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介绍把一台单缸涡流室式柴油机涡流室镶块直连接通道改为变角度连接通道,活塞顶双“w”坑主燃烧室改为腰鼓形双“w”坑主燃烧室的研究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在稳流试验台上测量通道改进前后的流量系数,倒拖试验台上用热线风速仪测量改进前后燃烧室中的气流运动状况,详细分析研究了变角度连接通道的气动喷射特性和燃烧室改进对柴油机燃烧过程、燃油经济性及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者以不同掺水率及不同乳化剂配制了多种乳化油,并将其在单缸涡流燃烧室柴油机上进行了试验,测取了多种工况下,主、副燃烧室中的示功图。根据对示功图数据处理结果的分析,初步探明了涡流燃烧室柴油机燃用乳化油时的燃烧特性,为乳化油在该种柴油机上的合理使用及提高其应用效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3.
将柴油机涡流燃烧室连接孔和起动孔连起来而做成T形连接孔,通过试验分析,控探涡流室连接孔结构形式和尺寸对柴油机燃烧进程以及燃油消耗率和冷起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空气涡流和燃烧室形状对直喷式车用柴油机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推迟喷油的条件下,空气涡流和燃烧室形状对减少排烟浓度和提高燃烧效率,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柴油机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及燃烧室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柴油机燃烧室内混合气的形成状态和燃烧质量,对改装DLH1105型直喷柴油机缸内喷雾和燃烧过程进行了动态数值模拟,并在压缩比不变的情况下设计了3种不同结构的燃烧室,分别为敞口型、直口型和缩口型.通过STAR-CD软件对3种结构的燃烧室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获得了柴油机的缸内流场、燃油质量分数分布和温度场.结果表明:模拟出的缸内喷雾和燃烧过程与可视化试验的结果吻合,计算模拟的方法可靠;缩口型燃烧室有较强的挤流强度,较长的涡流持续期,使混合气质量和燃烧性能优于直口燃烧室和敞口燃烧室,缸内压力和平均温度最高,Soot生成量最少,同时NO的生成量最大.  相似文献   

6.
柴油机缸内气体流动过程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柴油机纯压缩工况下,用KIVA-Ⅱ程序对不同几何形状燃烧室气流的运动进行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燃烧室形状对缸内气体的运动有重要影响。中央突起缩口燃烧室和缩口ω燃烧室具有较高的涡流和挤流强度,并有较长的高涡流持续期。这两种燃烧室形状对加速柴油机的扩散燃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变通道涡流室式燃烧室气体流动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变通道涡流室式燃烧室和涡流室式燃烧室气体流动的差异,以及变通道涡流室式燃烧室通道结构参数对流动损失的影响,根据计算与试验结果,提出了变通道涡流室式燃烧室通道结构参数的最佳取值范围,研究表明,变通道涡流室式燃烧室的气体流动特性有利于加快油气混合与燃烧的进程,减少流动损失,从而获得比常规涡流室式燃烧室更高的热效率。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变通道涡流室式燃烧室和涡流室式燃烧室气体流动的差异,以及变通道涡流室式燃烧室通道结构参数对流动损失的影响;根据计算与试验结果,提出了变通道涡流室式燃烧室通道结构参数的最佳取值范围,研究表明,变通道涡流室式燃烧室的气体流动特性有利于加快油气混合与燃烧的进程,减少流动损失,从而获得比常规涡流室式燃烧室更高的热效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导出了微团在“半自由涡”中的运动轨迹解析式,在分析不同形态涡流中微团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对涡流室中混合气形成和燃烧的若干问题作了探讨,并结合试验分析了涡流室燃烧室容积比对柴油机多方面性能的影响,提出了选择容积比的一些原则和初步确定容积比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0.
对于直喷式柴油机来说,燃烧室结构形状直接影响到燃烧室的气体运动及燃烧过程的进行.最终影响柴油机的经济性和排放性能.本文从小型直喷式柴油机的燃烧过程出发,通过试验对比.结合缸内燃烧放热过程的计算,分析探讨了三种燃烧室结构形状对燃烧放热及柴油机性能的影响,为设计开发新产品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旋流煤粉燃烧第四类稳燃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国内外旋流燃烧器现有的稳燃措施根据其稳燃原理分为3类.分类分析现有稳燃措施不能适应低挥发分煤稳燃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扩口、扩流锥、浓淡燃烧、齿环稳燃器等稳燃措施都没有考虑煤粉气流进入炉膛后与高温烟气迅速混合问题.在这些稳燃措施的流场中,煤粉气流进入炉膛,除脉动外,首先沿回流区外缘流动,向外扩张,与二次风混合过早,而并不迅速与热烟气混合;煤粉气流与高温烟气的混合动力为二者之间的横向湍流脉动,混合强度弱.因此,对于低挥发分煤不能起到良好的稳燃作用.提出了第4类稳燃技术花瓣稳燃器,该技术充分考虑了煤粉气流与高温烟气间的掺混速度和前期掺混强度.花瓣稳燃器能够在其背流面形成轴向和径向多种回流区,使得煤粉颗粒与高温烟气间的混合动力除横向湍流脉动外还有宏观对流混合,加大了二者之间的热质交换强度.  相似文献   

