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摄影艺术纪实性、瞬间性和现场性决定了摄影艺术创作独特的美学特征。在摄影创作活动中,艺术直觉是以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但它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艺术直觉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心力”;忽视或低估这种“心力”,摄影的瞬间造型和敏感将会失去坚实的基础。在摄影艺术创作活动中,内心顿悟和艺术直觉的形成,不仅和生活积淀、艺术积淀有密切的关系,与技巧积淀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正> 前言人类远古的音乐生活,由于生产力和意识水平的历史局限,基本上呈现出“创作、表演、欣赏”之“三位一体”的艺术审美范式。人类当代的音乐生活,基于生产力和意识水平的社会进步,大体上表现为“创作、表现、欣赏”之“系统分工”的艺术审美格局。从“三位一体”的音乐审美范式到“系统分工”的审美格局的确立,大约经过了数千年的时间。“舞台演奏艺术的最佳境界”之课题研究,即指向当代“系统分工”音乐生活中的器  相似文献   

3.
历史题材的油画创作中存在的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民族性”与“个人性”等矛盾,客观上注定了世纪之交中国历史题材油画创作要在充满悖论的环境创作中,谱写出一种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4.
宋天宇 《科技信息》2008,(16):187-187
一部声乐作品由词曲作者完成之后,只不过是停留在纸面上的“静物”而已,要想让其成为有声、有字、有情、有形的“活”的歌唱艺术,就需要演唱者对声音作品的“原始形态”进行艺术加工,也就是所谓的“二度创作”。在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歌者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作品进行富有个性化的艺术处理,体现自己独到的歌曲诠释方式;另一方面更要忠实于作品的原始形态.要在准确把握“原始形态”的基础上进行有根有据的发挥,这样才能保持二度创作的独特新颖,又能充分挖掘作品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5.
肖荣同志在《艺术直觉的特点和作用》(《文艺报》1984年第10期)一文中,对艺术直觉的特点作了较为中肯的分析,但在谈及艺术直觉的作用时,认为它只“在创作的某个局部、某个环节中”“发挥作用”等等。这就有些偏执了。不揣冒昧,提些看法,与肖荣同志商讨,并就正于对这一问题有兴趣的专家。艺术直觉的作用表现于艺术创作构思中和艺术鉴赏的审美观照中。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直觉在艺术构思中对艺术品的营造作用。  相似文献   

6.
姬常虹 《科技信息》2010,(29):418-418
舞蹈是一种认为“语言”的艺术形式,它有着其它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舞蹈来源于生活,它是人民大众的艺术,舞蹈的创作必须观察生活,熟悉生活,同时还要把握正确的创作途径。舞蹈创作者只有在(舞蹈)日常生活中认真的细致的观察,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结合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如何提炼生活中的情感、动作语汇,使其以更典型、更丰富的内涵出现在舞台上,并且符合时代的精神特质,在本文中.作者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7.
自然美与现实美及艺术与生活之间没有高低可比性,艺术并不比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更带有普遍性”,也不低于生活。否定“艺术高于生活”命题不等于无视艺术家之理想与美学的高度所体现的创造的主体性。艺术在与生活的关系中要以公正原则摆正自己的位置,创作主体性在于尽可能占据生活制高点,汲取历史形成的人类理想,对抗物化,使艺术之工具性以服务于实现人类普遍价值目标而永远笼罩着神圣的光环。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讨论脂评“亲历其境说”的内涵和审美意蕴。“亲历其境说”揭示文学源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一种生活体验论,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体现。对“亲历其境说”进行阐释,以探讨脂砚斋小说美学思想和《红楼梦》成功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9.
《创业史》作为十七年现实主义的典型文本,充分体现了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典型”论述.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说,它在文学信念、社会信念和政治信念完全统一的艺术观念层次上,明显地反映了文学服务于政治的时代创作特征.在美学上,其意义在于形成了时代创作的主观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真诚地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热情地注视当代生活进程,文本中贯注着创作主体的人格精神,体现出一个与所描写的社会和生活既往相联的灵魂.同时,在用生活故事概括时代精神面貌,展示历史发展行程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消解典型环境的历史范畴的弱点:过分夸大政治和社会变革对人的思想、意识、感情和心态的决定作用,由典型环境的简化造成了理想人物的“个性”被“更多地消融到原则里”,从而影响了作品的高度真实性.  相似文献   

