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正燕 《科技信息》2011,(7):141-141
对孔子思想的解读的文章很多,本文结合西周春秋时代,从思想的核心内涵和理想人格两个方面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作者认为,"爱人"是孔子仁学的核心内涵;"为仁由己"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将学习视为自我修行、培养能力的一种手段是孔子关于学习目的的重要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孔子关于"君子"的人格理想。《论语》不仅从"立己"、"立人"这两个不同层面上提出这一思想,而且还从学习内容的设定上加以实施和体现。孔子"学者为己"的儒家教育思想,虽说难免过于理想化,但其重视德育,旨在培养特立人格的思想,在过多注重智育而德育不足的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儒家美学,是指孔子开创的以"仁学"学说为哲学基础的、强调个体的心理欲求与社会伦理规范相统一的美学思想.它是一门偏重于探讨个体与社会间和谐的学说,是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美学思潮和派别之一.儒家美学所崇尚的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突出政治伦理的教育内容、注重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等美学思想,对于语文教育无疑具有极其特别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诗经》可以说是集中而突出地反映贵和思想的最早的一部书.这种贵和思想一以贯之的本质内涵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和睦共处.而这一点与孔子的"仁学"思想有着密切联系.由此可见《诗经》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革新家.他顺应时代的要求,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革新了教育制度;他“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把“六经“作为教育的主要材料,革新了教学内容;首倡分科教学,主张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他大胆探索,提出了许多有创见性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和方法,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教育遗产.孔子的教育革新思想与他的进步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创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持久的智力支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学习传统显得尤为重要.孔子是中国传统教育、传统学习思想之祖,中国的教育、学习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不能绕过孔子."五四"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打倒孔家店"的声浪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对孔子作两点论,即要把"历史的孔子"与"实在的孔子"区分开来.他认为"实在的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时代之圣哲,其说也是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我们必须"敬之"、"尊崇之".孔子死后,成为"历史的孔子",历代统治者都利用他、包装他、强化孔子学说中维护君主政治"护符"的一面,使孔子及其学说愈变愈成为"专制政治之灵魂".因此"五四"时期,批判"历史的孔子"是完全正确而且非常必要的,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还"实在的孔子"的圣哲真面的革命.本文就是论述"实在的孔子"对中国学习思想的伟大贡献,认为从传统教育、传统学习的视域看,孔子不愧为我们民族的"圣哲".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对孔子的德育思想进行深入地研究,挖掘其精华,并在当代德育中批判地借鉴吸收,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必须重视的。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学说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他的学说从"礼"入手,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仁学"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政治伦理思想的基调。充分认识孔子的哲学思想,深入挖掘其中的政治哲学,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内涵包括由"孝悌"升华到"泛爱众"的"爱人"思想,主要形式为"恭、宽、信、敏、惠",实行仁的途径有"忠恕之道"以及"克己复礼"。推崇孔子的仁爱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内圣外王"思想系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之灵活所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无论哪家哪派都自认为自己所讲的乃"内圣外王"之道。就孔子而言,"内圣外王"在他那里主要表现为"修己安人"、"博施济众"的仁道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在孟子那里则又表现为以"性善论"为基础、以仁政为依归的仁学思想;而荀子内圣外王的哲学理论又以"化性起伪"来阐述。宋明新儒家的阐释主要是通过《大学》里的"三纲领、八条目"来言说和表达内圣外王思想,虽在理论上建构起了理想的模式,但其远离实际,无法实践的现实状况使得该理论又具有巨大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论语》这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中,有其丰富和深刻的教育理念与人文意蕴。教育对象的"有教无类"、教育可能性的"性近习远"、教育目标的德才兼备、教育内容的全面平衡以及教育方法的灵活多样,无不展现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主义意蕴,表达他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和对人生命的关爱。他教育实践中对人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培养,流露出其仁爱、忠恕等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孔子德育思想博大精深,特点鲜明,给予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启发和借鉴,在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孔子德育思想中的立志有恒、笃信好学、克己内省、改过迁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等原则和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孔子思想在中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非常深厚.孔子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仁爱"、"德教"、"礼治"是孔子论语中管理思想的精华.过去这种思想对维护君主统治,维持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在管理方面,对国家、社会、企业、军队仍有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仁学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家仁学思想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学者如孔子、孟子、程颢、程颐、朱熹等在仁学思想的发展中均有卓越的贡献。朱子在对儒家仁学思想的承继和光大尤为突出。整理和研究朱子对儒家仁学思想的承继和光大,对当今海西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海西文化的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孟子继承孔子之道,捍卫礼乐的价值,并顺孔子的仁学继续发展,建立了以心性为核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为孝道思想确立了义理根据。孝道具有内在和超越的特点,它一方面作为普遍性的规范要求,人人须无条件遵守;另一方面,它又是通过具体的内在行为表现出来。孟子希望通过遵守孝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进而达到"天下平"的理想社会,孝道畅行,君主实行仁政。  相似文献   

16.
<正>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创立的仁学思想不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对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也发生了一定的影响,直到现在,孔子的思想仍然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究其根源,是因为他的思想始终紧紧围绕着人自身,不离人的日常生活、人的思想修养和社会道德实践,并已经直切了人和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亦即怎样体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怎样完善和发展自我,怎样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而这一问题正是人和人类社会力图解决的永久性问题,由此可见孔子思想的忧思之远和蕴含之深。仁学思  相似文献   

17.
张晔 《科技信息》2013,(23):180-180,240
仁是孔子儒学的核心观念。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对仁的内涵的阐发和定位不尽一致,如汉唐时期的儒家学者在论仁时,大多仅仅将其看作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人与人、以及物之间的情感之爱。而到了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受到佛、道二教关于终极本体的超越性的思维方式的激发,把仁提升为宇宙或人生之本体层面,或者为其建构宇宙论哲学基础,同时也以体用不二之方法论来阐发仁。张载作为北宋理学之奠基者之一,张载有着丰富而独创的仁学思想,可谓是有破有立。他为仁建立起宇宙论哲学基础,贯通天道与人道,形成以"仁体义用"为内核的道德性命价值体系,以及"好恶并举"的仁学结构。另外张载建构了一个以"明礼以践仁"为核心的多环节而又统一的践仁体系。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道德家。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对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深入地研究,挖掘其精华,并在当代德育及学生职业指导中批判地借鉴吸收,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必须重视的。  相似文献   

19.
田长生 《长春大学学报》2014,(2):208-210,214
儒家仁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源远流长,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深深地影响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深远而巨大。"止于至善"的人生境界和"君子怀德"的作人原则、"为仁由己"的理性精神、"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价值观等有益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应植根于仁学思想的文化土壤之中,寻找二者的契合;而其历史局限性恰恰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力 《甘肃科技》2008,24(3):173-176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德育思想的逻辑起点,因而在实践中孔子特别注重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他提出、总结并践行了一系列关于"教"与"学"的原则和方法。前者包括愤启悱发、子欲无言、因其材而笃等,后者包括学如不及、乐勉结合、自省自讼、温故知新等。这些不仅是孔子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实现德育目标、建设和谐社会,使伟大中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巨大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