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澜 《青年科学》2010,(10):30-30
水晶洞穴 2000年,几名矿工在深达1000英尺(约304.8米)的地下发现了这个水晶洞穴,由此证明了仍然有许多惊人的自然奇观是人类还没有发现的。水晶洞穴位于墨西哥奇瓦市附近的奈卡矿山,  相似文献   

2.
一个生长在地下几百米的水晶森林。一个温度高达50摄氏度,湿度高达百分之百的地下洞穴。一个地狱般的环境,人类在其中只能生存几分钟。一个超乎你的想象,做梦都不会想到的地方。就让我们跟随探险家的脚步,一起去揭开这个"水晶洞"的秘密……  相似文献   

3.
关键词     
《华东科技》2014,(7):10-11
洞穴生物新种:钩虾6月中旬以来,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对成都地区一些无人区的洞穴进行了一次针对洞穴昆虫的科考活动。考察活动中发现了大量洞穴生物。龙门山洞穴沟虾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物种。这种洞穴沟虾体长仅一厘米左右,与常见的虾外形差异很大,没有扇形的尾巴和长长的触角,身体里没有色素,几乎透明,甚至连眼睛也没有。  相似文献   

4.
国际资讯     
正1加拿大发现冰河期地下湖巨洞两名洞穴探险爱好者近日在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地下发现一个巨大洞穴,据信形成于1.5万年前,内部空间巨大且包含一个地下湖。魁北克洞穴协会的两名会员,吕克·勒布朗和他的同伴丹尼尔卡伦多年来一直相信,应该有一系列洞穴与蒙特利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洞穴微生物因素对同位素信息的影响,选择贵州中西部地区的岩溶洞穴为研究对象,利用B-4固体培养基对洞穴细菌进行筛选,观察和了解洞穴细菌形成的CaCO3晶体,并应用XRD分析细菌形成的CaCO3晶体成分,结合相关资料分析微生物对洞穴沉积物的影响.研究发现:洞穴中微生物作用促进CaCO3形成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取样的几个洞穴中均有发现;此外,受试验体系中离子成分和CO2饱和度的影响,实验室体系下微生物形成的CaCO3晶体主要由方解石和球霰石组成.  相似文献   

6.
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在我国广泛分布,在长期的水溶解作用下,地表形成奇特山峰,地下发育出各种通道洞穴,也称"喀斯特洞穴"。洞穴内接近恒温,可谓夏凉冬暖,因此曾是原始人和很多野生动物的"五星级"栖身之所。7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3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以及我国境内许多智人、新人,其化石或遗迹均发现在各类喀斯特洞穴中。此外洞穴中还发现了灵长目等多种动物的骨骼化石。如今人类早已舍弃洞穴,在舒适的建筑内安家,但是仍有很  相似文献   

7.
岩溶洞穴土壤颗粒分析及其对水土流失的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洞穴中的土壤作为一类洞穴沉积,具有很好的学术研究价值,但目前利用洞穴土壤来研究水土流失的成果还很少.2010年8月、9月在贵州毕节、清镇、花江的三个洞穴和一条地下河中采取了洞穴土样,然后在室内用比重计速测法对洞穴土壤进行了颗粒分析并将其与地表土壤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洞穴土壤颗粒中粘粒含量远高于地表土壤,土壤通过...  相似文献   

8.
王晓林 《奇闻怪事》2011,(12):22-24
在一些神秘小说或探险小说中,经常会提到神秘的地下洞穴或隧道,现实中有没有这些神秘的洞穴呢?D贯穿马耳他半岛的地下洞室马耳他首都瓦莱塔南部约10千米处是一片宽阔的高地,高地上有一座小村庄——凯瑟鲍拉村。1902年,一些挖井工人在村里的哈尔萨福里尼街掘井时,竟然一下子消失到土壤里去了,搜寻时人们发现,原来他们跌进洞穴里了,于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洞穴就这么被发现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质大学鄢志武教授日前发布腾龙洞联合科考成果称,经过测量并与中国及世界其他地区大洞穴的数据比较发现,湖北恩施州利川县腾龙洞洞口至4000米洞道的面积23万平方米,容积1575万立方米,是目前发现并有相应数据公布的洞穴中,单位面积或者单位长度内世界上最大的洞穴通道。  相似文献   

