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传奇杂剧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体戏曲形态,属于戏曲形态的变格。第一种是隐藏式组合体戏曲形态,构成组合体的各个独立的“组件”隐藏于一部传奇的体制之中。第二种是泛杂剧体戏曲形态,包括“泛杂剧体杂剧”和“泛杂剧体传奇”。第三种是寄生性组合体戏曲形态,指戏曲作品寄生于小说中而组合成的变体形态。这些戏曲形态打破了固有戏曲体制的限制,形成多样化的戏曲文体样式,实现了不同文体之间的沟通与融合。  相似文献   

2.
演唱古代传奇作品或中原俗曲的柳子戏显示了一条“宋元杂剧——南北合套后的明传奇——弦索调——柳子戏”的继承发展轨迹。在传奇、昆曲衰落后,曲牌体的柳子戏屹立在板腔体的戏曲海洋中,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独特存在。在释放出对诸多剧种的影响后,被称为“大戏”的柳子戏目前濒于消失。  相似文献   

3.
粤北采荼戏是粤北地方戏曲剧种,是粤北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粤北人民的文化艺术创造。粤北采茶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已有两百多年。采茶戏是综合艺术,包括有剧本、音乐、舞蹈、表演等等多种因素。采茶戏的革新,要全方位系统地进行,即所谓“综合治理”。第一是采茶戏音乐要认真保存、大胆创新。第二是注意心理上的“稳态症”。第三是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戏曲从上古的原始歌舞和春秋战国时期的优人表演,发展到清代末年皮黄花部诸声腔的兴起,其间经历了从叙述体到代言体,从以第三人称讲故事到剧中人物表演故事这样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然而,中国戏曲的真正形成却来得相当的迟晚,正式形成较为完整的以“曲”(即曲辞(韵文)和曲调(音乐))为中心的代言体的戏曲艺术,大约要到宋元之际,即北宋南渡之际的南曲戏文和元代北曲杂剧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戏曲的剧种繁多,各个剧种都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无论是江南委婉动听的越剧,还是典雅如幽兰的昆曲,以及田园牧歌式的花鼓戏和高亢激越的梆子等等。我认为它们在表演手法和风格色彩上的差异主要决定于音乐上的差异。越剧是众多戏曲中的一种,它的唱腔、独白以及伴奏都离不开音乐,我认为要看一部戏艺术水准的高低,首先要看这部音乐水准的高低。有关这方面的理论很少见报道。本文着重论述了越剧表演中音乐所起到的作用,并进行了总结与概括,这对研究越剧表演艺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能为越剧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6.
中国戏曲艺术是一种以表演为中心的舞台艺术。演员精湛的表演,离不开技艺的基础。而唱念做打则是演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艺。每个剧种的唱念做打水平,总是通过全部行当的唱念做打水平之总和来体现的。在一个剧种内,每个行当都有唱念做,大部分行当还有打的技艺。但不同的行当在每一项技艺上均有不相同的情形和不同的标准。同是唱,不同的行当唱的不一样。唯其如此,才显出一个剧种的表演是那样地异彩纷呈。所以,对戏曲艺术遗产的继承,必然包括对各行当所拥有的各项技艺的继承;同样,戏曲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也不能缺少对各行当的技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戏曲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在音乐中进行。戏曲表演中的"唱"、"念"是声乐化的元素,"做"、"打"是舞蹈化的元素,"唱"、"念"、"做"、"打"水乳交融,不可分割;戏曲表演艺术就是演员在音乐中歌唱和舞蹈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南戏声腔主要流派“海盐腔”的伴奏,是我国戏曲史上一个历来有争论的问题。戏曲史研究者中,如叶德均先生认为“海盐”的伴奏仅备“鼓”、“板”等打击乐器。叶氏在他撰著《戏曲小说丛考》(下略称“丛考”)中甚至说,初期南戏——温州杂剧的声腔是“干唱”的。另外一些学者也曾提出过“没有”、“有”或“可能有”管弦乐伴奏论说。各抒所见,未臻一是。本文试图通过追溯南宋“诸宫调”、“唱赚”的活动情况,来阐明这一问题,并申述初步看法,以供研究和爱好南戏的同志们参考和商榷。  相似文献   

