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瑶族和汉族的盘瓠神话以及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神话—仪式理论,对历史记忆中的“事实/虚构”进行分析。试图证明:社会历史记忆作为族群的一种策略性选择,与族群认同和在特殊情境下的生存关系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事实”与“虚构”本身都构成了社会历史不可或缺的元素和要件。  相似文献   

2.
还盘王愿是盘瑶的传统宗教仪式,对瑶人的宗教生活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拥有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仪式过程。盘瑶的集体记忆正是通过仪式的展演和对不同情境下仪式的不同表述,得到传承和发展。文章通过广西贺州市黄洞瑶族乡都江村的还大愿仪式的考察,探讨还盘王愿仪式和村落集体之间的关系,分析瑶民的集体记忆是如何从仪式中体现出来的,进而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涵义。  相似文献   

3.
治民族研究,民族叙事中"结构"必然是民族志的核心问题;而族源性纪念和祭祀仪式不仅成为一个民族叙事、表述和传承的"原生形式",而且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故以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仪式理论,对瑶族仪式叙事的"根范式"进行分析;试图证明:任何一个民族重要的代表性仪式都存着特定的"原型结构",它既是存在,也是叙事,更是本色。  相似文献   

4.
描述了越南勉瑶供奉盘王和为男子举行度戒仪式的过程,指出了越南勉瑶供奉盘王和度戒仪式与很多文化因素有密切关系。这些仪式世代相传,承载着瑶族的特色文化,有连接瑶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盘王大歌》是瑶族"还盘王愿"的重要组成部分,唱《盘王大歌》既是通过文本(口头的或书面的)的语词意义对宇宙、人类、族群来源等本体性问题的集体追忆,也是宗教实践与宗教行为。筵席的排布、仪程的有序推进等事项是瑶人在对灾难的集体记忆与渴望回复秩序心理支配下的行为。师公在仪式中充当主持人的角色,担负着组织仪式与沟通人神等功能,阴话喃词等异于凡常的声腔以及法器的使用有助于展示其在仪式中的交流能力。演唱禁忌既是对仪式的规范,也是师公们对自己知识体系的保护。童女的选用与演唱则是古老的生殖崇拜意识的遗留,是对人力与食物渴求的象征性表达。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居住在中国湖南省蓝山县的过山瑶中传承的祭祀仪礼的调查,我深切地感觉到从仪礼的实践和仪礼中所使用的文字资料两个方面立体地、全方位地把握瑶族的仪礼知识系统的必要性。本文的目的将以成为宗教职能者及把法名记入家先单祖先名单中从而获得作为祖先被祭祀的资格所必需的还家愿仪式为事例,探讨并使贯穿仪礼全程的主题得到明确化。瑶族的渡海神话——瑶族先人在渡海遭遇危险时,向盘王许愿求救、脱难后还愿——在仪礼实践中有明确的反映。其寓意为瑶族在唤起族人对与始祖神的约定的同时,通过祭祀对不断受到祖先的恩惠而表示谢意;同时也唤起族人对本族辗转相承的历史的文化自觉和对与祖先关系的再确认。在还家愿仪式的前半部分,家家户户都要举行对以前许过的愿的还愿仪式、而后半部分则会再现在神话世界里有过的许愿还愿仪式。在愿望实现后的还愿仪式中,对盘王的祭祀是必不可少的。对此可以这么认为,贯穿仪式全程的重要主题就是瑶族人与盘王的祭祀约定和祭祀义务的履行。还家愿仪式的这一主题与瑶族的全部仪礼体系中所体现的仪礼性世界观是密切相联的。  相似文献   

7.
正瑶族盘王节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江西等省的瑶族聚居地区,是瑶族人民祭祀始祖盘王的盛大节日。瑶族盘王节,又叫还盘王愿、跳盘王。所谓盘王,是指汉文献中的盘瓠,传说是瑶族的"开山始祖"。盘王节作为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大众节庆活动,集瑶族传统文化之大成,是各地瑶族民众纪念祖先、增强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宗教人类学研究的宗教与宗教行为密切相关,仪式过程与功能始终是宗教研究的两个重要范畴.仪式研究的是宗教的物质形式和行为模式,功能侧重于仪式的价值.仪式是表达并实践宗教信仰的行动,宗教仪式是人与神沟通的重要方式,通过仪式达到人神直接的协调与和解.本文以瑶族宗教社会举行跳挂仪式过程为研究中心,来探讨瑶族原始宗教与神学相互吸纳的文化意义.通过对跳挂仪式进行人类学解读,有助于拓宽对瑶族宗教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粤北方洞,瑶族度身仪式与家先观念及其"厅"组织三者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联。将度身置于家先观念及社会结构进行考察,探索度身产生与维系的观念基础及社会基础,是全面理解方洞瑶族度戒仪式的关键。认为对瑶族度戒仪式进行简单的"超地方"论述是危险的,应将度戒仪式植回具体生态环境、思想观念、社会结构、政治经济中,进行地方性、情境化思考。  相似文献   

