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淡美的风格自古有之。到了苏轼,则进一步揭示了其美学内涵,提出了“寄至味于淡泊”的审美理想,并自觉地把这一审美理想引入词中,创造了不少清远恬淡的词章。苏轼这一审美理想的产生和实现,离不开其曲折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佛老思想的影响,也与陶渊明这一人物密切相关。前人在论及苏轼的平淡美风格时,主要论述他晚年创作的大量“和陶诗”,并仅限于此。本文试图从东坡词入手,说明平淡美在词中的实现及这一风格在整个苏词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万颖 《科技信息》2010,(28):311-311,313
崇尚自由是陶渊明和苏轼的共同特点之一,从文学方面来说,陶诗和苏词颇有相似之处。然而,苏轼的绘画思想中表达出的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方式,与陶渊明有着明显的不同。词发展到宋朝成为一种可以抒发豪情壮志的文体,绘画则是文人心理情绪的浮现,更能体现出作者最真实的心理感受。苏轼绘画思想中的自由倾向更接近他的真实想法,本文从苏轼的绘画思想入手,从四个方面讨论苏轼与陶渊明对自由的不同诠释和追求,进而在对比中分析陶渊明和苏轼对自由不同的追求方式,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由思想的蕴含。  相似文献   

3.
迟慧 《科技信息》2010,(11):188-189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其文艺思想深受儒、释、道三家涵泳,体现出一种“综合”的特色。本文主要探讨苏轼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综合性。一方面从社会背景、个人经历出发,探讨苏轼绘画关学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着重从“象外”与“常理”、形与神、道与艺、诗与画几方面入手,分析苏轼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综合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曾辉 《科技信息》2012,(26):191+195-191,195
在诗论中,最早使用"平淡"一词的,应当是南朝梁时钟嵘所著的《诗品》。"平淡"诗论经过晚唐司空图等人的发展,在宋朝被明确提出和确立下来。苏轼使"平淡"诗论在理论上走向成熟。苏轼的"平淡"诗论,确立了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流诗人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人格代表了华夏文化豁达大度和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给人以“悦神悦志”的审美享受。本文从苏轼人格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两方面入手,认为苏轼人格立足于坚实的文化心理基础,代表了宋人立足社会的心理归隐方式,是宋代文人群体心态的反映;它具有风流标格、随物赋形、自然萧散、诙谐戏谑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是古希腊一位重要的哲学家 ,其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里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从对神人同形同性观念的分裂、美的定义、美的本质、灵感说等方面评析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及其在美学史上的意义和地位 ,认为柏拉图是一位具有美学气质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张衡的著述入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张衡吸收和继承了我国先秦以来的朴素唯物主义美学思想,对汉代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唯心主义美学提出了挑战和批判,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美学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汉代美学思想的内涵,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代的美育理论也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劳动创造了美”,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美学的确立,因而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试就对这一命题的理解,谈一点粗浅的体会,以就教于学术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小品文史上,郁达夫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家.他吸取了晚明小品抒写性灵的精髓,又得力于西方随笔的影响,既有理论的建树,又有独特的美学追求和个人话语.其山水小品既是自然的清丽的画卷,也是自己的人格史、心灵史.他的创作风格对其后山水小品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苏轼继承和发展了韩愈和欧阳修的审美思想和文道观,形成了标新领异的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审美观、文道两本的审美主张、外求豪放,内求淡泊的审美理想和“率意”、“传神”的审美风格。苏轼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的美学追求中,建构了多维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美学派别是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儒家美学明确阐明了美和艺术的作用,道家美学揭示了审美和艺术的重要特征,犹如两颗耀眼的明珠,辉映着中国古典美学深邃的夜空。本文从对儒、道两家美学思想的比较中,领略其博大精深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论陶渊明对理想人格的探求及独特的美学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是中国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名诗人,他困贫而出仕,目睹了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采取了与统治不合作的态度。他的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本遵循陶渊明对理想人格探求的轨迹,对其超然事外的审美理想及平淡自然的美学风格作了较深入的讨论,充分肯定他超越流俗的精神和陶诗在中国美学方面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少了苏轼的一笔则显得不完整;在词史上,漏了豪放派则不成其为词史,而叙述豪放词派时没有苏轼的话,则等于什么也没有说;同样,在敬文史上,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彪炳千古的,千百年来,研究苏轼的专著和论文可谓汗牛充栋,但大都集中于对他的诗词研究上,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上.庄子既是一位具有惊人思辩力的哲学家.又是一位具有“恢谲怪”艺术风格的艺术家,更由于庄子哲学的审美性,使他虽没有专门论美却成为美学大家,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其美学追求成为滋养中国文学艺术不竭的审美源泉。  相似文献   

15.
"妙"是道家美学的重要范畴,具有本源性特征。美学史上的"传神"说、"妙悟"说、"澄心"说、"象外"说等,都与道家美学所标举的"妙"这一审美范畴密不可开。正是对"妙"的追求,才使得中国美学的"超旷空灵"与特有的"有""无""虚实"等审美观念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国美学对宇宙人生独特的把握方式,也显示出中国美学从有限中获得无限,从瞬间获得永恒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6.
郭熙是北宋最杰出的画院派画家,他深得文人画家苏轼等人的推崇,在山水画史和山水画论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提出的"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山水画审美功能论揭示了一个道理,即自然审美中仍然包含着伦理道德追求。自然审美的根本动因是人性的本然需求,人与社会生活的和谐相处也是人性的本然需要,人们在追求山水之乐的同时,也可以追求伦理道德的满足。自然审美不但调节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调节着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也是今天的生态美学所要思考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唐昕 《科技信息》2010,(22):158-159
本论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从文学史上"幽默"的评介与老舍文学创作的追求;美学上"幽默"与悲喜剧的区别与独立;老舍小说中"幽默"的界定及意义这三个方面进一步明晰"幽默"的独特诗学意义,界定并深化了老舍小说中的美学风格——幽默。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论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历史和特点,及其在世界古代城市史上的地位(略);以北京古代城市规划为例,阐述元大都的城市规划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的价值(略),进而说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旧城的意义,并提出具体措施,最后提出对保护,管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歌史上,陶、王二人的贡献是令人瞩目的:陶诗以独特的审美价值映照后世;王诗因其数量之丰,艺术成就之高把中国山水诗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纵观陶、王创作的山水田园诗,虽都具有灵动的生韵,但因二人的生活追求和审美观的不同,使得诗歌在风格上一个趋向平淡,一个呈现空灵.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比之前人及同时代人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基于怎样的哲学基础,是怎样发生、发展形成的,应如何确认他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地位呢?我们将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一番动态的考察,并将其作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以至整个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环节,置其于纵向的和横向的因果关系构成的座标图上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