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豫谷2号(原名5498)是河南安阳农科所用1976年采用“安30×小柳根”×北京2122复合杂交,连续6年在安阳,海南交替选育,历经8个世代于1981年育成。198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谷2号。1982—1989年的七年中参加了地区、省、华北协作区三级四次区试和生产示范,99处试点平均亩产328.75公斤,比对照种豫谷1号平均增产11.52%,居首位。其中88-89两年省生产示范中,平均亩产340.5公斤,比豫谷1号亩增产58.5公斤,增幅20.9%。经在河南、山东、河北、辽宁等省种植均表现高产、稳产,适应范围广。还具抗谷锈病突出,兼抗白发病和谷瘟病等优良性状。90年累计种植面积135.4万亩,净增粮5416万公斤。  相似文献   

2.
“冬至”是河南省通许县果树蔬菜研究所选育的韭菜新品种。在全国区域多点试验示范中。该品种表现出高产、优质、稳产、抗病、抗寒、抗逆性较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正> 新棉二九一是我所于1971年以抗病品种陕棉四号为母本,丰产优质耐病品种刘庄一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新棉二九一在我所五年八次试验,平均亩产皮棉178.2斤,比徐州142增产36.5%。在新乡地区棉花品种区试中,1978年十一点次平均亩产皮棉177.9斤,比徐州142增产20.7%。1979年十点次平均亩产皮棉  相似文献   

4.
"冬至"是河南省通许县果树蔬菜研究所选育的韭菜新品种.在全国区域多点试验示范中,该品种表现出高产、优质、稳产、抗病、抗寒、抗逆性较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正> “新香糯一号”属于中晚熟、粳亚种、糯变种香稻。该品种是新乡农科所于一九七三年用“新稻2号”和“辉县香稻”杂交经过七代选育而成。它比原来的老香稻产量可高出一倍左右,株高降低三分之一,米质优良,浓香味佳,是难得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该品种秆矮抗倒状,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大粒多。经过两年省、地区和多处示范,一般亩产  相似文献   

6.
郑旱一号小麦生育特点与栽培技术李友军韩如岩李根学付国占郑旱一号(郑州8915)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选育的适合在旱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种。经试验示范,表现出耐旱、耐寒、抗病、抗干热风、稳产高产的特点。为进一步探讨品种的生育特点和高产栽培技术,洛阳市小麦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 豫棉一号(新棉二七八),是新乡地区农科所以陕棉4号为母本,刘庄一号为父本杂交,一九七四年在杂交三代中选株,翌年进入选种圃,一九七七年参加品系比较和品种比较试验,一九七八、一九七九、一九八○等年,分别参加新乡地区、河南省和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一九八一年全省多点示范,均比河南79、鲁  相似文献   

8.
<正> 小麦新品种豫麦13号(郑州891),从试验,示范到大面积推广,经受过不同年份各种因素的考验。该品种产量较稳,增产显著,特别是1990和1991年在重发白粉病的情况下,各地反映其亩穗数较多,穗粒数和粒重较稳,早熟,熟相好,亩产多在300-400公斤之间。它不抗白粉病,抗条锈病。凡抽穗期喷施粉锈宁防治白粉病的麦田,植株熟相更好,粒重显著提高。我们认为,选育小麦高产稳产品种,提高产量的关键是了解品种各个生育阶段的不同特点,充分利用气象条件,趋利避害,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措施,才能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为此,笔者于1987-1991年,连续5年对豫麦13号等小麦品种进  相似文献   

9.
<正> 近年来,我县示范、推广“中绿一号”绿豆,初步改变了秋粮低而不稳的局面,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绿豆在我县广泛种植,但以往全系农家品种,加之耕作粗放,亩产长期停留在50~100公斤之间,被人们视为低产作物。1984年,我们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豆类研究室的帮助下,引进国外绿豆品种九个,经过多年多点次的试验示范,以“D0809”表现突出。当年在安子营乡农科所试验,在比正  相似文献   

10.
<正> 根据省化肥试验网的要求,结合我区近几年来存在重氮肥,忽视磷肥,使土壤缺磷程度越来越严重,面积越来越大,磷肥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我所1980~1983年在新乡地区东、中、西部的高、中、低肥力土壤上对氮磷钾不同用量和配合比例进行了26个点次试验、示范、推广。其结果如下: 一、在正常施用农家肥的基础上,小麦施钾肥没有显著增产效果,如亩施N、P_2O_5、K_2O各16斤的处理较亩施N、P_2O_5  相似文献   

11.
<正> 由开封地区农科所、地区科委和地区农技站等单位组织的开封地区油菜高产栽培协作组,经多年试验、示范,总结出一套高产栽培技术,经同行专家评议,已于七月二十九日在郑州通过鉴定。这项技术使开封地区油菜单产由1979年以前的50斤,提高为80斤,增产60%,年总产由412万斤增加到2576万斤,增产2000万斤。他们通过密度试验;喷硼试验;喷多元素高效化肥试验;花芽分化观察;种肥  相似文献   

