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着眼于近代特殊的历史文化状况,探讨林纾、严复、鲁迅及林语堂基于中国近代文化状况的不同态度对他们选择翻译策略的影响.得出结论,翻译策略的最终决定因素是译者本人,而翻译策略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主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黄瑢 《科技信息》2010,(30):39-40
林纾的翻译理论主要体现在译作的序跋上,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忠实论"、"文风论"、"比较论"。从林译狄更斯小说可以发现林纾的翻译理论虽然生涩,其中对于狄更斯作品的评价也显粗浅,但还是触及了狄更斯及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的一些基本特征。林纾的翻译理论产生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结合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小说观,为后来的翻译实践和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2010年的林纾研究,内容丰富,成果丰硕。总览2010年世界林学,可见林纾的研究已经不囿于国内及对他的翻译的有限探讨,开始朝文化透视、多元综合的方向迈进,并愈来愈为世界各国、神州各地学人所青睐。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林纾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著作,积极引导国民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和思想,成为中国翻译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翻译家。林纾通过减译、增译、改译等一系列豪杰译的做法,将西方文化思想积极传播于国人,对输入新思想、新学说,唤起民众的觉醒,开阔国人的视野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林纾的豪杰译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特色进一步彰显发扬,传承了中国文化,为旧文化与新文化构建了一座极具影响力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林译小说是林纾的主要文学业绩,也是其文学活动中最受重视的一部分。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有着多重身份:译者,读者,作者。林纾作为不懂外语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充当读者和作者的身份。结合文学批评中的接受美学理论,以林纾的读者身份为切入点,从读者的主体地位和读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两个方面来探讨译者的读者身份对译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还是一种发生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交流。文本之外的种种因素都对翻译有影响,其中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或间接地操纵着翻译。通过对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的动机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对策略的选择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是不可忽视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江淑婧  邓新梅 《科技信息》2010,(20):I0181-I0181,I0184
韦努蒂的异化理论不是一种翻译策略,是在译文中表达的时外语文本和外国文化的一种道德态度.翻译策略的选择、外语文本的选择都可能产生异化的效果.他提倡异化的目的之一是可以彰显文化他者的差异,让目标语文化见证不同的价值观.本文将运用韦努蒂的异化理论来阐释林纾翻译作品的主题、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以及文本选择中的异化和归化痕迹.  相似文献   

8.
狄更斯作为现实主义创作大师,林纾在对其作品进行译介与研究的过程中,对其现实主义创作特征颇多体会,多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推介。林纾在翻译狄更斯小说的同时,以现实主义为中心,对狄更斯的小说创作进行了探讨,牵涉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的社会作用以及叙事艺术等很多基本的理论问题,在当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林纾和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是晚清主要的翻译家,在对域外小说的译介中,他们各自的翻译合作模式在中国近现代文学翻译史上都是较为独特的现象。林纾与众多的口译者合作,其模式为单一的口译加笔录;而周氏兄弟的合作则呈现多种模式,其中最主要的是主译加润色。通过对他们翻译合作模式的考察,分析各自的特点——林纾模式对口译者的依赖及译文讹误现象,周氏兄弟在独立翻译能力下取长补短的合作等,进而探究不同模式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并进行评述。尽管他们的翻译模式各异,但对晚清翻译文学的贡献却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将"化境"说当作钱钟书先生翻译思想的总括性标签一直是译学研究领域的普遍做法。但"化境"其实只是钱氏在《林纾的翻译》一文顺应"译"字的训诂实施的一个修辞策略,不足以成为"化境"赖以成说的坚实文本支撑。"化境"说在理论层面上与钱氏用以表达其核心翻译思想的其他概念(如"不隔"以及经其重新界定的"信")有着内在的一致。本文意图以"不隔"说从修辞视角对钱氏的翻译观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1.
对钱钟书先生"化境"说的理论基础和内涵进行了研究。围绕钱氏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的三个核心概念——"化""诱""讹",集中阐述了"化"的内涵及求"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论及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工作中较常用的翻译手段,翻译策略的选择可以直接体现出译者的翻译目的和思想,这恰可以体现出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严复和林纾是中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负盛名的翻译家,他们本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改革社会的目的来翻译国外作品,一方面彰显了翻译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把西方文化思想引入中国,成为中国翻译界的先驱。虽然他们翻译文本的角度和翻译策略有所不同,但却有着"启发民智"的共同目的,其翻译思想在我国翻译史上起到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3.
被誉为"译界之王"的林纾,具有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他还致力于教育事业,成为福建工程学院的创办人。福建工程学院图书馆将林纾文化作为特色馆藏资源进行开发,力图通过多种途径打造别具一格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4.
多元系统理论和关联理论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有指导作用,但是,多元系统理论在用于翻译策略选择时由于忽略了译者的主体地位,忽略了读者期待,无法解释一些文化负载文本和实用文体文本翻译策略,因而不具有理论的普遍适用性。同时,关联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语境匹配和释意相似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以语境匹配为翻译目的,以释意相似作为翻译策略,可以解决多元系统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翻译策略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林纾在翻译中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在西方的冲击下被迫接受进化的观点,大力引入西方小说以改变现状;另一方面,又不认为传统文化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种两难的处境使林纾从传统意识形态出发论证西学可学,同时也利用西学反证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林纾的翻译小说与近代社会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林纾被认为是守旧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实,无论是他的诗,还是翻译小说,都与近代社会思潮有诸多相因相合之处,如爱国主义,妇女解放,实业救国,改革维新等。林纾对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是起过积极推动的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林纤一八五二年生于福建闽候,字瑟南,号畏庐,家境贫寒,自幼发奋攻读,涉猎广博,在历史、哲学、文字学、语言学等方面造诣精深,对自然科学也有浓厚的兴趣。林纾四十五岁那年,在游鼓山的船上偶然听到留法的学者介绍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他想不到西洋小说竟如此迷人,于是,便有心尝试进行翻译,把它介绍给国内读者。林纾不懂外文,就让精通法文的学者对照原著逐句口述,由他用中国古文的笔法记录。这部取名《巴黎茶花女遗事》的译作发表后,不胫而走,读者争相购阅的盛况出乎林纾本人意料。这一现象实际上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争相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当时,不少进步的知识分子纷纷主张向西洋学习,以振兴中华。严复等人已开始翻译  相似文献   

18.
回望2013年的林纾研究,可谓热闹喧哗,成果众多。从林译小说的整体研究、林译小说的专题研究、林纾文论创作研究以及有关林纾的其他研究四个方面展开对林纾研究的综合述评。总体看来,2013年的林纾研究在角度创新、思想挖掘及视野开拓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钱玄同和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双簧信”,对林纾进行了大肆的贬损,后来林纾发表小说对新文化派给予回击。林纾的双重角色导致了他在新旧之争中的认同危机:小说翻译和创作显示了与主流知识分子文化身份上的“重合”,但他的观点一开始就与新文化派相背离,而新文化派又拒绝从文化身份上认同他。认同危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清末民初多数知识分子的双重文化身份:既是传统士人又是现代文人;二是知识分子的双重文化心态:面对西方文明的调和或激进态度。民初的新旧之争是关于文化话语霸权的论争,“新”和“旧”的问题导向的是“现代”与“传统”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陈娟 《科技信息》2009,(30):124-124
佐哈尔在文学翻译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论",并把翻译文学纳入特定的译入语文化,探讨其在多元系统中的"中心—边缘"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哀希腊》两个汉译本,探究多元系统论对英诗汉译及翻译策略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