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空的交通规则 卫星的飞行和其他行星一样要遵循一定的运动规律。著名的科学家开普勒发现了太空的星球运动都有一定的规律,一般称为开普勒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卫星围绕地球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地球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用图1来说明。  相似文献   

2.
如果地球是一个密度均匀的正球体,那么绕着它飞行的人造卫星的轨道就是一个不变的椭圆,地心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卫星运动的轨道问题就早该得到完美的解决。但由于要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人造地球卫星的椭圆轨道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地变化,其变化规律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完全掌握。那么,卫星轨道的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变化规律如何?人们又是如何利用这些变化的?下面我们就来介绍这  相似文献   

3.
叶明 《科学通报》1957,2(22):701-701
中国科学院、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于10月13日联合就苏联成功地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举行座谈会,到会的有天文、力学、气象、地球物理、原子核物理、电子学等方面科学家50余人。座谈会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主持。  相似文献   

4.
《科学通报》1958,3(11):328-328
1958年5月15日苏联发射了第三个人造地球卫星。这个卫星是靠强大的运载火箭送上轨道的。带有卫星的运载火箭在预定的飞行轨道上到达每秒8,000公尺以上的速度以后,卫星就借助专门装置的作用脱离了运载火箭,并开始沿楕园形轨道绕地球运行。在卫星脱离运载火箭的时候,园椎形护套和护板即脱离了卫星。带着护板的运载火箭和园椎形护套沿着自己的轨道运行,与卫星轨道相差不远。根据苏联第三个人造卫星的各种资料,它大大地  相似文献   

5.
如果你用望远镜看星空,常可见到一颗美丽的天体:淡黄色球体,浅蓝色极区,赤道上空笼罩着一道美丽的"光环",光环中间有时还有一两颗玲珑剔透的小卫星跳来跳去,可爱极了.这颗美丽的天体就是土星.  相似文献   

6.
7.
我国科普4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福君 《科学通报》2019,64(9):885-890
<正>1978年"科学的春天"为我国科普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40多年来,科普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国家科普能力建设逐渐强化,科普体制机制改革日趋深化,科普政策体系日益完善,科普人才队伍稳步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持续提高,为科技创新构筑了坚实的社会基础.1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历程1.1科普事业建制化恢复重建(1978~1993年)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一部<人猿泰山>风靡全球,但是那位因为主演这部电影在好莱坞一夜成名的男演员,此后却销声匿迹,再没演过第二部电影,无人知晓他的行踪,也不知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近日,美国媒体突然爆出一个惊天奇闻:当年<人猿泰山>的男主角,40年来竟然是跟100多只狮子、老虎、美洲豹生活在一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9.
吳乾章 《科学通报》1959,4(17):534-534
各种单晶体在科学技术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我国,晶体生长这門学科,过去一直是个空白。在制訂12年科学技术規划时,大家都认为只有等待派遣留学生去外国学习回来,或聘請外国专家来指导才能够建立起来。然而在1958年一年的大跃进中,我們做了过去数十年所未做到的事情:把晶体生长这門学科在我国建立起来了。有的单位生长紅宝石和电子計算机用的鉄氧体;有的单位生长了半导体用的锗和硅单晶体;有的单位生长原子能測試器件用的碘化鈉单晶;有的单位生长光学仪器需用的单晶体……。这都是大跃进給我們带来的成果。今年有了去年的基础和經驗,我們的工作更是細致和深入了。在党的反右傾、鼓干劲的号召下,我們一定会比去年攻破更多的  相似文献   

10.
周光召 《科学》1989,41(4):243-246
  相似文献   

11.
12.
<正>在那个天空失去朝阳,海水失去涨落的年代,某一天,在十大行星最大的那颗行星的天地间,菲与拜在一块高耸的礁石上相遇,然后彼此相爱了。拜是一只湖水蓝的史莱姆,菲是一只熔岩红的史莱姆。而它们的爱,却像被火山的热力侵袭的湖水那样,水火交融,一发而不可收。那一夜,它们紧紧交融在一起,时而收缩,时而扩张,时而偏红,时而偏紫。这一刻,说它  相似文献   