10.
正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一个远古洞穴在英格兰重见天日。洞穴里发现了许多动物骨头,很不寻常。这些骨头怎么会在这儿?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当时英格兰根本就没有这些动物生活。发现洞穴时间回到1821年,地点是英格兰北约克郡。此时的英伦大地上一派工业革命席卷一切的气势。采石场工人在一  相似文献   

11.
黑线姬鼠、锡金小家鼠和高山姬鼠洞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1991年间笔者在黔西北地区调查农田鼠害时,共挖掘剖析黑线姬鼠洞穴48个,锡金小家鼠洞穴24个,高山姬鼠洞穴9个.这3种鼠类的洞穴基本结对均主要由巢明、明洞和暗洞组成,但无便食结构,也未发现有储粮仓及所储藏的粮食。区别这3种鼠类洞穴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洞口和洞道的排列位置。  相似文献   

12.
黄土洞穴潜蚀地貌及其利弊综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土洞穴潜蚀地貌在黄土高原地区十分发育.对黄土洞穴的基本类型进行了介绍;调查发现区域上黄土洞穴发育密度由西北向东南呈递减趋势;指出黄土洞穴在不同深度的发育类型和发育程度有很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对黄土洞穴的利弊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黄土洞穴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黄土洞穴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灾害,不但直接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对公路、铁路、油气输送管道、民居等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均可造成严重危害,另一方面它也是黄土高原地下潜水藏一种重要的补给与排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前沿科学》2011,5(3):89-89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大约在10年前首次发现的迄今已知全球最大的洞穴结晶体——单个的大块石膏长达11米、厚1米且重达55吨——可能用了100万年才长到了现今的规模。这些结晶体发现自位于墨西哥银矿和铅矿中的洞穴深处,而在1975年之前,这一洞穴中充满了富含矿物质的水体,在此之后,矿工为了获  相似文献   

14.
刘演 《大自然》2015,(2):26-31
洞穴植物又称为洞穴弱光带植物,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洞穴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多。直至近些年,独特而丰富的洞生蕨类植物及种子植物才广泛被人们关注。随着新种不断被发现,最让人挠头的难题却出现了:我们到底该怎么给它们命名?岩溶洞穴,是指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碳酸盐岩,包括石灰岩和白云岩)被水溶蚀,或因机械侵蚀和崩塌等系列过程形成的洞穴。岩溶洞穴分布最集中的是我国南部及西南部,即黔、滇、桂、川、渝、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黄土滑坡和黄土洞穴的区域分布、微地形地貌分布、形成时间相关性的基础上,发现滑坡体上洞穴发育密度和发育程度明显增大;进一步分析滑坡对黄土洞穴的影响,认为滑坡体上节理裂隙的强烈发育为洞穴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搬运空间、堆积空间以及渗流通道.滑坡改变了地面的坡形、坡度以及水力条件,使得滑坡的后缘、侧壁以及前缘等地段容易形成黄土洞穴.黄土洞穴对黄土滑坡的主要影响是可以加速冲沟发育、加剧坡体局部破坏、改变坡体的渗流条件,从而诱发滑坡发生以及古滑坡复活.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国际岩溶洞穴学界研究热点——袁道先院士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16届国际洞穴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peleology,ICS)于2013年7月21日至29日在捷克举行,大会内容涉及洞穴及岩溶研究史、洞穴生物、洞穴调查开发与环境保护、岩溶气候及古气候记录、岩溶发生学等方面。当前国际岩溶洞穴科技创新的若干亮点有岩溶洞穴微生物、洞穴古水文重建、深源溶蚀作用岩溶(Hypogene karst)、水下洞穴次生沉积物(Phreatic overgrowths on speleothems,POS)与海平面变化、洞穴气候与古气候记录、锶(Sr)的地球化学运移、洞穴保护理念的发展、非碳酸盐岩洞穴中的碳酸盐岩次生沉积物的形成和古气候记录、洞穴雾气循环、冰川地区岩溶洞穴的形成机理等内容。通过大会的参与,意识到目前中国相关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国洞穴探险队伍较少,且没有形成规模,不利于岩溶科学知识的推广;同时中国岩溶洞穴研究学者的研究范围基本上都局限在地表或已探明洞穴,几无擅长探洞者,这大大限制了洞内岩溶科学问题的发现和研究工作的开展,是中国岩溶研究领域的一大缺憾。二是在探索岩溶形态发育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机理及研究技术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ICS是世界各国岩溶洞穴学研究者进行交流的大舞台,提交成果、口头展板报告、开设展台、广泛参与活动是展示本国岩溶洞穴学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和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但中国学者对此次大会重视程度不够,表现为提交研究成果少、口头报告展板报告少、没有开设展台等,这与中国丰富岩溶资源现状极不相称。建议国内广大岩溶洞穴研究者做好准备,积极参与2017年的第17届ICS,力争取得较大突破,为树立中国岩溶大国、强国形象而努力。  相似文献   

