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传统节日承载着一个民族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性格、信仰、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民族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传统节日,处在相互融合与相互碰撞中。中国七夕节和西方情人节则是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相互碰撞与冲击的典型例子。对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七夕节和西方情人节进行对比,有利于筛检其在固有的价值观念、情感心理和文化符号方面所负载的积极因素和精神蕴含,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历史内涵,增强其文化传播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云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它包含着多样化的创作走向,主要体现在:(1)追求地域性与本土化;(2)民族意识与主流观念交融;(3)传统色彩与先锋倾向交织.这是时代强力和多民族心灵世界的展示,是现代性、后现代性文化在中华多民族文学世界的投影.理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丰富性,有利于完善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学状态和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3.
现代女性内衣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姝画 《科技信息》2009,(4):331-331,333
内衣自产生起就具备了御寒遮羞的实用与伦理功能,而且具备了文化符号的意义,反映着人类的时代、民族、风俗、观念、审美、乃至心理等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内衣在中西方不同的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形成了特定的文化。中国古代在森严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下以及社会风俗、道德、礼仪的制约下,人们更注重含蓄美。而西方历代注重个性开放,个人本位,注重人体美。内衣文化的审美性、时代性、情感性、交流性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而不断地更新其内涵。  相似文献   

4.
民间艺术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行审美风尚、审美创造的形象载体,具有实用与审美的双重特点。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必然要与整个文化系统发生关系,民间艺术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华,既是文化的流,又是文化的源,现代艺术设计如果因为追求现代化、国际化风格,割舍抛弃掉民族文化传统,就会失去心理之源,成为无根之木。现代艺术设计应该体现民族文化内涵,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发掘民间艺术中"美的元素",融合现代设计手法,塑造具有民族文化风格和时代特征的现代艺术设计。  相似文献   

5.
比喻作为各民族语言的精髓,往往都打上了民族文化和审美的烙印,它既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壮英诗歌中都有用花果植物、昆虫和爬行动物、鸟类、自然现象等进行比喻的情况,但其喻体存在着明显差异,该差异揭示壮英民族在地域文化、图腾崇拜、意象信仰、审美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独特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这种道德规范制约着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并维系着该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佛教,其所信仰的经典也保留得较为完整。文章通过对《佛教格言》的分析,探索其所蕴含的伦理观,探讨该伦理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7.
讨论新疆少数民族文学,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是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伊斯兰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烙有宗教信仰印痕的人生观念的表达;二、富含宗教习俗色彩的题材内容的书写;三、素朴而诗意的审美品格的确立。伊斯兰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强大的文化心理背景,影响着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的主题确立、题材选取和风格建构,同时带给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独特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8.
云南壮剧演出习俗是云南壮民族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的艺术反映。云南壮剧对开演日期的选定非常重视,多与壮族宗教信仰、祭奉祖先、不影响春耕生产、相邻村子轮流坐庄等因素密切相关,体现了壮乡的风土人情和风尚礼仪。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西部是一个有着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的信仰社会。与其他地域不同的是,信仰在西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信仰往往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存在形式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信仰是西部的灵魂,信仰是西部社会发展的微观动力。  相似文献   

10.
黎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发展的阶段,有着一种信仰体系,即对图腾的崇拜与对美的追求。这种图腾崇拜的遗迹,至今仍然表现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顽强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性格和审美心理。黎族的民间传统体育产生于黎族人特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中,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特别是舞蹈和竞技都呈现出图腾崇拜的痕迹,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滇东诗歌真正觉醒和崛起的时期,这个颇具历史意义的崛起借助了“神话滇东”、“传说滇东”广博丰厚的诗意底蕴及情态可能。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及20世纪90年代,张永刚的诗歌创作通过对神话滇东的演绎及对“河流滇东”的审美开拓,促进了“诗意滇东”的成型和生长。张永刚是“诗意滇东”一个有贡献的诗歌实践者。  相似文献   

