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天文学和物理学是一起诞生、一起发展的,所以,这两门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模型方法、理想化方法、元过程方法等等典型的物理学方法,在天文学上同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天文学也有许多物理学所没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天文学在研究方法上遇  相似文献   

2.
薮内清发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存在极限限制因素,难以转型成现代天文学。回顾明清史可以发现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后遭遇了本土文化的严重排斥和学习吸收不良。上述二者是导致中国古代天文学逐渐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同为面对外来文明,较之日本对中西天文学的吸收和取舍之历程,可以发现中国近代学习西方天文学的不顺遂存在着深刻内因。  相似文献   

3.
彗星作为太阳系的一种特殊天体,当前已经发现1700多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观测彗星的国家之一,彗星记录可追溯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卜辞,同时中国也保存了世界上最系统的古代彗星观测记录,对彗星按照结构和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命名和分类,对现代天文学仍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光地是清初有影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十分重视我国传统天文学与近代西方天文学的研究,深入发掘中国传统天文学的思想精华,在整理研究中传统天文学方面做出了贡献。该文就李光地在古老“天圆地方”说辨析上、传统地圆思想考释、重建《周髀算经》天文学体系以及提出新一代浑合通论诸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从宇宙论与计算之间的关系方面探讨明清之际中国天文学转型.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宇宙论与计算是相互脱节的,这不仅体现在历法运算与狭义的宇宙论模型之间,还体现在历算与广义的宇宙论之间.明清之际,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在此影响下,明清天文学家对中国天文学的宇宙论、计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构,接受了西方天文学的以几何模型为基础的计算方法,以及藉助于几何及逻辑方法而展开的说理体系,宇宙论模型和计算方法得以融会.但是,这一转型只停留在宇宙论模型这一层面上,明清之际历算之学还是缺乏更深层次的广义宇宙论作为理论依托.  相似文献   

6.
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介绍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有所研究,但他们更关注于起源问题,且受到考古学、人种学、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等研究领域的影响,从而得出源于本土、巴比伦、印度或其他文明等不同观点。本文依据艾约瑟、湛约翰和艾德等人在1884-1888年间发表于《中国评论》上的相关论文,回溯他们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巴比伦起源的争论过程。  相似文献   

7.
该文从分析“元嘉历”作者何承天的天文学知识结构入手,讨论了何承天在“元嘉历”中所进行的五项改革,指出何承天在“天嘉历”中的改革是印度天文学首次比较明显地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天文学名词的审定从1984年下达任务到1986年完成送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送审稿,前后历时三年。现在我代表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向全国委员会工作会议做工作汇报。中国天文学家一向重视名词的定名和统一。从《史记·天官书》起,两千年来,一直以汉文记载、公布、讲授和传播天文学知识和著作。近现代天文学从西方传入之后,汉文仍是主要的信息传播工具。这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背景,致使中国天文学家始终将天文学名词作为天文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1922年,中国天文学会成立后,即将天文学名词定为学会的一项长期性工作。