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著名藏学家王尧先生,现为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联合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曾任奥地利维也那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美国西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京都佛教大学客座教授。著有《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吐蕃金石录》、《吐蕃简牍综录》、《吐蕃敦煌文献选》、《西藏文史考信集》、《宗喀巴评传》、《水晶宝矍》、《藏戏故事集》、《西藏萨迦格言译注》、《藏学概论》等多部学术著作,发表历史文献类、语言类、宗教类、文化艺术类等藏学专题论文数百篇并主编相关学术出版物。主要研究方向为藏族史(吐蕃)、藏传佛教及敦煌古藏文。文章围绕王尧先生主要藏学学术生涯,概览其主要学术研究成果及学术思想,意欲管窥新中国藏学的发展,展现以王尧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藏学专家,对于中国藏学研究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钱光胜 《西藏大学学报》2013,(1):105-110,162
藏地流传之《西藏度亡经》和敦煌写本《阎罗王授记(十王)经》分别代表了藏汉两地的冥界观念。文章从年代、内容及功用等方面对两个文本进行分析比较,表明两经之间相同点颇多,可能与安史之乱后吐蕃王朝统治敦煌时期藏汉两地的文化交流有关。  相似文献   

3.
《莫一大王》型传说中"竹生甲兵"的母题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夜郎侯出生》的传说不属于同一叙事类型,很有可能是接受了敦煌变文《孔子项讬相问书》的影响生成的,是壮、汉文化交流的结果。"竹生甲兵"的母题是讲传说主人公在遇到伤害时,具有与佛经中地藏菩萨一样的分身的"神力",因而这一母题很可能是基于佛教思想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百行章》自宋代以后便已失传。敦煌文献被发现后,《百行章》得以重现于世。《百行章》作为一部优秀的蒙书,在文献学、语言学、俗文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几代学者的努力下,《百行章》的研究在文献整理和文献研究两个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未来还应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5.
《弟吴宗教源流》是一部研究吐蕃历史文化方面比较重要的藏文史籍,深得当今藏学界的青睐,已成为研究藏族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文章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就《弟吴宗教源流》对吐蕃远古史、吐蕃史、史学史及分裂割据时期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史料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史记》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作品,也是一部保留了大量上古原始珍贵文献的图书。司马迁写作《史记》对当时的文献书目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做了大量的文献学工作。研究《史记》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固然重要,但研究《史记》的文献学价值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高瑞,又名聂贡·关却才旦,藏族当代著名学者,长期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先后发表《桑叶寺碑文考释》、《敦煌古藏文吐蕃法制初探》及《甥舅会盟碑新探》等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出版《长庆会盟碑与蕃唐关系的演变》、《唐蕃古藏文文献诠释》等学术著作,在藏学界享有颇高的声望和影响。他曾先后担任西北民族大学校长和中南民族大学校长之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西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藏文文献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文章主要围绕“唐蕃甥舅会盟碑”的碑文内容、年代、历史背景及其作用等学界争议较大的疑难问题,向高瑞教授进行采访。  相似文献   

8.
《大明一统志》是由明英宗朱祁镇令李贤等人主持编修一部一统志,其第89卷中的《西蕃》为记今西藏地区的专篇。该篇虽篇幅不大,内容较简,体例不全,但却具备了我国传统地方志的基本特征,可谓寄存于《大明一统志》中的一部西藏简志。更早成书的《寰宇通志》是《大明一统志》编修的主要参考,两书中的《吐蕃》专篇的体例、内容、篇幅基本一致,是明代西藏方志的姊妹篇。继唐代的《吐蕃图经》、宋初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吐蕃》之后,明代编修的《寰宇通志·西蕃》和《大明一统志·西蕃》被确认为西藏方志,填补了元明时期西藏地方志的空白,为西藏地方志自唐代以来一直延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因而在西藏地方志源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澄清和梳理吐蕃时期的文献翻译和文献编纂史中的疑难问题,是整个藏文文献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难题。藏文史料中明文记载,公元4世纪印度佛教和医学文献正式传入吐蕃;公元7世纪几十部文献正式翻译成藏文,并编纂成《观自在显密二十一部》丛书;公元8世纪编纂多种《十万般若》丛书;公元9世纪,将历经两个多世纪翻译的经典文献,先后编纂为三大目录体系。这些吐蕃时期翻译的文献和编纂的丛书,以及三大目录,大部分收入到《甘珠尔》、《丹珠尔》中。文章梳理了吐蕃时期不同阶段的文献编纂史,还引用大量可信而详实的藏文原著中的资料,对当今部分学者的某些误解和质疑进行了纠正和解答。  相似文献   