12.
云南壮剧植根于民间,审美取向上与普通民众的精神、理想、愿望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着平民百姓对历史、对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的取舍,对是非、善恶、美丑、真假等的评价,并具有鲜明的包容、宽容意识,且都希望有一个光明、美好的结局。具体到各类型戏中又各有具体特色:在英雄戏中突出山窝里飞出金凤凰;在起义戏中突出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与压迫;在清官戏中突出维护正义、惩治邪恶;在爱情戏中突出阿哥阿妹式的自由恋爱,突出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神话戏中突出神仙与普通民众的联系;在伦理戏中突出好人有好报;在生活小戏中突出平民百姓的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13.
在闽南音乐中的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体裁当属南音(南曲),这一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至今还使用着上古乐器及原始独到的唱腔,保留着千年的唐风遗韵。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其表演方式越来越显得受制于传统历史的局限性,难以在现代社会得到有效的立足和发扬光大。通过对古代传统美学文论的研判和借鉴于西方美学理念的反思和实践,将有助于推陈出新,促其更具多元化,更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标志设计中凸显了整体美、自然美、意象和意境美、空灵美等东方审美情趣。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标志设计日趋国际化和多元化,但东方审美情趣仍然是其精神支柱和重要依托。只有更好地理解东方审美情趣的内涵和特质并加以合理利用,才能让当代中国标志设计光彩四射。  相似文献   

15.
大理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是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乐土,喜洲则是滇西北军事、政治、交通的枢纽和重镇,是云南沟通青藏高原及东南亚各民族联系的重要一环,历史非常悠久,文化也十分发达。正是由于喜洲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才在民居建筑艺术中体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色,构筑了撼人心魄的精美绝伦的“物态文化层”。应该说喜洲白族民居是大理白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它反映了大理白族人民的建筑智慧和审美理念,并成为中国文化和建筑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历史遗产,不愧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和建筑艺术的一枝奇葩。深入了解和探讨喜洲白族民居的历史渊源和建筑审美理念,对进一步研究大理白族地区的历史文化,继而探讨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古代建筑等,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优秀的中国古代山水诗中,诗人利用静态意象与动态意象的结合,创造了动静相宜的意境,而动态意象的塑造有赖于动词。通过对山水诗中动词的语态分析发现,在动态意象的塑造中,有些动词的词性模棱两可,出现了动词的施事者亦可以解释为动作的受事者的情况,由此创造了诗歌多义性之美。通过作格兼及物分析,探讨动词创造动态意象的功效,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山水诗中隐藏的动静之美。  相似文献   

17.
滇西北藏区民居建筑绚丽多彩,可谓雪域高原的一朵奇葩。而其门饰图案更是集藏传佛教与苯教文化内涵于一体,将物质与精神、宗教与世俗、实用与审美诸要素十分和谐地融为一体。通过对滇西北藏区民居门饰吉祥图案"妙莲"和"吉祥结"、"狮子"以及门饰色彩的分析考证,提出藏族门饰吉祥图案具有图腾信仰、藏传佛教和祈福文化的多重内涵。  相似文献   

18.
片名好比影片的向导,其翻译对于影片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实现有直接的影响。在翻译美学视角下,探讨英语片名的美感功能,通过对译语的审美再创造,充分挖掘英语电影片名的译语美,追求意境美和时代美,给观众以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与之相应的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翼,美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美育,在高等医学院校教学中,医学化学含有丰富的美育元素,使课堂教学成为受教育者一种惬意的审美享受,在培养内外兼美的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当代回族小说中“月亮-水-土地”等反复出现的审美意象,指出在霍达、张承志、石舒清等回族作家笔下,这些审美意象独具深层意蕴,在不同语境中展现出复杂内涵,由此凸显出回族作家在理解本民族的文化状态、生存方式、精神信仰时所具有的审美理想和风格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