1930年成立了天文学译名和定名的审定组织。1933年,经当时的教育部核定出版了《天文学名词》,以部令公布。这是中国现代天文学史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天文学名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天文学会名词审定委员会又修订和增补编辑了新的《天文学名词》,于1952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颁布。近三十多年来,天文学有了很大发展,建立了新的分支学科,发现了新的天体和天象,出现了新的理论和技术,相应地天文学名词和术语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的天文学名词已不能适应和满足今日天文知识的传播,天文文献的编篡、出版和检索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需要和要求。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84年3月下达了天文学名词审定和公布的任务。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审定、统一和颁布天文学名词的重要社会效益,愉快地接受了重托,作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天文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将这一任务作为首要工作,全力以赶地展开。下面将就选词范围、编排体例、审定程序和人名译名四个方面汇报。选词范围 审定任务下达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确定审定的规模和范围。1933年公布的词条是1300个。1952年颁布的共1700个。中国天文学会主持编辑的俄英中对照天文学名词(1958年版)收词5000个。受中国天文学会委托编辑的《英汉天文学词汇》第一版(1974年)有名词6000个,第二版(当时尚未出版)收词16000个。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的设想是作为第一批,审定并公布天文学名词2000个左右。天文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遂将选词范围确定为现代中国天文学文献、教材和报刊中经常出现的天文学专业基本名词。这个拟定的选词范围意味着,有些基本名词虽然经常出现在天文学文献中,但若是其它专业的名词,则不在入选之列。例如:光谱,物质、函数、曲线、离子、稀释。然而由它们作为基本词组成的天文专业特有的名词,则在选词范围之内。例如:光谱型,星际物质,光度函数,生长曲线,负氢离子,稀化因子。有些词虽是天文学名词,但较为生僻,在现代天文学中不经常出现,也不列入审定。例如,尼奎斯特(Nyquist)采样定理,勒梅特(Lemaitre)正规化。此外,在确认不会产生误解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复合词的数量。例如:在入选之列的有“照相星等”和“极限星等”,复合词“极限照相星等”则不收。为了能反映现代天文学的时代特征,要选入和审定一批天文学新词。例如:质心力学时,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棱栅,黑洞,物质占优期。这样,按这一拟议的选词范围,于1984年3月,以待出版的《英汉天文学词汇》第二版为基础,选出词目3500个,在分委员会召开审定会之前一个月印发给每个委员。1984年7月召开了第一次审定会。审定会的任务是拟定审定条例,并以此为据,审定初选出的天文学名词。审定会上选定了2000个作为第一批审定的基本名词。会后打印成征求意见稿,连同选词范围和审定条例,一并分送天文学界和物理、数学等相邻学科的分委员会征求意见。在此之后,又经过1985年和1986年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审定会,审定的天文学名词几经增删和调整,最后,在1987年的上报稿中确定第一批收词为1956个。编排体例 1933年公布的天文学名词的编排是英德法日汉五文对照。1952年颁布的是英汉对照。这次审定将采取怎样的形式呢?我们认为,审定的目的是为定名和统一,由国家公布的应是一批经过审定并统一规范化了的汉文名词,其中既有外国天文学名词的译名,也有中国自古有之的天文学术语。在中国固有的天文学名词中,有些是只在中国天文学史中经常出现,例如:三垣二十八宿的恒星专名和星群专名,古代历法名词和术语,古代天文学说专名,古代天文仪器专名。还有些则是治用至今的基本名词,例如:赤道、黄道、子午圈、卯酉圈、天极、中天、岁差、彗星、新星等等。这样,分委员会和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商定,审定和统一的《天文学名词》是汉文名词为主体,并为每一个汉文名词,配上符合国际习惯用法的英文名。