10.
书法是我国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充分认识其创作中的审美内涵是时代的必然要求。通过对“意在笔前”、“意在笔中”、“笔绝意在”三个方面关于“意”的美学内蕴的初步阐述,有助于我们提高书法创作的审美能力,从而正确把握“意”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油画创作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灵红 《科技信息》2009,(18):205-206
本文阐述了不同时期中国艺术家对油画创作中民族精神的探索及取得的艺术成就,认为重新认识和发掘我们传统艺术中的文化艺术和它的价值,是中国油画创作的一个新的起点。并就油画艺术中的传统“写实”和中国艺术中的“写意”内在联系作了分析,提出油画创作民族化与画家的内在精神和文化修养是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2.
主要讨论脂评“亲历其境说”的内涵和审美意蕴。“亲历其境说”揭示文学源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一种生活体验论,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体现。对亲历其境说进行阐释,以探讨脂砚斋小说美学思想和《红楼梦》成功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3.
肖洛霍夫的创作有一种“非同凡响的,同谁也不相象”的美学品格——求真求善。具体地说,肖洛霍夫在创作时,从生活出发,力求做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反对粉饰现实,同时富于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孙过庭在《书谱》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五乖五合”主客体关系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书法艺术创作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中的话说就是:“得时”,“得器”,“得志”三者的关系,即“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书法创作只有使主客体互相配合,协调统一,才能达到最佳创作状态,从而心手双畅,创作出上等佳作。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文艺理论界巨子的王国维,其对文艺理论的建树主要是《人间词话》,而境界说是其主要贡献。但是《人间词话》中有关对生活与创作关系方面的发人深省的创见也不容忽视。总结其观点,他认为创作来源于现实,并且主张对生活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和描摹;同时,创作又是通过现实表达作家理想,要上升到艺术真实;其次,他强调对艺术真实要有正确的理解;最后,他认为最完美的作品是作家理想与生活真实的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即他所说的"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16.
冯牧同志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作家要想提高创作水平,首先就必须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分析概括及表现能力,而表现能力也叫艺术手段,它包括“感受”和“反映”两种能力。这里错漏颇多。别的不说,只说“感受能力”,它怎么能包括到“表现能力”中去呢?能力是属于人的实际活动范畴的东西,它是保证人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固心理特点的综合。人有多少种活动领域,就应有多少种能力,而且同一活动的不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孙政学先生的水彩画创作,探讨了当前中国艺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揭示出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精英精神的重要性。这种精英性要求在文化位置上全身心地投入生活,不断开发生活和艺术中真善美的内涵,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去充实和表现它。在艺术形式上,表现为通过自己对生活、时代的理解和感悟来吸收中西方艺术精髓,立足现代,诠释传统。而这一切最终都要落实在画面的视觉形象之中。  相似文献   

18.
主要讨论脂评“亲历其境说”的内涵和审美意蕴。“亲历其境说”揭示文学源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一种生活体验论,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体现,对亲历其境说进行阐释,以探讨脂砚斋小说美学思想和《红楼梦》成功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历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和时代的关联性,分析了当代陶瓷艺术创作的繁荣和存在的不足,艺术陶瓷创作要进行观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改变,走多元化的道路.要与时俱进,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吸取传统精华营养,借鉴西方文化艺术,掌握新理论、新材料、新科技,把握艺术规律去创作富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20.
肖洛霍夫的创作有一种“非同凡响的,同谁也不相象”的美学品格--求真求善。具体地说,肖洛霍夫在创作时,从生活出发,力求做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反对粉饰现实,同时富于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