10.
瑶族仪式画绘制的神仙并不是瑶族崇拜的所有神仙,但是仪式画却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瑶族的神仙体系表。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瑶族仪式画有仪式象征的功能,是人们对神灵寄托的期望。仪式之上对仪式画的参拜也是瑶人追求自身利益和消除困惑的行为。在瑶族的仪式实践当中,仪式画上的神仙体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在实际的仪式运用中它具有联络村民和规范村民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度戒是瑶族地区较为普遍的一种宗教仪式,瑶族男子只有度了戒,才有神灵护身,死后才能升天。有关度戒仪式,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瑶族同胞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我院瑶族师生和各民族代表以及院外瑶胞代表三百多人欢聚一堂,热烈庆祝瑶族自己的传统节日——“盘王节”。瑶族“盘王节”,瑶族民间称为“跳盘王”、“做盘王”,是瑶族人民纪念民族祖先的盛大节日。传说古代评王当政时,国家受到外敌侵扰,百姓不得安宁。评王为此焦虑,出了个赏格:若谁能杀败高王,除赏以黄金、土地外,还许配第三公主与他为妻。瑶族祖先“盘护”撕下赏格,应召出征,杀败了高王。“盘护”因此与第三公主结下美满  相似文献   

13.
"仪式"一直是文化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仪式与原始舞蹈之间有着密切且深刻的联系,从而有助于我们诠释仪式的人类学本体性意义。在广西特有民族(壮族、瑶族、毛南族、仫佬族、京族)舞蹈中保留着最为"原生态"民族舞蹈表演,以此达成人与神沟通、人与人之间交流,他们是上演于现代社会的少数民族仪式操演。  相似文献   

14.
研究瑶族度戒,首要的是正确解读支撑和决定仪式行为及其方式背后的深层的信仰意义及度戒之功能,否则,对度戒的文化内涵会作出风马牛不相及的解读与研究。笔者与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的同仁对中国蓝山县过山瑶的"度戒"仪式,使用多方法和多手段进行了大量细致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本文简述61个科仪的符合传统的信仰意义,并进一步指出度戒的功能是通神、入道;生时受神护、阴护;死后做阴官和成为最高等级的巫师。  相似文献   

15.
"还傩愿"是广泛流传在西南少数民族当中的民间宗教信仰.以湖南桑植高傩为个案研究,阐述高傩仪式环境中的空间造型艺术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分类特点,造型艺术在神圣空间构建中的作用,以及仪式环境对造型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一个仪式进行整体观的研究,不仅要关注仪式文本,而且要重点分析仪式所面临的社会情景及其意义表达,甚至还应该对仪式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花街节仪式就是在当时社会情景下的一个集多重意义的民间仪式,它完整地体现出了仪式所具有的模糊性、虚实性、简约性、矛盾性等特点,充分彰显出仪式二元对立、模棱两可、和谐冲突的核心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以特纳的仪式理论为视角,通过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探讨闽台舁神出游这种民间信仰节俗的"结构与反结构"属性。研究发现无论是以沿门逐疫祈福为目的的迎神赛会,还是以进香谒祖为目的的游神香会,都体现了一定范畴的社会结构的强调与再生产,由此认为闽台舁神出游节俗系社会结构中的仪式行为。与此同时,仪式还在展演过程中建构了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政治空间模型。  相似文献   

18.
度戒(瑶语称"斋塞")是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不断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度戒中使用的各种宗教经典和相关仪式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精神.通过复杂的度戒仪式,对即将走向社会的瑶族男子进行传统道德、社会责任、生活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对瑶族青年男子学习、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构建瑶族和谐社会关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宗教人类学对宗教与人类心灵关系的讨论分为两类,一类把焦点放在心灵的思维层面上,另一类则关注于心灵在宗教实践中的全面性经验。前者讨论的对象涵括神话与仪式,后者则聚焦于仪式研究。Durkheim对宗教研究的方向做了两个重要的扭转,第一个是把宗教研究变成了社会研究;另一个则是把宗教研究变成了仪式研究,忽略行动者主观的信念。对于仪式研究学者们关注仪式的效力,仪式展演的效力,以及萨满仪式的效力和音乐、舞蹈与身体动作的效力。由此可见,仪式是一种宗教的实践活动,它正是人们用以体验、建构宗教真理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0.
曹阳 《科技信息》2007,(22):217-218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等的体现,是瑶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瑶族长鼓舞,并与全民健身运动相结合,不仅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还有助于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本文通过对瑶族长鼓舞起源、特点、价值等的探讨,提出一些建议,力求能将瑶族长鼓舞推向全面健身运动的大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