段傩愿戏的艺术特点,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挖掘丰富的内涵,提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豫剧是当今国内流行的一种地方剧种。自其产生以来便与昆黄、京剧等高雅化的剧种不同;它将自己的生存根基与受众群体定位于底层的河南广大民众。从文学与史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看,虽然难以在最大限度上扩展其影响力,但豫剧的这种生存方法,在很长的时期内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也维持了它在百余年间的相对繁荣。因此,当代豫剧若要得到更大发展,必须同时兼顾到高雅化与通俗化两个维度,才可以使豫剧的生命力维持长久。  相似文献   

13.
闽南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闽南文化是中国地方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蕴藏着深厚的思想内涵。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机制,我们可以从闽南文化中挖掘出重要的当代价值,发挥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时代意义,并进而将其转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青年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程志 《枣庄师专学报》2008,25(3):128-130
柳琴戏是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一种戏曲形式,已具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它的影响不及京剧、越剧、豫剧等剧种,但其土生土长、土里土气、土腔土调,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也是我国梨园界不可忽视的一朵奇葩,它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本文拭就其艺术特色做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5.
闽南风情舞蹈诗《沉沉的厝里情》通过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和提炼地方文化特色,运用多元化的创编手法塑造具有地方特点的人物形象,在重构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演绎地方人性内容,完成了对闽南地方形象的完整塑造。该作品充分体现了地方形象塑造与新时代舞蹈创作之间的重要联系,对解决舞蹈作品如何塑造地方形象这一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于依托于地方高校的综合性学报而言,在特色栏目的培育与建设中,应以学科优势和地域文化优势为依据,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同时,要注重培养优质、稳定的作者队伍,以保障特色栏目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常德花鼓戏音乐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德花鼓戏是湖南地方小戏剧种,至今仍保持着古老的声腔风格,其音乐旋律、曲调、唱腔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从台湾光复时期至蒋氏父子的统治时期,国民党努力推广国语,使台湾基本普及了国语。同时,国语与闽南话、客家话等汉语方言相互接触,逐渐形成一种很独特的语言接触现象,为汉语方言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案例。有关"地方普通话"、"汉语次标准语"的基本表述适用于台湾汉语方言与国语语言接触的研究。这个研究对现代汉语、汉语史、文化语言学研究和汉语教学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民俗文化旅游动机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以闽南芗剧为例对旅游者展开问卷调查分析。为了把旅游动机和文化认同联系起来,将旅游者满意度选择为二者之间的中介。结果表明:(1)民俗文化旅游动机正向影响旅游满意度和文化认同;(2)旅游者满意度正向影响文化认同;(3)旅游者满意度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理解民俗文化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丰富旅游动机和文化认同理论研究,推动和传承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处在闽南文化意识形态"宝塔"低层的闽南民俗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个支流,具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般特征,在许多方面也带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在国家提出振兴海西战略的新的历史时期,闽南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更是面临着一个绝好的机遇,应当大力加强建立健全民俗文化引导扶植政策,强化传统民俗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结合点,强化优秀民俗文化的宣传教育与发掘传承,强化民俗文化的原生态流传和环境保护,强化民俗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借鉴创新,确保民俗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