13.
《科学通报》1958,3(20):609-609
按照国际地球物理年的计划,苏联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进行了大量的关于高空大气和宇宙空间的研究。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地球物理年专门委员会的国际会议上,参加者以很大的兴趣听取并讨论了苏联科学家的各项报告。这些报告包括有关地球卫星运行的研究,大气数据的测量——大气高层的压力、密度和温度,宇宙射线的研究,地磁场的研究,太阳微粒辐射和微流星的研究,太阳硅电池工作情况的研究,在宇宙飞行条件下动物有机体生活情况的研究,以及其  相似文献   

14.
《科学通报》1958,3(11):323-323
1957年10月4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一项宏伟的科学实验——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苏维埃人以劳动和创造天才第一次制成了人造宇宙体。1957年11月3日,发射了苏联第二个人造地球卫星。两个卫星上装备了各种各样的科学仪器。头两个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进入宇宙空间的开端。人造卫星为实现一系列极重要的科学考察打开了最广阔的前景。研究电离层及其形成的过程、太阳幅射和宇宙线对地球大气层的影响、研究很高的高空中的密度、温度、磁场和静电场等等,具有巨大的科学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科学24小时》2009,(7):11-12
对于星空的观测,我们最重要的工具是望远镜。实际上,从望远镜真正面世至今只有400余年。在这短暂的几百年中,望远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望远镜的历史见证了科技的发展。关于望远镜的发明有许多故事。别看有些望远镜体积巨大、造价昂贵,其实一开始的望远镜不外乎几片透镜叠加在一起将东西放大了。虽然这一伟大的发明有些偶然,  相似文献   

16.
这四组文章将以日记的形式描绘1990年一个典型的管理人员一天的工作,这种戏剧性的描绘使我们的思考集中到未来以及为这一未来作准备的重要性上.我们的管理员是从审核和修改一张工作表开始的.  相似文献   

17.
苏联在噴气技术方面的成就,为对高空大气进行新的重要的科学研究創造了条件。苏联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已經在着手建造一些巨大的人造地球卫星。研究高空大气的地球物理学家已經有可能在地球卫星上装备各种仪器,研究高空大气的各种性貭,以及研究与高空大气相互作用着的地球外面的各种因素:强烈的太阳电磁輻射和微粒輻射,星际间的微尘和气体介貭(以及与其有关的磁場),宇宙线和其他可以被地球大气吸收的各种輻射。在这以前苏联地球物理学家就已經有了利用火箭来研究高室大气的經驗。苏联首批人造地球卫星的建造,标誌着掌握星际空間秘密的新紀元的开始。卫星实驗室在稠密的地球大气层以外开始了工作。每一个地球卫星都丰富了我  相似文献   

18.
正从地球形成之初的沉寂与荒芜,到如今生机勃勃的蓝色星球上多姿多彩林林总总的生命,生命的演化充满了太多惊奇。生命是怎样从无到有,又是怎样跨过关键演化步骤的呢?在《生命的跃升:40亿年演化史上的十大发明》一书中,生物化学家尼克·莱恩(Nick Lane)对此进行了深入而又精妙的阐述。全书分十个章节,每个章节就一个对生命和地球面貌进行  相似文献   

19.
《科学通报》1958,3(19):588-588
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热烈庆祝苏联发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一周年。中国科学院院長郭沫若10月3日打电报給苏联科学院院長湼斯米揚諾夫,祝賀苏联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一周年。郭沫若在电报中說:值此苏联发射第一个人造卫  相似文献   

20.
正据预计,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会在40亿年后和室女座星系团发生碰撞,两者会在70亿年后合并成一个更大的椭圆星系。星系互相碰撞是宇宙中常有的事件。科学家认为,室女座星系曾经和其他星系发生过碰撞。虽然叫作碰撞,但星系中物质的密度是非常低的,因此星系之间并不会发生物理上的碰撞接触。因为恒星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