例如:测时—time determina-tion,韧致辐射—bremsstrahlung,分光解—spectroscopic orbit。对于中国固有的名词,则配上内涵一致或接近的英文名词。例如:司天监—imperial astronomer,浑象—celestial globe,霜降—First Frost。以汉文名词为主,配以符合国际习惯用法的英文或其他外文名的编排体例,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天文学名词》的主要特点。此外,为了便于查讯和检索,确定要附有英文索引和汉语拼音索引。审定程序 1984年,分委员会在召开第一次审定会之前,专门研究了如何有效地发挥分委员会拥有天文学各分支学科的专家的有利条件。我们决定,将初选出的3500个名词,按天文学、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天文学史、天文仪器共6个分支学科,并按星系和宇宙、恒星和银河系、太阳、太阳系共4个天体层次,分为10类,打印成分类词表。还编出星座、黄道十二宫、二十四节气、星系、星团、星云、恒星、星际分子、天然卫星、月面、流星群共11个天体专名表和天象专名表。分委员会把分类词表和专用词表,分别发给不同分支学科的委员,只要求审定本人最熟悉的专业的名词和术语。鉴于天文名词按分支学科分类尚没有成熟的框架和方案,我们一再申明,《天文学名词》的学科分类和层次分类,并非严谨的分类研究,仅是便于审定和查索,所以,分类本身不是审定的对象。这样,由于要求分委员会的每个委员审定的不是3500个词的词表,而是与每个委员所熟悉的领域关系最深的300-400个词,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分委员会内一级的审查质量和效率,也对名词的增删,对各分支学科,各层次之间的调整和平衡提供了方便。随后,在1984年7月举行的第一次审定会上,顺利地通过了选词规范、编辑条例和审定条例,并审编出载有2000个名词的天文学名词分类词表和专用词表。会后,作为征求意见稿印发全国有关专家和单位广泛征求意见。1985年6月召开了第二次审定会,任务是研究和审议征求意见稿回收的反馈意见,修订《天文学名词》征求意见稿。全国委员会办公室提出要对《天文学名词》中一些新词、概念易于混淆的有争议的词以及有我国特点的名词作简明的注释,并要求《天文学名词》在按分支学科和天体层次的分类词表内,名词按内涵的相关性排序。会后,分委员会拟定了100个新词和概念易于混淆的名词,分配给委员分头撰写注释,并将《天文学名词》分类词表按内涵相关性重新排序。例如:摄动、摄动理论、普遍摄动、特殊摄动、摄动体、受摄体、摄动函数、长期摄动、周期摄动等几个内涵相近的名词编排成群。又如,星族、星族Ⅰ、星族Ⅱ、星族Ⅲ、盘族、臂族、晕族等几个词也排列一起。1986年4月举行了第三次审定会。审定会完成了《天文学名词》的定稿,其中第一部分是天文学中常见的基本词,第二部分是天体专名和天象专名的11个表,共收词1956个,并对其中100个词加了注释。会后由全国委员会办公室用计算机编印成册,作为送审稿上报全国委员会。1986年6月以全国委员会钱三强主任名义,将送审稿分送全国委员会中的天文学科的全国委员及指定的专家进行复审。1986年7月分委员会召开工作会议对复审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并逐步作出答复,再次送有关专家复审。1987年4月举行了第四次审定委员会会议,对送审稿作了必要的修饰和补充,完成了《天文学名词》的前言、编排说明、名词正文和注释、天体和天象词表的全部定稿,并由全国委员会办公室用计算机编辑了英文索引和汉语拼音索引,作为上报稿,上报国务院。《天文学名词》所经历的审定程序是第一次审定完成征求意见稿,送同行评议。第二次审定根据评议意见完成修订稿。第三次审定完善修订稿,作为送审稿,由全国委员会送专家复审。第四次审定根据复审意见完善送审稿,作为上报稿,上报国务院。人名译名 现代天文学的常用的和基本的名词和术语中,有为数不少的以人名命名的天象、天体、天文仪器、天文机构、常数、图表、方法、效应、关系、定律、定理和学说,还有以人名命名的月面结构、小行星。《天文学名词》送审稿的汇编和审定在1984-1986年期间,当时,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尚未成立。我们就尽可能少地选用和审定含有人名的名词和术语。既便这样,在第一批《天文学名词》1956个之中,仍有头人名的名词143个,涉及104个科学家译名。占名词总数的7%。在这批含有人名和地名的天文学名词的汉文名审定过程中,采用了名从主人,约定俗成,遵从规范,适当简化,靠拢主科,避免生僻共六条准则。名从主人——查明人物的国别,尽可能地按照该国的发音或国际习惯的发音,确定其汉文名。约定俗成——有些人名的译名由来已久,甚至能上溯到清代末年李善兰时代,就沿用不变。遵从规范——近年已陆续有多种文种的姓名译名手册问世,就尽量遵从规范,不另译定。适当简化——有些外国姓氏的音译很长,在容许范围内,适当简化。靠拢主科——在天文学中,有一批含物理学家、数学家、化学家以及其它非天文学家的姓名的名词和术语,按靠拢主科的原则,遵照其它学科的译名,不再另定。避免生僻——除少数流传已久约定俗成者外,力求避免采用生僻少用的汉字。