12.
<正> 豫棉一号是我所杂交选育的一个中熟棉种,1981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由于该品种表现高产稳产、品质较好、感病较轻、综合性状优良,颇受广大棉农欢迎,1981—1984年推广面积累计已达1000多万亩,经济效益3亿元以上,为发展棉花生产、支援四化建设做出了贡献。示范推广概况豫棉一号试验的同时即开始小面积示范繁殖。1979年新乡县朗公庙、辉县韩营示范繁殖75亩获丰收。1980年扩大到5000亩,生产种子约100万斤,1981年种植10万亩;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虾黄海1号 中国对虾黄海1号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电话:0532-5844718)和山东省日照水产研究所联合选育.该品种生长速度快,比对照群体体长增加8.4%,体重增加26.9%,发病率低,纯化程度较高.养成中试验效果:2001年示范养成1095亩,平均亩产183.千克;2002年示范养成1181亩,平均亩产185千克.我国北方沿海对虾养殖区均可养殖.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正阳县素有"全国花生第一大县"之称.为改善正阳县花生的品种和质量,正阳县科技局、正阳花生科研所率先从福建农科院引进了具有抗黄曲霉的花生新品种"抗黄1号".经过2003年至2005年三年的试验示范,已在正阳县引种成功.据市、县两级科技部门和农业部门组织的有关专家对"抗黄1号"的现场验收和评审鉴定,"抗黄1号"适宜在河南及以北地区种植,具有丰产、优质、高抗黄曲霉、中抗青枯病、耐旱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抗黄1号"种植后,只要采用配套栽培技术,产品完全可以达到欧盟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小麦新品种煤生0308经过11年的选育研究,于2003—2006年参加安徽省小麦联合区域试验,2008年度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2004—2006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7488kg/hm2,较对照品种皖麦19增产4.8%;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828kg/hm2,较对照皖麦19增产6.83%;参加汇总统计的24个点次中有22个点次增产,占92%,6个生产试验点全部增产.本文简要介绍该品种的选育技术和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相似文献   

16.
<正> 一、组合来源:豫梁4号是商丘地区农科所1984年用ATX623作母本,早忻七高粱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早熟,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高粱新品种。1990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审评会定名为予梁4号,原名商杂84-2。二、主要特征特性:豫梁4号属中早熟型品种,适合春夏播种植。经全国六省夏播区联合试验,平均生育天数91天。株高198厘米,茎粗18厘米,茎秆坚韧,高抗倒伏。中散穗型分枝多,籽粒大,千粒重34克,穗长32-36厘米,单穗重178克,穗粒129克,红壳、红黄粒,着壳少,易脱粒。三、产量表现:1985-1987年参加河南省杂交高梁夏播联合区试,三年十七个点次汇总平均单产382.75公斤,比对照原杂10号平均亩产321.60公  相似文献   

17.
<正> 钾素是作物生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对于作物产量的增加及产品品质的改进有积极作用,从1980年开始,在28个县32个基点进行了215次田间小区试验,18次盆栽试验,3次微区试验并在通许、罗山及南阳、宁陵等地进行了棉花、水稻、大豆施用钾肥示范,面积8900亩。现将结果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品种来源及引种试验该品种系河北省农科院粮油所用78—3174与石4414杂交选育而成。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1984年秋引入参加预备试验,产量居首位,表现优异;随即推荐于1985年秋正式参全国黄淮南片大区区试,连续两年表现高产、稳产。1987年提前通过大区区试,当年推荐参加河南省小麦良种生产示范。1986年秋我们在试验的同时又引入50公斤稀播繁殖;  相似文献   

19.
<正> 商杂一号,是我所于1984年以不育系ATx623作母本,自选不育系商梁4号为文本杂交而育成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并适合酿造的夏播高粱新品种。在1985—1987年河南省夏播高粱杂交种联合区域试验中,22个点次汇总,平均单产382.71公斤,比对照种原杂10号平均亩产321.59公斤,增产19.01%,居第二位。几年来,在扩大推广、多点示范、异地鉴定中,平均亩产459.10公斤,比  相似文献   

20.
<正> 一、来源:是我院粮食作物所从“郑粳12”变异株系统选育成的新品系,属中晚粳类型。二、试验示范效果:1979—1980年经穗行观察鉴定试验,和郑州郊区、偃师佃庄等地试种,该品系亩产1185—1404.3斤,比郑粳12和新稻68~11增产2.8—28.2%,且略早2—4天抽穗。1981年全省(北起林县南至确山)联合区域试验,12处平均亩产1016.78斤,属首位,比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