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可以不太困难的解决共轭化合物的HMO能谱和分子轨道问题,但还不能明显的表示出电子网络(π—electron network)的几何状况与HMO特征多项式的关系问题。自1972年先后有Graovac.Hosoga.Mallion.等人应用图论来研究这类问题。特别是我国著名化学家唐敖庆、江元生教授所提出的唐——江图形理论,对这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聚甲基丙烯酸单酯(PMMA)微球为模板剂,采用三嵌段共聚物F127辅助胶体晶体模板的方法合成介-大孔复合孔道结构的Al_2O_3载体,通过浸渍还原法制备了Pd/3DOM Al_2O_3负载型催化剂,考察了其在苯乙烯加氢反应中的活性。采用氮气物理吸附-脱附(N_2-BET)、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FESEM)、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HR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等分析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活性物种主要以Pd~0的形式高度分散在3DOM Al_2O_3载体上;开放有序的多级孔结构有利于反应物和产物在孔道内的扩散,使其在苯乙烯加氢反应中的活性优于相同条件下γ-Al_2O_3负载的Pd催化剂,Pd/3DOM Al_2O_3的转换频率(turnover frequency, TOF)值可达0.56 s~(-1),高于Pd/γ-Al_2O_3的0.45 s~(-1)。  相似文献   

3.
在Ba0.6Sr0.4TiO3(BST)与质量分数为56%MgO混合的基础上,进行了CeO2掺杂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eO2掺入量的增加,Ba0.6Sr0.4TiO3-MgO(BSTM)陶瓷晶粒尺寸减小.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镜(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能谱分析(energydispersion X-ray,EDX)表明,复合陶瓷由Ba0.6Sr0.4TiO3和MgO两相组成,没有杂相出现.随着CeO2含量增加,复合陶瓷样品的居里温度点向低温方向偏移,介电常数、介电损耗、介电可调度也相应发生变化,样品的K值呈现出先增加到最大值,随后逐渐减小的趋势.CeO2含量为0.2%的样品具有较好的介电性能.  相似文献   

4.
用粒子 转子理论模型计算奇奇核86Nb低自旋下的能谱 ,研究了不同自旋下能谱最近邻能级间距分布(NNS)和能谱刚性度 (Δ3 )的特点 ,并就影响能谱统计特征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和电流-电压(current-voltage,Ⅰ-Ⅴ)曲线等测试方法,分析了CdZnTe晶片两步溶液法钝化工艺参数对晶片的表面形貌、表面成分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两步溶液法的最佳钝化时间为30 min,此时漏电流接近最小。CdZnTe钝化后经100℃、60 min的热处理,金相和SEM显示钝化层表面的形貌更为均匀致密,XPS深度剖析表明化学反应中间产物分解较为完全,TeO_2含量增多,Ⅰ-Ⅴ测试显示热处理后漏电流减小较为明显,有效提高了探测器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探究不同气体氛围、等离子体放电功率和处理时间对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表面黏附性和亲水性的影响,以表征其黏结性能。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表征分析PTFE膜黏结性能改善的机理。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能提高PTFE膜的表面亲水性,经不同气体等离子体处理后PTFE表面黏附性均有显著提升。FE-SEM分析表明PTFE膜表面粗糙度增加,这是促使其黏结性能提升的原因之一;XPS显示等离子体处理后PTFE膜表面引入新的含氧、含氮基团,这是黏结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利用真空自蔓延加热-加压装置,采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及能谱(energy dispersive spectrum,EDS)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Al含量、粉末粒度及C/Ti(原子比,下同)对Al-Ti-C体系自蔓延点燃温度、产物相组成及TiC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Al含量对TiC的尺寸影响最大,随着Al含量由20%(质量分数,下同)增加到50%时,TiC颗粒的尺寸由3~5μm减小到0.7~0.8μm。C粉粒度和C/Ti对TiC的形貌影响最大,当C粉粒度小于75μm或C/Ti≥1时,TiC的形貌为近球形;然而当C粉粒度不小于75μm或C/Ti1时,TiC的形貌为八面体。  相似文献   