关于含有地名的天文学名词,在天文仪器、天文机构、天文图表、地面陨星坑、月面结构、火星表面地形、小行星之中都有,这更是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过,在《天文学名词》中,只有12个含有地名的基本名词,涉及10个地名。在此就不细说了。最后,对当前的和今后的名词审定提三点建议和希望。名词审定和统一工作的连续性和长期性——上一次国家颁布天文学名词是1952年,距今已35年了。鉴于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和四化建设的需要,再过些年,就要审定并颁布第二批天文学名词。它将包括一些重要新词的补充,以及对第一批名词的可能有的修订。应该把对新词的汇集、整理、定名、做为分委员会的长期工作的一部分。还应着手安排涉及人名、地名、神名的天文学名词的审定和统一。建议全国委员会考虑建立计算机管理的名词词库。关于分委员会的名词审定和挂靠单位的支持问题——天文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没有专职人员,委员们都是天文学家。他们来自全国五个天文台和四个大学天文系和天文专业。过去三、四年的名词审定全都是业余活动,只是由于所在单位的支持,特别是分委员会中分工负责名词审定的挂靠单位的多方面支持,才得以有效地完成。现在,科研单位的人员和经费都分配到科研课题。凡不列入课题的项目,很难再得到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以及工作时间的保证。所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交办的任务,要争取列入名词审定的负责人或主要工作人员所在单位的课题计划。也许应提请尚在进行名词审定的各个分委员会加以考虑。对于《天文学名词》公布和出版的一点希望——《天文学名词》的颁布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一件大事,希望把好出版的质量关,我们说的出版质量主要指的是文字差错率和版式差错率。力求做到编辑和排印中可能有的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  相似文献   

9.
中国天文学史界期待已久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1]终于出版了.编著此书是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提出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大书"计划的一部分.陈美东既是"大书"计划的主持人,又承担天文学卷的编著工作.陈美东从事中国天文学史研究30多年,此书可以说是他的研究成果与心得的总结;同时此书还吸收了这几十年来国内外中国天文史研究者的众多研究成果,是一部集大成之作,是一个时期的学术思想与旨趣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我把它叫做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明清之际望远镜的传入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望远镜曾对17世纪欧洲天文学产生深刻影响,天文学的意义因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明清之际,望远镜随欧洲天文学一起传入中国,并在当时天文历法改革的中西法斗争中为欧洲天文学最终被接受起了重要作用.在历法争斗中,望远镜曾作为"要器"观测交食,使得观测精度和公开性大大提升,确立了西法在交食预测方面的优越地位.另外,通过其观测到的天象,中国天文学家改变了对日月、五星、恒星甚至整个宇宙的认识,这为第谷体系在理论层面上被接受提供了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1.
哈勃和他的天文学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刚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6(1):74-79,60
艾德温·哈勃 (EdwinP .Hubble)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之一。他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宇宙结构的知识革命。哈勃在天文学中的贡献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1 )他在现代银河系外天文学领域做出了关于宇宙基本结构的最关键的贡献 ;2 )他也是第一个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观察证据的人。可以说 ,他是当代天文学范式的奠基人。本文将采用案例研究 (CaseStudy)方法 ,首先对他在天文学中的工作 ,尤其是第一方面关于银河系外星云的工作 ,作一个历史的论述 ;然后我将试图用该历史案例来检验科学哲学中库恩的范式理论及其有关哲学结论的恰当性  相似文献   

12.