9.
元代杂剧中的度脱剧是一个独特的剧种,历来受关注不多。它受佛家“轮回”和道家“谪世”思想影响,具有较为固定的环状结构模式。应该正确地认识和定位元代杂剧中的度脱剧。  相似文献   

10.
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来源于民歌、说唱、歌舞、器乐等多种音乐成分,是戏曲艺术中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区别于中国戏曲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青楼集》是一部记述元代戏曲演员的生平事迹、演出情况及表演风格特点的专著。书中载录的演员特别是女性演员的身上,亦寄寓着夏庭芝丰厚的戏曲美学观,其主要表现为容之“妍”美、学之“实”美、品之“雅”美、唱之“音”美、舞之“韵”美、白之“谑”美等。夏庭芝的戏曲美学观丰富了我国古代戏曲的表演及美学蕴涵,在中国古代戏曲美学史中产生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怀梆旦角唱腔是怀梆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特别重视对唱腔创设及演唱技巧的钻研、学习和训练,形成了富有剧种特色的演唱审美观念。基于田野文本资料,以怀梆传承人赵玉清为例,结合传统唱论对怀梆旦角唱腔中所重用声、行气、吐字等技法层面进行阐释和文化观照。  相似文献   

13.
“大音希声”是中国音乐美学史的起点。老子严格地区分了“大音”和“五音”这两个层次。形而上为“大音”,形而下为“五音”。“大音”是对具体音乐及表演的概括、归纳和理论的升华。“大音希声”的基本美学内涵是追求自由、自然,将音乐看作是体现“道”的形式。庄子和“竹林七贤”等人从理论和实践上分别发展了“大音希声”,使其成为一个影响中国音乐文化几千年的美学命题。  相似文献   

14.
古剧脚色体制和后世戏曲的脚色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一方面,古剧孕育了早期南戏的"副末"和"副净"两个基本脚色,另一方面,它还促进了后世南戏脚色体制的成熟.虽然以宋金杂剧等为代表的古剧仍然以"副末"、"副净"二色为主,但其"旦"色的间或出现,却对早期南戏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成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决定性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它对早期南戏的脚色体制的影响上,还体现在它为后世戏曲的剧本体制和舞台演出体制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青楼集》是一部记述元代戏曲演员的生平事迹、演出情况及表演风格特点的专著。书中载录的演员特别是女性演员的身上,亦寄寓着夏庭芝丰厚的戏曲美学观,其主要表现为容之“妍”美、学之“实”美、品之“雅”美、唱之“音”美、舞之“韵”美、白之“谑”美等。夏庭芝的戏曲美学观丰富了我国古代戏曲的表演及美学蕴涵,在中国古代戏曲美学史中产生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桐柏皮影戏是流行于豫南地区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对其表演程式与特点、音乐唱腔与伴奏、服务百姓以及依“俗”求生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可以发现桐柏皮影戏的音乐特征主要为唱腔音乐与当地民间音乐关系密切,唱腔音乐体制以板腔为主、曲牌体为辅的综合性音乐形式。  相似文献   

17.
清代中期的重要戏曲批评家周昂在其西厢评本《增订金批〈西厢〉》中,展现了其以传奇美学时空观切入杂剧文本的独特视角,即时间上衔接的合情和空间上转换的合理。周昂的这一独特的批评视角是了解戏曲时空观由写意向写实嬗变的典型窗口。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版本学中的《西厢记》现象蒋星煜像《西厢记》这样有“天下夺魁”的盛誉的戏曲名著,清代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仍被摈弃于集部之外,这也难怪,因为所有的南戏、杂剧、传奇等戏曲著作全部未收。明太祖朱元璋倒是重视戏曲的,但从维护封建礼教的统治阶级的立场...  相似文献   

19.
以昆曲的艺术魅力为主线就昆曲的传承与革新问题提出几点思考。昆曲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的剧目丰富,曲调婉转,表演优美动人,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在“流行”已逐渐成为人们审美定势和思维习惯的现今社会,昆曲在中国传统文化轨道中将如何生存和健康地发展,是摆在戏曲界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越剧表演有鲜明的特色,在中国戏曲表演体系中独树一帜。通过全面改革和锐意创新,越剧表演既继承了戏曲传统艺术的特长,又体现着现代艺术的审美规律,与综合艺术中的剧本、导演、音乐、舞美等部分相得益彰,融为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