8.
α能谱测量是通过对放射性核素释放α粒子能量的测量来实现核素识别和定量分析的技术.α能谱易受测量样品形态的影响,存在着向低能拖尾的现象,这降低了α能谱测量的准确性.为了分析α能谱谱形特点,采用蒙特卡罗程序Geant4模拟了~(241)Am源的α能谱,并对可能造成~(241)Amα能谱峰拖尾的因素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241)Am源上沉积的灰尘是其α能谱峰拖尾的主要原因;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可以对沉积灰尘的粒径分布进行估计.这项工作也表明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α能谱分析可获得测量样品更多特性(如形状),有助于提高α能谱的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氧化锆陶瓷的抛光效率,在二氧化硅表面掺杂Y3+得到改性磨料. 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分析表明, Y元素以Y(OH)3的形式存在于改性磨料中.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复合磨料呈球形,粒度均匀,无聚集体和2次颗粒出现.与纯胶体二氧化硅磨料相比,材料去除率(material removal rate, MRR)提高了33%左右. MRR增大的原因是掺杂的Y(OH)3改变了二氧化硅颗粒的Zeta电位,减小了二氧化硅颗粒与氧化锆陶瓷之间的排斥力,增大了二氧化硅颗粒和氧化锆陶瓷基体之间的接触概率,导致摩擦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10.
To predict and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ionospheric modification quantitatively, the electron temperature and density perturbations are analyzed at different heating conditions, based on a developed model including momentum equation, continuity equation and energy equ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powerful HF radio waves can cause the electron temperature to increase markedly, and the largest perturbation is near the reflection layer, but the electron density decreases at this area; (2) the lower neutral gas density in the ionosphere, the larger disturbance of the electron temperature and density; the higher radio frequency, the lower increment of electron temperature; and the higher radio power, the larger disturbance of electron temperature and density are caused, but there are no 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adio power and disturbance amplitude; (3) the perturbations at nighttime are larger than at daytime when heated by HF radio waves with the same powers; the electron temperature perturbations in the solar minimum are larger than that in solar maximum; and the electron temperature perturbations in spring and autumn are larger than in winter and summer; (4) compared with the low-latitude, the mid-latitude has the smaller perturbations, the maximum electron temperature perturbation is ~30% (at daytime of winter), and the density is ~5%.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含极薄金属膜的多层膜的红外反射谱,给出了一般的分析方法,包括:极薄金属膜的光学常数与膜厚的关系;岛状薄膜的光学常数与几何尺寸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多层膜中的表面电磁振动模及其对反射谱的影响.针对AlN/Al多层膜的计算所得结果与实验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对以GaSb为衬底、外延生长的四元化合物Ga_(1-x)In_xAs_(1-y)Sb_y(组分在x=0.032,y=0.94到x=0.26,y=0.9范围内)进行了远红外反射谱、喇曼散射、光吸收和光致发光的测量。结果给出外延层晶格振动的性质及不同温度下(83K—300K)四元合金的能隙,并详细讨论了能隙随温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海面反射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建立目标的红外热成像理论模型是国内外有关研究机构的热点之一。在军事目标红外理论建模研究红外热像的成像过程中,海天背景与舰船的红外辐射场的相互作用尤为重要。其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便是在成像过程中舰船辐射场在海面上的反射成分的计算。作者较为详细地讨论了海面的反射特性,计算了平静海成和Cox-Munk海面对特定红外波段(3-5um)入射光的反射,并对两种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了Cox-Munk海面  相似文献   

14.
掺杂对导电聚苯胺红外反射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述了带基片聚苯胺膜的光学性能测试结果,讨论了D-樟脑-10-磺酸的掺杂对聚苯胺红外反射性能的影响及其原理。  相似文献   

15.
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分析牛奶成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提高牛奶成分化学分析的效率,研究了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在牛奶主要成分分析中的应用;讨论了光在牛奶中的传播方式和相关测量方法的选择;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建立校正模型,比较了各种预处理方法和不同谱区的建模效果,其中脂肪的相关系数为0.99,标准偏差为0.048 g/dL,蛋白质的相关系数为0.92,标准偏差为0.102g/dL结果表明,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测量可以满足牛奶主要成分的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研究了反射全息滤光片的性能,结果表明,反射全息滤光片不仅具有高光密度(大于4D)和窄带宽,还具有很好的调谐性能,同时,对均匀介质和非均匀介质两种耦合液理论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非均匀介质耦合波理论模型更加符合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7.
发展了一种基于时间分辨反射测量技术的混浊介质光学参数重构方法.采用半无限空间扩散方程解析解卷积时间定标测量曲线获得模拟时间扩展曲线,将此与基于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技术实测的全时间分辨曲线进行归一化拟合;在对一个已知光学参数的定制模型验证的基础上,通过对4个参数未知的混浊介质进行测量,显示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太阳电池减反射膜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光学薄膜原理,利用计算机程序对太阳电池减反射膜进行模拟仿真,得到反射率R(λ)与波长λ的关系曲线,并利用曲线对减反射膜进行优化.设计出几种常用材料制备单、双、三层减反射膜时的最佳膜系参数。为太阳电池减反射膜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电池封装和电池表面钝化对反射曲线的影响,并验证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得到高反射率的回归反射涂层产品,本项目通过大量实验,生产出最佳的粘合剂及优选出其用量,并利用扫描电镜照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军用低发射率伪装材料,提出了复合结构设计的方法。选用具备可见光高透过和红外高反射特性的纳米锑掺杂氧化锡(ATO)薄膜,通过镀膜工艺对复合涂层的结构进行设计,从而达到光学与红外隐身兼容的目的。利用分光光度计、热成像仪及隔热测试装置对所制复合涂层样品的光学、红外和隔热效果进行测试,分析低发射率涂层对整体绿色涂层的光学及红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复合结构设计后的绿色涂层样板的可见光透过率达到80%以上,红外反射率达到70%以上,在保证色彩饱和度的同时,发射率显著降低,达到了0.2。经过复合结构设计的绿色涂层拥有良好的红外伪装效果,能够较好地躲避红外侦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