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彝士运河     
杜运燮同志的“苏彝士运河”一文介绍了有关运河的历史背景材料;东筝同志的“有关苏彝士运河的法令和条约”提供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必要资料;朱育莲同志的图解“苏彝士运河图”则形象地显示了这条运河的重要性,说明了英法等国何以对这条运河如此恋恋不舍,硬想永久霸占下去。亦代同志的“狮子尾巴和黔之驢’”(札记),描绘了英帝国穷途末路的窘相。  相似文献   

2.
先秦中山国疆域内出土的货币资料堪称可观,其中空首尖足布和尖首刀的年代属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城白刀、赵直刀、燕明刀和蔺布的年代属于战国中晚期。空首尖足布发现于春秋鲜虞族的窖穴,铸地却在晋国,表明前期中山国与晋国之间存在着商业活动;尖首刀币的起源与戎狄族的实用青铜削刀有关,其通行区域与铭文内容的考定进一步说明,至迟在战国早期,中山国无论是与国内肥、鼓、仇由等部落之间,还是与北方的燕、代等国之间,均有着较多的贸易往来。成白刀面文应该释读为正帛,推断其为后期中山国负责管理钱币铸造与流通的职官名称,而这一专门职官的设置正是为了适应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代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没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马子期,此人怀恨在心,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楚国是个强国,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国王逃到国外。  相似文献   

4.
我国几部重要的词典都没有“旅游”词条。有人说,它是现代汉语中旅行与游览的并称。“旅”从甲骨文看,为旗下两人为伍在行进(见附图一①),从商代铜器铭文和周代铜器铭文看,很明显那时可凭车代步了(见附图——②③),但无论徒步或乘车都与行走、外出有关。《易·旅疏》云:“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为旅。”“游”从甲骨文看,其形象为旗下有人张臂跳跃(见附图二①),从商代铜器铭文和周代铜器铭文看,很明显,人的形象都有自由挥臂的活跃姿态,活动是其特征  相似文献   

5.
“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拿破仑接着说:“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这句话出自拿破仑之口后,产生了轰动效应。“一只睡着的狮子——中国”迅速传遍了欧洲和世界。1816年(清嘉庆11年)2月8日,英国国王派阿美士德率使团来华商谈贸易问题。嘉庆皇帝令地方官员“勿事铺张”,  相似文献   

6.
“士志于道”是儒家据以评判士之是非善恶的最高价值标准。“志道”之学,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终极价值依据。而传统的“三不朽”理论又以“立德”为上善之选,这就为知识分子从“立德”走向“不朽”提供了内在依据。陶渊明的“立名垂世”思想,是指他在“志道”的践履过程中所形成的指向“不朽”追求的价值意图,即通过“三不朽”的操作体系以实现垂名后世的价值理想。所不同的是,陶渊明用“志道”之学为自己的“立名垂世”思想做了策略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释“士”     
《邶风·匏有苦叶》:“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卫风·氓》:“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郑风·溱洧》:“士与女。”诗中“士”都指男人,非公卿大夫士之士。  相似文献   

8.
作为章表的一个旁枝,早期的“连珠”称得上是言“志”之作。陆机的《演连珠》,因其温润、精微的文辞,绵密透辟的说理,标志着“连珠”已臻于成熟。这也引起后人的摹拟。然而,其拟作因时代变迁、一己遭遇的促发等原因,而逐渐由言“志”向言“情”蜕变。从沈膦士、刘祥,到萧刚都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发展脉络。梁代是“连珠”创作的高峰期。其后,庾信集大成,以“赋史”般的笔触,用“连珠”抒发一己沉痛的家国之情。但也由此大大削弱了“连珠”自身存在的价值,“连珠”在事实上的衰落也就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代是纵横家的时代。出于合纵连横的政治需要,春秋时期从容辞令的行人,演变而为剧谈雄辩的说士。他们奔走于诸候之间,以其三寸不烂之舌,“扶急持倾”,“转危为安,运亡为存”(刘向《战国策》序),活跃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由于他们以出谋划策为职业,辞令乃其安身立命博取功名富贵的根本,因而其“说词之工”,令人叹为观止。鲁迅先生曾感叹:“战国时谈士蜂起,不是以危言耸听,就是美词动听”。主要记载纵横家言行的《战国策》一书中,有许多当时说士们游说之词的记录,本文拟撷取其部分“危言”、“美词”,管窥蠡测,探讨一下其多变的说辩技巧,这于眼下风行的演讲、论辩活动,或可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诗所受佛经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通检所有有关材料的基础上揭示陶渊明诗受佛经影响的五条表现:陶诗中8个“化”字之具有本体的意义来自佛经;《止酒》诗每句都有一“止”字的奇特体制有取于佛经一长段行文中每句包含一相同词语的行文特色;“心远地自偏”与佛经的净土思想有关;陶诗“比较接近说话的语言”特色的形成、较多议论的存在与佛偈有关。  相似文献   