试图完成以下几项工作:第一,由于作者希望其文在《自然科学史研究》纪念李约瑟的专刊中能被接受,文章利用中国的证据,以比较的方法并着眼于全球范围,来重写天文学思想和天文学实践早期历史中的一小部分。这是可取的,因为中国的证据在关键问题上既丰富又详尽,而古代西方的记载则相对缺乏。第二,文章旨在引起人们去注意技术革新的一些条件,特定制度与政治环境下的技术革新,有可能或不可能实现。这里面或许有一些仍然有益的教训。第三,文章试图阐明中国早期最伟大的科技名人之一张衡(公元78-139年)著作中若干值得注意却迄今费解的段落的真正含义。尽管这第三个目标有助于达到该文的前两个目的,但尽可能地充分理解张衡这样一位物的所有的作品残篇本身似乎就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几何原本》曾是元代钦天监所用书籍,为何它所代表的西方科学思想核心未能影响古代中国思想传统?本文提出三个尚未见系统涉及的假设。第一是语言的障碍,元代阿拉伯天文学家的母语是阿拉伯语,他们来中国后的入乡随俗,应当是随"操蒙语的蒙古人"之俗,而不是随"操汉语的汉人"之俗。第二是元代中西天文学展现出"差异",它没有像明末清初中西天文学凸显出"冲突",这是由于回回历法服务于伊斯兰信徒,以及回、汉天文台独立运行,客观上减弱了交流的动力。第三是李约瑟所说的古代科学带有种族烙印性质,具体而言,回汉天文学缺乏共同的数学语言,古代中国天文学和数学均具有坚强的传统,使得《几何原本》只有留待近代科学的兴起后才重新在中国被赋予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统一自然科学名词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没有统一的名词术语,学术交流就没有共同语言。要搞好名词的审定工作,必需有一套共同的准则。同任何事物一样,自然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名词术语的订名,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制定全部自然科学名词的共同准则,必须注意各学科名词的特点。这里,仅就天文学名词的特点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或许会对建立统一的准则有所裨益。一、名词数量的迅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天文学一直在飞跃发展。射电和空间技术在天文学中的应用,导致了射电天文学、毫米波天文学、分子天文学、空间天文学、X射线天文学、Y射线天文学、等离子天体物理学、高能天体物理学等一系列分支学科的出现。随着分支学科的发展,天文学名词也相应地急剧增加。1933年出版的《天文学名词》收词一千四百条,1952年政务院审定公布的《天文学名词》收词四千多条,到1974年出版的《英汉天文学词汇》中名词数已增加到6000条左右,今年即将出版的《英汉天文学词汇》(第二版)中收词已达16000条之多。因此,基本名词的审定工作,应该同这种快速发展的趋势相适应。作为一个学科的基本名词是变化的。某些过去常用的基本词现在可能已经很少使用而失去基本名词的意义了,而大量的新词正在成为基本名词。因此,审定名词应该充分注意文献中频繁出现的新词,同时淘汰一些历史上曾经使用但现已不用或少用的词,使统一名词的工作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于那些淘汰下来的已失去作为基本名词价值的词。仍可在《词汇》一类工具书中出现,供阅读旧文献时参考。各种专业名词的增长是有方向性的,它同学科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例如近代天文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天体物理学。从权威性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文摘》统计,其中天体物理学的文献在整个天文学文献中约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天文学基本名词的选定应该反映这种方向性。二、近代天文学名词的国际性自然科学以及与此同时产生的各种学术名词是世界各国学者发展和创造起来的。大多数名词已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趋于统一,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工具。近代我国天文学曾长期处于落后地位,大量的近代天文学名词是在国际上形成以后传入我国的。研究和审定天文学名词不能脱离这个背景。事实上,审定名词主要的一件工作就是正确地、统一地规定与国际通用名词相对应的汉语名词。确定国际通用名词的汉语对应词,必须充分考虑我们民族语言的特点。使用拼音字母的国家或民族,往往将国际通用名词按本民族相应的语音拼出即成为本民族名词,这种音译法对我们是不适用的。汉字是方块字,每个字都有单独的含义,音译出来常常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更重要的是汉语有非常丰富的语汇,有极强的表现力,能够用非常简练的语词来表达外来词的涵义。因此,我们赞成“涵义对应”的原则。