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铁路低频信息码的统一,站内电码化在轨面信息、机车信号显示及控车条件输出等方面已有了统一标准,对防止列车"两冒一超"、保证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铁路站内电码化是在原电气集中连续式轨道电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平时站内各区段均为连续式轨道电路,只有当列车接近压入区段后,该区段方由原连续式轨通电路转为电码(信息)轨道电路,当列车压入次一区  相似文献   

2.
段爱科 《科技信息》2011,(19):113-115
随着铁路运输布局调整,中间车站调车作业减少,轨道区段有的不经常走车,造成钢轨生锈,很多轨道电路分路不良,严重影响行车效率,威胁行车安全。3V化25Hz相敏轨道电路对于解决那些常年不走车的分路不良区段,效果通常显著。  相似文献   

3.
马瑞 《甘肃科技纵横》2011,40(3):41-41,196
在闭环电码化设计中,针对特殊站型的车站机车信号不能完成载频的自动切换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在双方向运行的自动闭塞区段,列车通过有转线作业的车站(即由上行线改为下行线,或由下行线改为上行线)时,存在着列车司机使用开关进行机车信号接收载频切换的问题,而这种切换操作一旦失误,将可能危及行车安全,因此机车载频切换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杨托良 《科技信息》2009,(2):238-239
ZPW-2000A无绝缘移频轨道电路自上道以来,为提高区间通过能力、缓解运输压力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因为ZPW-2000A不但具有法国UM71的整体优点,同时适应我国南方多雨的天气状况,适用于我国电化、非电化区段的25Hz相敏轨道电路及交流连续式轨道电路。满足主体化机车信号对轨道电路的高安全、高可靠的要求。目前,我国许多新建铁路自动闭塞都采用这种制式,既有线路也在逐步改造为ZPW-2000A型无绝缘移频轨道。  相似文献   

5.
方剑勤 《甘肃科技》2010,26(4):87-88,61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铁路在经历了六次大面积提速后,列车运行速度和密度不断提高,车载信号设备对于地面轨道电路电码化信息的各项参数要求越来越高,轨道电路运行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列车运行的安全和铁路提速的需要。本文通过对ZPW-2000型轨道电路干扰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思路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轨道电路电码化原理结合生产中的典型疑难故障从电路原理上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发现SL8信号机防护两个隶属于不同信号楼控制的轨道电路,导致SL8接车的电码化电路分成两段分别在两个信号楼控制,SL10设置单独的CJ,SL10FMJ电路中检查SL12JG的空闲条件,SL12JGJ的掉下,导致CJ不能正常吸起,出现HU掉H码,从而解决了新丰站轨道电路电码化长期存在的异常不良信息,确保了运输生产中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轨道电路电码化原理结合生产中的典型疑难故障从电路原理上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发现SL8信号机防护两个隶属于不同信号楼控制的轨道电路,导致SL8接车的电码化电路分成两段分别在两个信号楼控制,SL10设置单独的CJ,SL10FMJ电路中检查SL12JG的空闲条件,SL12JGJ的掉下,导致CJ不能正常吸起,出现HU掉H码,从而解决了新丰站轨道电路电码化长期存在的异常不良信息,确保了运输生产中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8.
JZXC-480型交流轨道电路是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站内工频交流整流式轨道电路。至80年底,使用的数量为37384个区段,占区段总数的72%,占站内区段总数的78%,已用于1300多个车站。随着按装数量的不断增长,在现场实际使用中存在维修调整困难等问题,本文对此而进行了专题研究。本文首先导出单频一元轨道电路在任意钢轨阻抗,道碴漏阻时的调整,分路状态的计算公式,并对JZXC-480型交流轨道电路进行了全面分析计算。计算表明,分路状  相似文献   