10.
吐蕃时期的藏文文献编纂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澄清和梳理吐蕃时期的文献翻译和文献编纂史中的疑难问题,是整个藏文文献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难题。藏文史料中明文记载,公元4世纪印度佛教和医学文献正式传入吐蕃;公元7世纪几十部文献正式翻译成藏文,并编纂成《观自在显密二十一部》丛书;公元8世纪编纂多种《十万般若》丛书;公元9世纪,将历经两个多世纪翻译的经典文献,先后编纂为三大目录体系。这些吐蕃时期翻译的文献和编纂的丛书,以及三大目录,大部分收入到《甘珠尔》、《丹珠尔》中。文章梳理了吐蕃时期不同阶段的文献编纂史,还引用大量可信而详实的藏文原著中的资料,对当今部分学者的某些误解和质疑进行了纠正和解答。  相似文献   

11.
敦煌写本《读史编年诗》的内容与作者陶敏伦敦大英博物馆藏斯坦因窃去的敦煌卷子中,有一卷《读史编年诗》(S.0619)。就其名称而言,似乎应当是中晚唐诸多咏史诗集中的一种,但考其内容则不尽然。今就笔者所见北图藏缩微胶片,对此卷诗的内容与作者稍加考订,供研...  相似文献   

12.
小说《闪闪的红星》具有流浪汉小说的某些特征,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成为红色经典的代表作。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是一部流浪汉作品向红色经典生成的过程,包括从追寻母题到斗争主题变化、从缀段性到戏剧式结构的调整、从流浪汉到小英雄的人物塑造、从纪实性到理想化叙事风格的演变等改编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语合二章》是西藏翻译史上的第一部翻译理论文献,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文章通过对《语合二章》中藏民族早期文字翻译作品问世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的介绍,简述藏民族早期文字翻译活动开展情况、翻译成果、形成的翻译理论,力图概括、梳理和总结西藏早期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并与西方古代翻译研究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4.
蒋礼鸿先生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是一部用途广泛的语文工具书,然而其中引文多有不确之处,笔者对勘敦煌文献真迹图录本,对其不确引文做了订补。  相似文献   

15.
现藏于上海图书馆的《三峡通志》,是20世纪50年代初从造纸厂废纸堆中抢救出来的,到目前为止,对《三峡通志》所进行的研究不多、论著甚少。本文拟从内容体例、文献来源、文献处理、文字异同等四个方面入手,对《三峡通志》的情况做一些简单地介绍,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敦煌法藏文献《丧礼服制度》写本残卷内容多本唐人杜佑新制《唐礼图》,该卷是研治唐代《丧服图》的存世罕见的重要文本,尤其是杜佑撰《唐礼图》十五卷,今不详,唯见于此残卷.文章结合相关礼书对残卷内容及杜佑礼图之作进行考释,认为残卷有部分错误,然《丧礼图》内容较之前代有不少创新之处,又杜佑《唐礼图》为礼学史上的创新之作.  相似文献   

17.
地方志载经籍,最早见周宋孝王《关东风俗传·坟籍志》,波流迁播。贵州方志诸如郭子章《黔记》、《贵阳府志》、《兴义府志》、《黎平府志》、《续遵义府志》都仿正史艺文志著录书目,条流派别,间述解题,以明原委,对方志艺文猥选诗文、滥登篇章的弊病,起了补弊纠偏的作用。而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以下简称《通志》)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宗旨,正部居,严断限,明根据,省重复,书虽晚出,却颇得部次之法,学者置此一册,黔中文献大体包罗。惜著录多据旧有史志,未注明存佚,漏遗舛误之处亦复不少。即以地志类为例,其所收录为元代2部,明代45部,清代148部,附录民国10部,计215部,除黔人所修外省方志及著录有误者31部,实际只有184部。而我近年考订所得,则有近四百部,  相似文献   

18.
本以“滋味”说为中心,考察了钟嵘《诗品》和印度《舞论》在使用这一概念时的相近性,认为《德国所藏敦煌吐鲁番出土梵献》中的《诗律考辨》为我们解读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在此基础上得出这样一个初步的推论:《舞论》中的一些重要视点是钟嵘《诗品》“滋味”说理论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9.
1739年(乾隆四年)成书的《雅州府志》专设有西藏篇目,以记载清初西藏诸多方面的情况。实为“西藏简志”或“西藏小志”,是西藏最早的地方志之一。其资料来源主要取自《藏纪概》和有关档册。该资料有助于清代乾隆初期的藏史研究。  相似文献   

20.
1980年代之后,整理、翻译和解读吐蕃藏文文献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为我国藏学及敦煌学研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吐蕃文献大多产生于公元8-10世纪,年代久远,有其不同于现代藏语的诸多特征。加之不少文献书写潦草、字迹漫漶、残缺不全,甚至受到人为破坏等原因,前辈学人的研究及翻译成果中存在不少误解曲译、解释不当、望文生义等弊病。文章以《吐蕃文献藏汉双解词典》编撰为例,对前人在翻译解读古藏文过程中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分析释读;在此基础上,遵循“理解准确、表达通顺、风格相当”的翻译原则,将其译成汉文,为学界提供了相对可信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