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为了重塑乡村原有活力和风貌,以六衖村为典型案例,在充分剖析其现状的基础上,对触媒理论指导下的村落更新策略展开了探索。通过触媒元素的识别与提取、触媒载体的塑造与激活、触媒效应的控制与指导,构建包含建筑、景观、公共空间和文化4个层面在内的触媒要素更新框架,从提升建筑群体、景观复合构建、优化公共空间、传承历史文脉4个方面提出触媒设计策略。研究表明:触媒理论与村落空间更新具有高度的适配性,为新时期乡村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与视角。  相似文献   

2.
以红色文旅为切入点,探索红色文旅视野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通过阐述红色旅游与乡村公共空间的关系,归纳和总结出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与设计策略,重点选取金寨县光明村公共空间为载体,对光明村空间形态、民俗民风、红色文旅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梳理光明村公共空间现存问题及难点,探索乡村红色文旅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以期对其他地区红色村落的景观设计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3.
汪铮  肖康 《工程与建设》2023,(5):1417-1420+1490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本文以乡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立足建筑规划设计学科视角对其概念性质、空间时空类型和形态布局进行系统分述,就公共空间各历史阶段发展嬗变因素及进程、重构路径及策略进行深入剖析,结合量化与质性维度阐释相关研究方法与更新优化方略;通过对乡村公共空间研究阶段进展和空间现状的归纳总结,从静态空间尺度与动态时间维度探究了公共空间与乡村社会、人文、景观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全方位理解乡村公共空间的意义,并可为后续相关研究开展提供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景观小品设计是点睛之笔,对于提升乡村整体环境品质、传承乡土文化有不可小觑的重要价值和功能。为了更好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为村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充分利用和挖掘地方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特色文化,进行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景观小品设计,打造以村民为主体的生态宜居美丽家园,采用循环、共生、参与的理念,使之与村民生产生活、乡村生态环境相契合,突显其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乡村公共空间的萎缩和空心化是乡村衰败的重要原因,重构乡村公共空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文章以成都市明月村为案例,研究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从城市流入乡村的生活方式型移民的日常生活实践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影响。研究发现,明月村的移民通过乡村制度性公共空间的参与、非正式公共空间的重构、节庆事件空间的打造、商业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灵活转换等日常生活实践,重构了旅游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尤其是强化了乡村的社会关系和村民的地方认同。研究为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路径;同时也将以往对生活方式型移民日常生活实践的观察范畴从私人或家庭领域扩展到了社区公共领域,丰富了生活方式型移民对迁入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6.
乡村空间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场域和抓手。以往城市价值逻辑影响下的乡村空间治理无法满足新阶段乡村发展的需求,亟需从乡村本体视角出发开展乡村空间治理的针对性研究。文章在分析中国乡村空间治理的现实困境和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的基础上,重构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主体性视角的理论内涵和乡村空间治理的价值逻辑,进而探索针对性的实践路径。研究认为:(1)乡村空间治理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寻求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的主体地位。(2)乡村主体性是乡村面对转型发展诉求时所展现的能动性,其理论意义强调内生增长意识、凸显乡村文化个性与包容发展路径多元性。乡村主体性视角下乡村空间治理的价值逻辑转向多元价值、村民主体和生活主导。(3)基于乡村主体性的视角,乡村空间治理的实施路径可以从提升主体人居环境、促进村落产业经济、完善县域社会治理和优化城乡空间格局4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7.
随着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许多的乡村为了适应旅游发展需求,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更新和改造。但是,乡村公共空间一直都是以农业作为其主导因素,如今却要换成旅游因素作为其主导因素,这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此外,目前在该方面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经验都非常少,通常运用的是以往运用于城市空间的一些设计方法,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从空间场所、游憩设施、道路交通等几个方面进行旅游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8.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对德国杜伊斯堡市内港成功的旧工业区更新实践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城市设计中空间形态、功能、交通、环境、公共空间、建筑方面更新措施的阐述,归纳出其城市设计更新的经验:保持空间形态完整;功能规划混合多样;构建绿色可持续的环境;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倡导绿色交通;延续原有建筑文脉;设计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9.
民族村落文化空间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的共同记忆,在推进村落发展机制的探索中,拥有特色民族文化、乡村文化等资源禀赋的民族村落成为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发展的重点,而文化旅游的发展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和民族文化的生产性保护提供了市场基础。在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双重驱动下,民族村落由封闭到开放,在文化上表现出不同利益主体介入对文化空间从内容、形式、规模和功能上进行解构与重构,以德宏州盈江县下勐劈傈僳族村为例,分析在发展文化旅游中文化空间的转变及其呈现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关注与研究乡村问题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以广东省湛江市霞街村为例,对乡村的"三生空间"进行识别与分析.(1)利用霞街村的影像数据辨识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2)依据土地承载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霞街村三生空间对应的分类标准及评价体系,完成对霞街村"三生空间"的识别.(3)利用农户调研数据分析"三生空间"承载的农户行为特点,采用满意度分析方法研究了农户对"三生空间"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表明:霞街村的生态空间面积生产空间面积生活空间面积;生产空间承载较少农户的生产行为,生活(生产)空间承载较多农户的生活行为;满意度调查中农户对乡村的生产空间最满意,对生态空间最不满意.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家的逐步"放权",人民公社时期遭到贬抑的乡村休闲型公共文化活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步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技术变迁等因素则消解了原有的休闲型公共文化空间;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国家的"回归"和乡村精英的觉悟又共同催生了新的休闲型公共文化空间,给乡村社会的整合带来了曙光。乡村公共文化变迁的历史表明:只有充分发挥国家、市场与乡村精英协同联动的作用,把握好乡村公共文化开展的向度、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发展系统、促进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好的公共文化生活就会得以重构,村庄秩序重建和社区整合的目的就能有望达成。  相似文献   