9.
高压脉冲轨道电路有效的解决了长期不过车区段分路不良问题,但是当它与其他或者本身轨道电路相邻时,如何确保互不干扰,故障导向安全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了。本文就此展开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轨道电路的分路态表示的就是列车占用区段轨道的情况,这也是一种检测列车占用轨道状态的方法,轨道电路分路态直接影响着列车的安全行驶,如果列车行驶的轨道存在铁锈污染物堆积状态,那么就容易导致轨道电路电阻异常升高,容易出现轨道电路分路的故障。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轨道电路分路态的检测方法,分析出轨道电路出现不良因素的原因以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促进铁路事业平稳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轨道电路的一次参数是信号检修中的常测数据,也是轨道电路的计算和调整、轨道电路所用器材的设计等问题的重要依据.针对我国现行城市轨道交通的轨道电路特点,进行了适合音频无绝缘轨道电路测试杌理的研究,研制了轨道参数测试仪.通过现场测试表明,该测试仪运行稳定,抗干扰能力强,满足轨道电路一次参数测量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了精确评价同桥并行油气管道的风险等级,提出了在动态权重的基础上考虑同桥并行油气管道干扰指标的风险评价方法。首先,利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常权重。其次,基于管道影响因素权重随时间变化的特性,采用变权理论建立动态权重模型。再次,根据文献查阅、现场调研建立同桥并行管道间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划分并行管道风险等级标准,结合并行油气管道路由环境综合风险计算模型,将考虑并行管道干扰与不考虑时的风险结果进行对比。最后,以中缅同桥并行管道为例,基于提出的风险计算与动态权重模型,分析了考虑并行管道干扰前后的风险等级。结果表明:考虑并行管道干扰能更加客观地反映管道的真实风险水平,且提出的方法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13.
基于MapReduce的中文词性标注CRF模型并行化训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条件随机场模型面对大规模数据传统训练算法单机处理性能不高的问题, 提出一种基于MapReduce框架的条件随机场模型训练并行化方法, 设计了条件随机场模型特征提取及参数估计的并行算法, 实现了迭代缩放算法的并行。实验表明, 所提出的并行化方法在保证训练结果正确性的同时, 大大减少了训练时间, 效率得到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14.
针对并行过程难于建立定量模型,不便于采用计算机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的问题,文章仔细分析了并行过程所具有的特点和复杂性,定义和构造了一种新的网络并研究和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并行过程建模的参数化建模方法。所得结果可应用于并行设计和并行工程研究领域,并期望使并行过程的管理、仿真和控制更加容易。  相似文献   

15.
王宪科 《科技资讯》2013,(10):142-142
随着铁路运输先进设备的不断发展,机车信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宝中线凤翔站内25Hz轨道电路叠加电码化发码电路设计存在错误发码。对此电路存在缺陷本文提出了电路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客运专线列控中心对轨道电路分路不良的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轨道电路分路不良会导致信号显示和轨道电路码序升级,联锁关系失效,直接危及行车安全.客运专线列控中心利用现有设备所能提供的技术条件,采用软件处理的方法通过站间安全信息传输和轨道电路占用逻辑检查,对发生分路不良的区段做出判断,并选用HU码作为防护码序对后续轨道区段的编码进行控制,防止追踪列车意外闯入,有效降低了区间分路不良对行车安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我国铁路建设事业日益广阔的发展,使某些高寒地区修建铁路已成为现实。为了适应当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尽可能减少铁路员工和改善劳动条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铁道部初步规划在这类区段的车站上采用电气集中设备。但是该地区没有工业供电系统,要装设电气集中就必须设置专用的电源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尽量节省设备用电以便简化电源设备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目前电气集中广泛采用的交流轨道电路是不适应省电的要求的。因此我们研制了一种以省电为主要目的的轨道电路。经过近一年的试用,证明这种轨道电路不但省电,稳定可靠,而且维修少,便于维修,便于生产。适宜在青藏铁路和其他无电源地区使用。本文介绍了省电的车站轨道电路的技术条件、方案、原理、设计及维修等问题,供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宋鑫 《甘肃科技》2013,29(8):69-70,79
在大部分车站内都存在由于钢轨表面生锈氧化严重、陈旧的区段,严重地影响了行车安全。高压脉冲是指提高输出脉冲电压,产生高压脉冲信号源,提高轨面瞬间击穿电压,解决了由于轨面严重生锈带来的分路不良问题,改善了轨道电路分路灵敏度。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认知无线电系统中的载波间干扰问题,设计了智能算法获得认知用户的最优干扰子载波,屏蔽最优干扰子载波能消除认知无线电载波间干扰。由于智能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较高、速度较慢,因此,提出了载波间干扰抑制并行算法,并对智能算法进行并行化设计和改造,新的并行算法能在多核处理器上实现并行计算,从而提高了智能算法的计算速度,能更好地满足认知无线电系统的实际应用需求。仿真结果表明,在满足认知用户目标误码率条件下,新的干扰抑制并行算法能明显抑制影响授权用户的载波间干扰,使授权用户获得更好的误码率性能。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微电子交流计数站内电码化在车出清区段后不能自动复原的问题,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提出了在受端发码时受端发码电源的调试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