17.
探索惊魂,惊现恐怖干尸35年前,苏联地质探测队在达瓦兹发现当地地下储藏着大量的天然气与矿物质,苏联政府命令地质部门对这片土地进行了挖掘,然而悲剧发生了,当土地被挖开一个直径十米左右的洞穴时,猛烈的风吹进了这个小小的洞穴。随着一声轰鸣,洞穴四周的土地开始坍塌,进行挖掘的工  相似文献   

18.
洞穴动物     
在一般人的脑海里,地下洞穴,特别是那些已为现代地下河所遗弃的洞穴,往往是同黑暗、潮湿及令人感到可怕的寂静联系在一起的.即使在具有现代地下河的洞穴中,尽管地下河水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响,但仍给人以单调、孤寂、与世隔绝之感.洞穴内的一切,似乎都处于凝结之中:形态万千的石钟乳、石笋,好象一座座雕就的石像,构成了一幅幅亘古不变的画图. 可是,当你经过仔细的观察和了解之后,就会发现,在这黑暗、寂寞的世界里,仍然存在着生命的喧嚣、自然界的新陈代谢.这里有形形色色的洞穴生物在生息,在繁衍,在竞争.正是它们,构成了独特的洞穴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1月,在广西西北部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洞丹洞穴中采到一翼手目标本,经鉴定为金管鼻蝠Murina aurata,是广西翼手目新纪录。目前,在木论自然保护区的18个洞穴调查中,只在该洞发现有分布。标本现保存于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标本馆。  相似文献   

20.
第16届国际洞穴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peleology,ICS)于2013年7月21日至29日在捷克举行,大会内容涉及洞穴及岩溶研究史、洞穴生物、洞穴调查开发与环境保护、岩溶气候及古气候记录、岩溶发生学等方面。当前国际岩溶洞穴科技创新的若干亮点有岩溶洞穴微生物、洞穴古水文重建、深源溶蚀作用岩溶(Hypogene karst)、水下洞穴次生沉积物(Phreatic overgrowths on speleothems,POS)与海平面变化、洞穴气候与古气候记录、锶(Sr)的地球化学运移、洞穴保护理念的发展、非碳酸盐岩洞穴中的碳酸盐岩次生沉积物的形成和古气候记录、洞穴雾气循环、冰川地区岩溶洞穴的形成机理等内容。通过大会的参与,意识到目前中国相关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国洞穴探险队伍较少,且没有形成规模,不利于岩溶科学知识的推广;同时中国岩溶洞穴研究学者的研究范围基本上都局限在地表或已探明洞穴,几无擅长探洞者,这大大限制了洞内岩溶科学问题的发现和研究工作的开展,是中国岩溶研究领域的一大缺憾。二是在探索岩溶形态发育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机理及研究技术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ICS是世界各国岩溶洞穴学研究者进行交流的大舞台,提交成果、口头展板报告、开设展台、广泛参与活动是展示本国岩溶洞穴学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和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但中国学者对此次大会重视程度不够,表现为提交研究成果少、口头报告展板报告少、没有开设展台等,这与中国丰富岩溶资源现状极不相称。建议国内广大岩溶洞穴研究者做好准备,积极参与2017年的第17届ICS,力争取得较大突破,为树立中国岩溶大国、强国形象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