12.
火驱燃烧状态判定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火烧油层的燃烧过程中需要监测油、气、水的变化。为了充分利用监测数据,在室内燃烧管试验的基础上,监测产出气体随时间的变化,引入氧气含量导数和气体指数(产出废气实际值与理论值之比)的概念,利用产出气体组合曲线结合火烧油层机制对火烧油层过程进行阶段划分,考查各阶段的特征。结果表明:火烧油层过程可划分为通风、点火、稳定、衰减、熄灭5个阶段;产出气体组合曲线可以作为判断火烧油层燃烧阶段和燃烧状态的依据;在火烧油层稳定燃烧阶段,产出端气体指数一般为0.66~1,低于0.66则燃烧状况不好,甚至灭火;该分析方法简单可行,所得结果与现场资料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3.
富氧燃烧会对煤粉和高炉煤气混烧锅炉炉内的燃烧特性产生重要影响.以130 t/h煤粉和高炉煤气混烧锅炉为研究对象,采用Fluent流体力学软件,对助燃气体(O2/N2)在3种不同氧气体积百分数(21%,23%,27%)工况下煤粉和高炉煤气混烧锅炉炉内的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得到3种工况下:炉内的温度场分布,烟气流场特性,火焰长度.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燃料着火速度更快,燃烧更稳定,出口烟温逐渐降低,炉内烟气流速逐渐减少,强化了炉内传热效果,提高了锅炉热效率.  相似文献   

14.
燃烧室几何形状和位置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制的喷雾燃烧多功能动态可视化试验装置,对柴油机燃烧室几何形状和位置对燃烧过程的影响进行光学法研究,获得口径为62 mm圆柱形、55 mm缩口形、55 mm缩口偏置凹坑形3种不同形状燃烧室的喷雾燃烧过程照片。研究结果表明:与圆柱形燃烧室相比,缩口形燃烧室和缩口偏置形燃烧室的燃油蒸发速度及混合速度增加,始燃点(曲轴转角)提前3°~5°,后期扩散燃烧速度加快,整个燃烧持续期(曲轴转角)缩短7°~9°。  相似文献   

15.
内燃机机械噪声和燃烧噪声的识别分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内燃机噪声识别问题,建立了数学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在程序中加入作用全局阈值的小波变换降噪程序,保证程序的抗干扰性后,实现了燃烧噪声和机械噪声的频谱分离和A计权声功率级计算。以某CG125型摩托车发动机为例,通过构造包含不同干扰噪声的理论算例仿真识别,验证了程序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识别结果表明:分离前后的燃烧噪声和机械噪声的频谱吻合良好,A计权声功率级误差均小于0.6dB。  相似文献   

16.
二甲醚甲醇复合燃烧的燃烧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进气道喷入二甲醚(DME),利用DME较易压燃的特点,引燃往缸内直喷的甲醇,本试验研究了甲醇的喷油时刻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的喷油提前角下,燃烧过程由DME的低温燃烧、高温燃烧和甲醇的扩散燃烧组成;在中间喷油提前角较小负荷下,燃烧模式以甲醇的预混燃烧为主;在较大负荷下,燃烧模式以甲醇的扩散燃烧为主;在较大喷油提前角下,甲醇以预混燃烧模式为主.在大喷油提前角下,放热率具有DME/甲醇双燃料HCCI燃烧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预混合燃烧方式的混合气形成与燃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高速纹影摄影及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对伞喷油嘴的喷雾特性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了与多孔喷油嘴喷束不同的规律,通过在E150型和135型试验机上的伞喷燃烧试验取的示功图及性能参数表明具有预混合燃烧的特点,改善了经济性和排放指标。  相似文献   

18.
控制直喷式柴油机高速工况的放热率,能保证柴油机最佳的排放性能和经济性能.通过降低柴油机几何压缩比,推迟着火始点,可降低柴油机的燃烧最高温度和NOx排放;通过采用双壁面射流技术,能实现快速燃烧,不至于使油耗率和烟度恶化.基于上述思想,在柴油机3 000r.min-1转速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双壁面射流燃烧系统与原机油耗率相差不大,NOx排放得到了大大的降低,但双壁面射流燃烧系统的烟度在大负荷下有所增加.双壁面射流燃烧系统的缸压峰值与原机相比,有大幅度的降低,着火后的压力升高比也低于原机.双壁面射流燃烧系统的着火始点与原机相比,滞后2~3℃A.3 000r.min-1各负荷下,在累计放热率5%~50%阶段,双壁面射流燃烧系统几乎与原机有相同的燃烧速率,都属于快速燃烧;在累计放热率50%~90%阶段,双壁面射流燃烧系统的燃烧速率变慢.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煤粉气流燃烧过程在碳化硅质卫燃带上的渣样进行测试,并对渣样的形貌及结晶特性、渣样成分与碳化硅之间的高温烧结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煤粉气流焦炭颗粒着火燃烧时释放出的CO使碳化硅质卫燃带表面凝聚的SiO2增加,增强了熔融煤灰与卫燃带之间的粘结作用;碳化硅质卫燃带中的Cr2O3和煤灰中的Fe2O3,CaO和TiO2等晶核剂在煤粉燃烧过程中对碳化硅质卫燃带上的灰渣结晶程度的影响不明显,A12O3对碳化硅质卫燃带上熔融煤灰冷却过程的成核结晶起显著作用;灰渣的结晶度较好地反映了灰渣与碳化硅质卫燃带粘结作用,在燃烧最旺盛的区域,煤样I灰渣的结晶度达到最小,约为23%,煤样II灰渣的结晶度则达到最大,约为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