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乙酸锌(Zn(CH3COO)2)为锌源,尿素(CO(NH2)2)为碱源,非离子型聚氨酯(PU)为模板,采用水热法制备碱式碳酸锌(Zn5(CO3)2(OH)6)前驱体.在400 ℃进一步煅烧前驱体2 h,即获得氧化锌粉末.用粉末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研究产物的形貌和结构.结果表明:以PU为模板制备的氧化锌可以获得由纳米片状结构组成的花状形貌,PU的加入可以有效减小氧化锌的晶粒尺寸.进一步研究反应物的组成、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产物结构的影响,发现当体系中碱源(OH-)和锌源(Zn2+)的摩尔比为4,水热反应时间为18 h,反应温度为150 ℃时,前驱体可以获得最完整的花状形貌,并且煅烧后氧化锌的花形形貌不变.  相似文献   

2.
以金属镁为前驱体,用生物分子氨基乙酸辅助化学液相沉积方法在室温下合成了具有复杂三维花状的纳米结构的氢氧化镁.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IR)和热分析技术对所合成的三维氢氧化镁产物进行了微观形貌和微观结构的表征.结果表明纳米花状形貌的氢氧化镁是由超薄的纳米壁构成,并具有较高的纯度.对氨基乙酸辅助化学液相沉积法制备花状氢氧化镁的可能机理进行了研究.这种生物分子辅助化学液相沉积方法被很好地用来制备特殊形貌的氢氧化镁通过在液相中连续的供给、输运和分解镁络合物.这种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方便等特点,并有望拓展到制备其它具有不同形貌的金属氢氧化物/氧化物.  相似文献   

3.
以金属镁片为前驱体,用氨基乙酸辅助化学液相沉积方法在室温下合成具有三维花状形貌的氢氧化镁纳米结构,并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IR)和热分析技术对氢氧化镁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三维花状形貌的氢氧化镁是由氢氧化镁纳米薄片组装而成,并具有高的纯度。初步分析氨基乙酸辅助化学液相沉积法制备花状氢氧化镁的可能机理。这种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方便等特点,并可以应用于制备其它不同形貌的金属氢氧化物或氧化物。  相似文献   

4.
设计了一条两步路线成功合成了Ag纳米粒子点缀的ZnO花状微结构(Ag/ZnO).首先以六水合硝酸锌、尿素和L-半胱氨酸为反应原料,100℃下水热反应8h,合成出花状碱式碳酸锌前驱体,并经空气中高温煅烧得到多孔ZnO花状微结构;然后,通过光还原硝酸银得到了Ag/ZnO花状微结构.所得产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红外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荧光光谱等进行系统的表征.研究显示,所得的Ag/ZnO花状微结构在光催化、灭菌和电催化等领域都具有很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设计了一条两步路线成功合成了Ag纳米粒子点缀的ZnO花状微结构(Ag/ZnO).首先以六水合硝酸锌、尿素和L-半胱氨酸为反应原料,100°C下水热反应8h,合成出花状碱式碳酸锌前驱体,并经空气中高温煅烧得到多孔ZnO花状微结构;然后,通过光还原硝酸银得到了Ag/ZnO花状微结构.所得产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红外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荧光光谱等进行系统的表征.研究显示,所得的Ag/ZnO花状微结构在光催化、灭菌和电催化等领域都具有很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静电纺丝包含聚丙烯腈(PAN)、SnO_2和NiO前驱体的溶液及其随后的煅烧过程制备出SnO_2-NiO多孔纳米纤维.使用XRD、SEM、TEM、氮气吸附脱附、循环伏安测试以及充放电测试对制备的多孔纳米纤维的形貌、晶体结构、孔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多孔纳米纤维由四方相SnO_2和立方相NiO纳米粒子构成,纳米粒子的尺寸为~5nm,纳米粒子之间孔隙为~5nm;SnO_2-NiO多孔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50m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后,其可逆容量保持在637mA·h/g,未出现明显的容量衰减现象,电流密度提高至800mA/g,其可逆容量仍有505mA·h/g,其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是因为其具有多孔的一维纳米结构.  相似文献   

7.
采用真空熔炼与快速凝固相结合的方法制备Ni(原子分数)为15%~40%的Ni-Al前驱体合金薄带,通过不同去合金化工艺制备纳米多孔镍,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分析多孔镍的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研究前驱体Ni-Al合金成分与去合金化工艺对纳米多孔镍微观结构的影响及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镍原子分数为15%~30%时,可通过化学去合金化形成纳米多孔Ni,镍原子分数为25%~40%时,可通过电化学去合金化形成纳米多孔结构.相同成分的Ni-Al合金,电化学去合金化较化学去合金化获得的多孔结构更为均匀,骨架尺寸相对较小.2相的协同腐蚀作用对去合金化具有促进作用,且对纳米多孔镍的形貌及多层次纳米多孔结构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快速凝固结合脱合金的方法制备纳米多孔Ni,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对试样进行物相分析和形貌表征,并使用线性扫描伏安(LSV)、循环伏安(CV)、交流阻抗(EIS)等方法测试纳米多孔Ni电极的电催化析氢性能.结果表明:Ni5Al95前驱体合金在65 ℃条件下经4 h脱合金化后获得多层次、双连续的纳米多孔Ni.在50 mA·cm-2电流密度下,25 ℃时析氢过电位为257 mV,双电层电容为4.7 mF·cm-2,在析氢反应过程中表观活化能为26.06 kJ·mol-1,电化学脱附是整个反应的控制步骤.经过1 000圈循环伏安耐久实验后,纳米多孔Ni电极在25 ℃下极化曲线基本保持原状,50 mA·cm-2电流密度下析氢过电位减小6 mV,表现出优良的析氢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以甘氨酸为燃烧剂,采用低温燃烧法制备了Y2O3:Er纳米前驱体粉末,采用XRD和TEM对纳米粉末的物相结构及其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前驱纳米粉末为分散均匀、轻微硬团聚、粒径均一、Y2O3立方晶相。前驱纳米粉末经研磨、高压钢模成型和1570℃真空烧结6h得到Y2O3:Er透明陶瓷。通过光学显微镜对陶瓷表面及断裂面观察和分析,定性讨论了低温燃烧法制备的纳米粉体的特性对陶瓷透光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原料配比对脲醛树脂形貌及碳微球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尿素、甲醛与甲酸的物质的量比,制备了三种不同微纳结构的脲醛树脂微球,再在氮气保护下800℃裂解,获得了相应的碳微球。采用上述脲醛树脂前驱体制备的花状碳纳米微球(NUFC-3)作为电极材料,在三电极体系中开展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比电容(Cs)为189 F/g;在20 A/g的电流密度下,Cs为145 F/g,其保留率为76.7%。该脲醛树脂为前驱体的碳微球具有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及电化学性能优异等优点,有望在电化学储能领域获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