12.
搜取衡阳盆地人类活动遗址、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传统村落等名录进行时间考定与排序,运用Kriging插值分析了研究区人类活动-聚落遗留源变规律,结合数理统计中等距抽样法选定14 个乡村聚落提取出景观形态指标特征,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法构建乡村聚落景观相似性量化矩阵,进一步运用景观相似性模型分析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的联系与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聚落演变规律为蒸水、耒水、洣水流域向盆地中央晕散推进,随着人地矛盾进一步增加,后发展至资源禀赋次优的东、南部山区。2)研究区存在比较相似与高相似关系的乡村聚落景观占比最大,二者合计占比65.93%,表明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整体上存在相似性关系,且其相似性特征主要承载于乡村聚落物质景观之上;因而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目标需通过乡村聚落人文复兴来推动乡村聚落的环境面貌更新。研究成果可为衡阳盆地乡村聚落形态认知、乡村聚落景观规划提供参考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老龄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走进了我们的生活。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我们该如何在公共环境设计中做出应对性的反应?本文通过对唐山市公共环境空间存在的问题,分析唐山市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发展思路,从而为老龄化趋势下唐山市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依据,凸显唐山"宜居靓城"的美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市边缘区成为城市空间扩张的主要区域,越来越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村落沦为“城中村”。在城市本位主义思想影响下,原本复杂的城中村问题在加入了历史文化保护的因素后,使得原先作为休憩、交流的公共空间在使用功能和利用特征等方面变得更为复杂。文章以“城市型”历史文化名村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施效果评估-实施过程评估-改善策略”的整体框架,通过整合“建成环境-居民活动-社会经济”的定性综合评价,结合多源数据定量分析,从历史文化传承、生活环境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三个方面探讨了公共空间在城市扩张蔓延和村落历史文化保护双重作用之下的发展策略,延续村落中的历史文化传统,激发公共空间的活力,实现城乡之间的融合共生发展,为“城市型”古村落公共空间营造起到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林文勇 《海峡科学》2008,(11):10-13
针对城市人口规模迅速膨胀、空间快速扩张改变城市形象而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未能同步提高的问题,龙岩大道二期两侧在城市设计时提出提升街道空间品质的总体思路,试图通过用地性质微调、交通组织特别是步行空间组织、建筑艺术布局、公共公用设施配套、加强街头小品设计、绿化组织等策略来提升龙岩大道二期城市街道的空间品质,以满足城市人群日益增长的综合需要和使用活动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一个休闲时代,城市休闲功能的打造将成为城市经营与城市定位的一个重要方向,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构建成为了现代生活和城市空间设计所关注的热点。本文运用增长极理论,构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布局"太空"模型,以泉州市为例,采用实地调研、Coerldraw绘图等方法,对泉州市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现状进行分析,在上述模型的理论指导下,构建泉州市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其意义在于,不断满足泉州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优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促进泉州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从本质来看属于乡土社会,其社会文化以乡土文化为主,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型国家,将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显得尤为重要。村落的公共空间是承载传统文化和开展社会民俗活动的场所,在村落的生成与衍变过程中有形成公共舆论并对人的行为产生约束与教化的作用。伴随日益迅猛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城镇化已达到60%,进而诱发了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并最终导致了村落空间的凋敝。如何使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在留存乡土情怀与文化前提下,使传统村落注入新的活力,更新村落构筑模式成为当下的社会热点。该文从人类行为学相关理论出发,以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人的行为与村落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探讨广西少数民族聚落公共空间更新问题,为国家实施振兴乡村战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关于高校校园户外公共开放空间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文化中心。近年来高校校园规划越来越受到重视,注重创造良好品质的校园环境。文章从"环境育人"的角度,探讨高等学校户外公共开放空间对大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寻求适合高校户外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文章依托空间句法计算方法,以合肥市周谷堆城中村为研究案例,尝试从科学角度探索出一条城中村商业化更新和公共空间优化的新途径,反思当前对于城中村"一刀切"的整体拆除重建政策,倡导一种基于本地特征的自下而上的空间优化模式,充分发挥村民积极性,引导对其村内环境自主优化,进而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带动商业发展,优化空间网络。  相似文献   

20.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人口和其他资源要素从城镇向农村地区的流动问题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但是来自城镇的“新村民”进入农村以后,对当地社区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论证与检验。本文以新村民进入早、成规模且影响较大的上海市岑卜村为例,在长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展开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并构建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村民进入农村对增强乡村活力、促进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整体上新村民仍难以融入农村社区,也无法转化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动力。主要原因在于新老村民之间的经济联系还比较弱,日常沟通交流机制不健全,影响了新老村民之间互信关系的构建。因此,在鼓励城镇居民进入农村创新创业、带动农村发展的同时,应加强新村民创业创新的配套支持,构建有效的新老村民沟通、交流平台,依法赋予新村民在农村社区中的平等地位,以促进新老村民的有效融合,形成乡村振兴的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