11.
在伦敦会议失败以后,“五国委员会”的活动又失败了。美、英、法帝国主义企图从埃及手中夺取对苏彝士运河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政治外交阴谋,接连两次受到严重的挫折。这是埃及在保卫自已的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的又一次巨大的胜利。“五国委员会”负有一个不名誉的使命,那就是向埃及推销“国际管理”苏彝士运河的杜勒斯计划。本来,在伦敦会议期间,情况已经很清楚;埃及方面对杜勒斯计划是断然拒绝的。“五国委员会”的活动事先注定要失败。美、英、法帝国主义也不是不了解这一点的。所以,在“五国委员会”在开罗活动的同时,英法采取了加紧军事恫吓和诱使外籍领航员离职的行动,并且加强了对埃及  相似文献   

12.
《战国策》中的“士”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爱国之士;清士、义士、豪侠之士;纵横策士。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不同方式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半月述评     
环绕着埃及宣布苏彝士运河国有化所产生的复杂局势,仍为这二周中国际事件的中心。目前人们正密切注意着英、法、美三国所建议召开的伦敦国际会议。殖民者的对策大家知道,英法两国在惊魂甫定之后,急急忙忙采取了两种对策:一面宣布軍事动员,增派武装力量到地中海去,对埃及进行恫吓,并实行经济报复;一面在伦敦举行英、法、美三国会谈,于8月2日发表联合公报,决定于8月16日在伦敦召开二十四国会议,讨论苏彝士运河的“国际管制”问題。帝国主义国家,特別是英法两国对埃及收回苏彝士运河感到非常恼怒,是因为埃及这一行使主权的行动将使它们每年丧失一亿美元的巨额利  相似文献   

14.
释"白丁"     
本文主要以<矢令簋>铭文中之"白丁"两字为研究对象,结合郭沫若先生对此铭文之考释,并依据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之现存材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白丁"并非一词,而实乃两个连用的单音词,"白"即为"伯","白"与"丁"之关系即为帅卒将士之关系.同时又引申发凡,由"白"字试探古代五等五爵制度之初始状态与产生原因,并最终认定五等五爵制度于殷、周时代并不存在等级之别,"公侯伯子",实为不同环境之不同称谓,"公"涉祭祀,"侯"关畋游,"伯"及征伐,"子"连成人,亦与狩猎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平行文本为基点,结合文本分类理论,探讨了中英铭文在历史沿革、分类、功能和文体方面的差异,在例证分析基础上,提出汉语铭文英译应以目的语系统为导向,遵循英文铭文重“志”轻“铭”,语言简练、朴素、平易的特点,对汉语铭文信息呈现方式及文体特征适当灵活处理,以图实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一、委员会的成立宗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老龄化与老年人研究委员会”成立于1986年,其宗旨为:●为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及其他关注与“老龄化与老年人”有关的国际性与跨文化议题的国际性、地区性及国家性的专业机构创设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建设一个由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及其他社会行为和生物医学专家组成的网络组织,他们感兴趣于老龄化并能共同为理解老龄化的主要议题和关注事项作出贡献。●激励和推动人类学与民族学界的所有后学之士针对“老龄化与老年人”各方面的议题做出新的探索。●作为“关于老龄化与老年人议题的询…  相似文献   

17.
《战国策》中的“士”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爱国之士;清士、义士;豪侠之士;纵横策士。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不同方式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8.
研究历史文献,并结合考古发掘,发现巫山得名与《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巫山者,西有黄鸟”有关,与巫咸山无关。巫山神女故事肇始于宋玉《高唐赋》,与《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七经的姑媱之山的女尸无关,与屈原《九歌·山鬼》无关。  相似文献   

19.
申包胥或称王孙包胥,是忠君爱国的楚国大夫,他在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搬吴兵攻人楚都的战役中力挽狂澜请求秦兵赶走吴兵后,楚王返国赏功,他逃赏时“自弃于磨山”,这磨山可能是当阳以东的河溶镇磨盘山,该地发掘一座出有两件铭文为“王孙包作蔡姬食篮”春秋晚期的楚大夫墓。资料表明该地似乎就是申包胥的最后归宿。  相似文献   

20.
毛主席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功绩,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是“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的历史人物”。孙中山先生为祖国的独立、自由和富强而奋斗终生。他在青年时代原来是学医的,因目睹当时政府腐败,国家贫弱,就决心“抛弃医人生涯,而从事医国事业”。为了寻求“医国”之方,他积极向外国的长处学习,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本文着重谈谈他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一) 1866年,孙中山先生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现中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那一年是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后六年,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后三年。正是国际资本主义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帮助清朝统治者镇压中国人民反抗运动的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