涵义对应是指汉语名词应同所对应的外文词在学术上的概念一致,近乎于按名词的科学概念来确定汉语名词。涵义对应同一般对外文语词的意译不同,意译允许一个外文语词对应几个汉语词。而按涵义对应原则,一个概念只能对应一个名词,一个外语名词一般(除外语名词本身具有多重概念外)不容许有几种不同的汉语名词对应。只有在外文名词不统一的情况下,可容许一个汉语名词对应几个外语名词。三、我国天文学名词的传统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古代天文学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我国自己的天文学名词系统。其中许多名词在现代仍然继续使用。例如,金星、木星、天狼星、织女星、黄道、赤道等词,都是我国的传统名词。毫无疑问,这类名词应继续使用。在一定条件下,在创造现代天文学名词时,还可参考这类名词而演绎出新词来。例如,以典型天体的中国古代星名“大陵五”、“蒭藁”而将变星类型定名为“大陵型变星”、“蒭藁型变星”,这种做法是可取的。我国古代天文学留下了丰富的天文资料,其中包含了大量古代天象观测记录。这些资料不仅对天文学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现代天文研究有很大的价值,在国际上得到高度的重视。例如,宋至和元年(1054年)观测记录的天关客星乃是确认脉冲星起源于超新星爆发以及计算蟹状星云中脉冲星年龄的主要依据之一。古代天象记录中的名词术语,已随着一些重要古代天文文献被译成外文或被外国文献引用而译成外文。但各家译法往往各不相同,许多译法不能表达原意。为了充分发挥我国古代天文文献的作用,扩大它在世界上的影响,我们应该根据古代文献弄清古天文名词的确切含义,选择或重新确定外文译名,并且在我国编著和出版的外文书刊中使用统一的译名。四、天体专名的特殊地位天文学是一门开拓性的学科,它向我们揭示宇宙空间中各种各样的天体世界。随着观测技术的提高,不断地有更遥远、更暗弱的天体被发现。例如,已发现的周期彗星就有几百颗,每年还不断有新的发现;已发现的小行星已达两千多颗,每年也不断有新的发现。许多天体除了按某种方式编码外,往往还需一定的专名。天体的名称必须统一,否则就会造成极大的混乱。所以,新天体命名的工作是国际上共同关心的问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设有“命名和天文数据”委员会(即第五委员会)负责天体统一命名工作。我们应该积极参加这些国际性活动。确定与天体名称相应的汉文名称是一件繁重而复杂的工作。天体命名的体系相当复杂,有按希腊或罗马神话中神名命名的,如天王星、仙后座;有按发现者名字命名的,如恩克彗星;有用著名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如哥白尼环形山;有用国名、地名命名的,如中华小行星;有按天体形状命名的,如马头星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要制定出一个译名的原则,然后对大量尚未确定译名的天体名称进行细致的研究。许多小行星、彗星、星云、星团,数以百计的月球背面和火星表面地形都还无一定的译名,这件工作是相当繁重的。五、同邻近学科名词的交叉天文学与物理学、数学、测量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有密切的关系。天体物理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天文学和物理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天文学名词同这些邻近学科有相当多的交叉。对于交叉名词的处理,我赞成向主学科靠拢的原则。对于那些既属于天文学名词又属其他学科的名词,若主要属于天文学名词,则由天文界确定,但要跟相关学科协调;若主要属于其他学科,则由其他学科来定,不再另创新词,即使已经习用的,最好也改过来。天文学中使用的数学和物理学名词一般应从数学和物理学。所谓主从关系,应从名词的起源和学术概念来定。分不清楚的再提出来协商。某些相近学科中的名词在天文学中有独特含义的词,仍应作天文学名词对待。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已引起学者的兴趣,相对而言,乾隆末叶之后到《谈天》刊印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西方天文学知识的传播尚未有深入的研究。本文根据中西文献,特别是英国所藏的中国沿海港口出版物,以天王星知识的传入为例,分析嘉庆、咸丰年间欧洲科学新知在沿海城市的传播以及被不断更新的复杂进程。  相似文献   

16.
登封观星台的历史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对登封观星台的历史演变及相关背景资料的分析,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登封观星台的历史文化价值,指出:登封观星台是中国传统地中概念的实物见证,是影响中国天文学史发展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是元代中国天文学高度发达的实物见证,并在中外天文学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7.
