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椎管内肿瘤,又称为脊椎肿瘤,是指发生于脊髓本身和椎管内与脊髓邻近组织的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发生率仅为颅内肿瘤的1/10.肿瘤发生于胸段者最多,其次为颈段、腰段.脊髓MRI检查是目前最有价值的辅助检查方法[1].多数椎管内肿瘤属良性,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切除后预后良好.我科于2003年10月6日收治了1例颈胸段椎管内血管瘤患者,手术治疗成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丁延虹  侯纪寿 《甘肃科技》2012,28(16):160-161
探讨了手法复位后,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效果.自2003-2009年3月,共收治33例胸腰段骨折的病人,按Frankel分级,A级8例,B级14例,C级9例,D级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10d.笔者在全麻下采用脊柱可调式支架复位、椎弓根螺丝钉内固定、椎板减压、后突骨块复位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并截瘫病人,术后拍片及CT检查显示骨折完全复位,脊髓无压迫,均有不同程度的肌力恢复.本组33例,术后X线片示压缩椎体高度及生理前凸恢复,CT显示突入椎管内骨块复位,椎管体积恢复.无1例脊髓损伤加重者.本方法治疗胸腰段骨折方法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板切除摘除胸腰段椎管内肿瘤,同时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后对提高脊柱的稳定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切除椎管肿瘤后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技术进行椎管重建12例,其中,肿瘤位于胸段7例,腰段5例。结果随访9个月~5年观察效果,X线平片显示手术区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脊柱稳定。结论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切除胸腰段椎管肿瘤后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技术,能够维持手术后脊柱的稳定性,防止远期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椎体骨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且致残率极高。传统X线平片仅能显示椎体压缩变形及脱位,不能很好显示椎管破坏程度及脊髓损伤情况。CT、MRI检查不但能显示骨折损伤程度、种类、椎管受累情况,MRI检查还能显示脊髓损伤、椎体骨挫伤、椎间盘损伤、韧带损伤、椎管内血种等,CT、MRI联合应用是全面评价脊柱骨折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1材料与方法1.1采集1995年5月~1998年5月三年间临床资料完整、影像资料完整、经手术、随访追踪观察的脊椎外伤性骨折的病例68例。男46例,女22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5.5岁。交通车祸20例,高处坠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所有患者在伤后6h~10d行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本组全部病例术前、术后及随诊时均摄正侧位X片、CT或MRI扫描检查.结果 经X片、CT检查,病椎高度恢复90%以上,伤前的后突畸形Cobb角平均为25.5°(11°~32°),术后纠正至平均4.4°(1°~7°).结论 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高颈段脊髓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颈段脊髓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高颈段脊髓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在插管全麻下行颈后正中入路手术,15例行显微手术,全切15例,次全切除2例。随访1~9年,14例生活工作正常,3例生活自理。结论高颈段脊髓肿瘤早期诊断困难,MRI为此类肿瘤首选诊断方法,采取正确的手术方法,术后要加强对并发症的监护和防治。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对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脊髓灰质神经细胞构筑、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神经出椎管的部位等进行了初步研究.方法:动物麻醉致死,灌流固定,解剖观察,冰冻切片,中性红染色,光镜观察.结果:①脊髓灰质腹角由大、中、小三种多突起神经元构成.其神经元胞体的直径分别为20μm、11μm和8μm左右;不同脊髓节段中腹角的神经元构成数量和类型不同.脊髓灰质的背角神经元胞体直径多在8μm左右;不同脊髓节段的背角神经元构成在形态和数量上也不同.在2~6脊髓节段偶见中间带神经元,其胞体直径在7μm左右.②对脊髓节段的长度、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神经出椎管的部位及形态、脊神经的背根和腹根的粗细进行了观察.结论:中华大蟾蜍脊神经形态和脊髓灰质神经细胞构筑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椎管内肿瘤是一种少见的颅内肿瘤,发生率只有颅内肿瘤的1/10。由于椎管内肿瘤以髓外良性居多,入院后治疗及时,护理得当,预后多良好。如何根据其特点做好该类病人的护理,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促进病人顺利康复均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就我科近两年共收住16例椎管内肿瘤病人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膜瘤的磁共振(MRI)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并分析行MRI检查且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脊膜瘤34例,观察肿瘤的部位、瘤体信号表现、增强后的信号特征及邻近脊膜改变。结果:位于胸段26例,颈段4例,腰段4例。肿瘤信号不均5例,囊变1例,邻近硬脊膜增厚3例,宽基底征象20例。增强后肿瘤均有强化信号。结论:脊膜瘤好发于女性,多位于胸段硬膜下间隙,大部分呈实体性,囊变出血少见,肿瘤信号不均匀,主要原因是瘤内钙化程度不一。注入钆喷酸葡胺(GD-DTPA)后肿瘤均有其强化特征。脊髓呈慢性受压缩细征象。脊膜瘤可引起相邻脊膜增厚,增强后呈"鼠尾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磁共振脊髓水成像MRM对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椎管内蛛网膜囊肿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行横断、冠状及矢状面MR SE序列扫描,8例加做Gd-DTPA增强扫描.结果 囊肿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液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40例定位、定性诊断全部正确.结论 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MRM表现较具特征性,可对其作出正确诊断,并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32例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分析32例经手术治疗的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及疗效。结果:硬脊膜下髓外肿瘤19例,哑铃型3例,髓内肿瘤10例,肿瘤全切除26例,不完全切除6例,良性病变24例,恶性病变8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24例,无改善8例。结论:MRI是最具诊断价值的方法并对手术切除有指导意义,椎管内肿瘤良性居多且大多位于髓外,手术效果好,宜早诊断尽早手术,髓内病变恶性居多,疗效较差,宜适时手术为宜,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CT3D)及多平面重建(MPR)对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诊断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53例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病例。分别行X线平片,CT及螺旋CT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检查及技术处理。结果CT对椎体中后柱骨折的显示有明显优越性,而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不仅能具体、直观、形象显示骨折情况,而且对脊髓、神经根损伤的显示价值清楚。结论平片诊断爆裂骨折需与单纯压缩骨折鉴别,明确诊断需CT证实,螺旋CT3D和MPR对诊断及了解椎管内损伤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CT3D)及多平面重建(MPR)对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诊断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53例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病例.分别行X线平片,CT及螺旋CT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检查及技术处理.结果 CT对椎体中后柱骨折的显示有明显优越性,而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不仅能具体、直观、形象显示骨折情况,而且对脊髓、神经根损伤的显示价值清楚.结论 平片诊断爆裂骨折需与单纯压缩骨折鉴别,明确诊断需CT证实,螺旋CT3D和MPR对诊断及了解椎管内损伤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CT3D)及多平面重建(MPR)对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诊断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53例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病例。分别行X线平片,CT及螺旋CT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检查及技术处理。结果:CT对椎体中后柱骨折的显示有明显优越性,而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不仅能具体、直观、形象显示骨折情况,而且对脊髓、神经根损伤的显示价值清楚。结论平片诊断爆裂骨折需与单纯压缩骨折鉴别,明确诊断需CT证实,螺旋CT3D和MPR对诊断及了解椎管内损伤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节段钳夹型颈脊髓压迫症的治疗措施。方法对26例2~4节段钳夹型颈脊髓压迫症患者进行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术。结果26例患者平均改善率为72%,有显著疗效。结论颈前路减压是治疗多节段钳夹型脊髓压迫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创伤小,操作简单,治疗费用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对大鼠脊髓注射不同质量分数罗哌卡因后大鼠脊髓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探讨罗哌卡因神经毒性的可能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A组,脊髓内未注射任何药物),对照组(B组,脊髓内注射质量分数0.9%生理盐水4μL),质量分数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对2003年3月~2008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并有随访资料的32例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7个月-65岁,平均42.9岁.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4个月.术后随访期复发3例,其余患者无复发.患者术后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分:23例好转,7例无改变,2例较术前下降.结论:对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手术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宜早诊断并适宜尽早作显微全切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手术治疗,探讨颈椎管狭窄症及颈髓压迫症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7例颈髓压迫症患进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经过6月—4a的随访,对术中术后所见进行回顾性研究和探讨。结果:本组17例压迫症经过6月-4a的随访,优10例,良5例,尚可2例,平均优良率88.2%。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可以扩大长段椎管,不但直接解除脊髓后方的压迫,由于脊髓的向后移动,来自前方的压迫也可以同时得到解除,进而恢复脊髓的血循环,改善脊髓的功能,并且减少了颈椎后部结构的损伤,术后颈髓压迫症恢复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郑跃成  王玉斌 《甘肃科技》2009,25(12):155-156
探讨颈部MRI与X线片对诊断Hangman骨折的优劣比较。13例病例给与颈椎正位,侧位X线检查,颈椎MRIT1WI采用矢状位,冠状位和轴位;MRIT2WI采用矢状位检查;MRI所见13例均有椎旁软组织信号异常,软组织肿胀,未见明显骨折线;7例Ⅰ度颈椎前脱位,8例脊髓挫裂伤有水肿,5例脊髓无明显损伤;X线片见13例第2颈椎椎弓根部均有明显骨折线,其中7例椎体有Ⅰ度移位,6例颈2椎管前后径变宽,2例颈2椎体下缘有小骨折片;在Hangman骨折中,颈椎X线片可清晰的显示骨折线,具有诊断价值;MRI对脊髓与周围软组织系统损伤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可靠、安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椎板开门、开槽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8例脊髓型颈椎病和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人行后路单开门手术,选用高速电磨钻并配锥形钻头和细柱形钻头行椎板开槽、开门。结果18例椎板开门均成功,绞链侧均呈青枝样骨折对合,未见完全折断移位,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都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个月(5~12个月)。随访时颈椎动力位摄片,未发现颈椎节段性不稳定,CT检查减压的各节段椎管矢状径均较术前明显增大。结论使用高速电磨钻配锥形钻头和细柱形钻头行椎板开槽、开门,方法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