一恩格斯指出:“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中国天文学也是起源于生产实践。中国历史上,公元前十四世纪商朝迁都安阳以后,就有甲骨文的历日资料遗存下来了。天文学产生后,有很多因素影响它的发展。比如,古代社会很重视祭祀,为了按时祭祀,天文历法是绝对需要的。甲骨文中有很多是占卜每日吉凶的卜辞,其中经常可以看到从某日起占卜十  相似文献   

18.
黄百家与日月五星左、右旋之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关于中国古代日月五星左、右旋之争 ,继清初的王锡阐之后 ,不但没有平息的迹象 ,反而由于传入的西方天文学特别是其多重天说的影响 ,至少与王锡阐同时或稍后的梅文鼎 (持左旋说 )、黄百家 (持右旋说 )等人又以中西会通的视角 ,重启论争。黄百家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 ,即主要以当时在中国最先进的西方第谷“准地心体系” (特别是其多重天说 )及其测定数据 ,对左旋说进行质疑 ,同时使传统右旋说克服了致命缺陷——日月高下与一重天之间的矛盾 ,而且还自然蕴含着左旋说在天体层次观念等方面的所长 ,从而又将传统的右旋说升华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今天在这里成立,我谨代表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致以最热烈的祝贺。自然科学名词是描述和传播自然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基本要素,统一审定自然科学名词,是科学研究、普及、教学、应用和推广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我们相信,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必将为统一我国自然科学名词、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我国天文学家一直高度重视名词的创造和统一工作。马王堆帛书《五星占》和《淮南子》等古典著作表明,远在汉代以前,就形成了我国的天文学名词系统。《史记·天官书》首次统一了我国的天文学名词。两千年来,历代都以天文志和律历志等官方刊布的形式统一规定了我国的天文学名词。明清以来,随着西方天文著作的翻译和近代天文成就的引进,涌现了大量的新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天文学会在1922年成立以后不久就开始拟定统一的天文学名词,在1933年出版了《天文学名词》,收中英德法日文对照的天文学名词1300条。全国解放以后,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的名义颁布了英中对照的《天文学名词》1700条,1958~1959年间,又相继出版了俄英中、英俄中、中俄英三本《天文学名词》,收词达5000条。1974~1976年间,由南京大学天文系主持编纂了《英汉天文学词汇》及其增订部分,收词6000条。十年浩劫之后,中国天文学会一恢复工作就组建了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积极开展了新词收集整理,古天文名词研究、国际学术名词研究交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准备编纂《俄英中天文学名词》,在《天文学进展》上展开名词讨论,同时协助南京大学天文系和科学出版社名词室审阅了包括16000条词目的《英汉天文学词汇》第二版。1984年上半年,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英汉天文学词汇》第二版的基础上着手编制《天文学基本名词》,同年七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和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共同召开了天文学名词审定会议,拟定了《天文学名词审定条例》和《天文学基本名词》初稿。这两个文件已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给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准备在近期召开会议最后审定,报请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公布。《天文学基本名词》初稿是按汉字笔划顺序排列的,汉英对照,附有汉语拼音和英文索引,包括1940个词条,为便于审定,工作版本分为正编和副编,正编按学科分类排列,计有天文学总论、天体力学、天体测量学、天体物理学、天文学史、天文仪器、星系和宇宙学、恒星和银河系、太阳系、太阳等十类,包括1600个词条。副编包含星座、黄道十二宫、二十四节气、星系、星团、星云、星际分子、恒星、月面和流星群等十个专名表,包括340个词条。《天文学基本名词》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准备编制、审定的《自然科学基本名词》的一部分,其选词原则、定词规范、编排体例,应互相一致;它的许多名词还同其他学科名词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也想借此机会谈一谈我们在审定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问题,来同与会同志共同探讨。在天文学名词审定中,首要的问题是名词的学术涵义与表现形式的统一。拟定一个名词,最重要的依据应该是它的学术涵义,其次才顾及外文对应词的原文词义和构成。审定中,我们对概念不正确或含混的名词,进行了修订。例如,习用词“多层球”(Polytrope)所表达的概念中既无“层”,也无“球”的涵义,指的是用多方过程为物态方程构成的星体模型,我们须修订为“多方模型”。从表现形式上看,词语的简洁性和层次性是十分值得注意的。例如,英词seeing,在一般英文字典中也不收录。我国曾用“大气宁静度”、“星象宁静度”、“明析度”等译法。这些词既不确切也不简洁,我们据其涵义采用了一个既简洁而又兼顾英文词义的名词“视宁度”。在宇宙学名词中,“学”、“论”、“模型”等字的使用曾经十分混乱,如“大爆炸宇宙模型”,有人称为“大爆炸宇宙学”,有人称为“大爆炸宇宙论”。我们在审定中确立了一个层次结构,凡属学科分野的谓之“学”、如宇宙学、观测宇宙学;属于学派之见的则称之为“论”,如“相对论宇宙论”,属于具体方案的则称之为“模型”。如“大爆炸宇宙学”模型。这样便更好地反映了这些词的学术概念。名词审定中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我国传统名词与外来名词的结合与对应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自己的名词传统。对于我国古已有之一直沿用下来的名词,均采用传统名词,不考虑对应的外文词义,例如“金星”、“木星”,是传统词,不用西文的“维纳斯”或“爱神”、“朱必特”或“大力神”之类。但对于天文学中的名词,具有国际统一规定的概念的词,则以翻译外语词为主。例如,星座在国际上有统一的划分,我们当采取国际统一星座划分标准,因而也采用相应的星座名称的译名。但有些亮星,如“老人星”、“天狼星”,各国均有自己的专名,我们也采用我国的传统名称。在中外名词对应关系方面,一个外文词,除有多种涵义的词外,一般只选用一个对应的中文名词。随着天文学的迅速发展,新名词急剧增加,某些名词也会失去意义。我们认为,必须积极收录新词,淘汰过时的旧词,才能发挥名词在传播科学知识中的作用。这次审定中收录了较多的新词,有些名词由于概念的改变,名词也要作相应的改变。例如,“河外星云”一词,不再用,而代之以“河外星系”。又如,原来把新星和超新星均归之于灾变变星,现在知道这两类天体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相应地我们采用“灾变变星”和“激变变星”两个词来作为它们的类型名词。最后,我想谈一个与各学科都有关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就是天文学名词与其他学科名词交叉的问题。在《天文学基本名词》中,我们主要选取了纯天文学名词。我们也收进了在其他学科中出现,但具有特殊天文意义或天文用途的词,例如“谱线轮廓”、“逆康普顿效应”等等,以及由其他学科名词构成的有天文含义的复合词,如“色温度”、“灰大气”、“光谱分类”等。天文学名词的拟定尽可能与相邻学科的用法一致。涵义不同的仍需另行拟定,例如oculating plane一词,在天文上与数学上含义不同,数学名词为“密切平面”,天文上则称为“吻切平面”。还有些名词需同有关学科具体商议。天文学名词与其他学科名词交叉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外国人、地译名问题。我们希望遵照一个统一的人地名译名规范,但迄今还没有这样一个规范。迅速解决人、地名译名问题,这是我们对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寄予的一个希望。当然,我们更大的希望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给予我们全面的指导和帮助。最后,我祝大会成功。谢谢!  相似文献   

20.
本专栏刊登国内外新近出版的科学技术史书目信息,以飨读者。欢迎出版社或编著者提供新书信息及惠赠样书,以便存目;欢迎海内外学界同仁撰写书评书介。本刊特约国内收藏科技史文献最丰富的专业图书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提供中国大陆地区出版书目信息。本书目分为中国科技史与世界科技史两部分。中国科技史又分为古代科技史、近现代科技史与科技文献三部分;世界科技史则分为科技史与科技文献两部分。每部分大致按照科学史总论(包括博物学、科技考古)、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包括环境学)、生物科学(包括心理学)、农学、医学、工程技术顺序排次,以类相从。近现代科技史部分中,科学家传记单独列出。每类下按时代、地区排序;单行本居前,丛书居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