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不服从"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概念,有多种理论试图为其正当性提供强有力的根据。"公民不服从"的发生除需满足公开性、非暴力性等内在要求外,还具有严格的外在条件限定。公民不服从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潜在的可能危险。我国的法制建设在积极完善自我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公民不服从对法制建设的积极作用,从而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2.
公民服从和公民不服从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对矛盾。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公民服从问题的研究较少,大多数学者都将目光集中在对公民不服从理论的分析上,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运用唯物辩证法,对公民不服从含义的界定是理清公民服从内涵的前提。根据我国法治建设国情,将法律作为公民服从的对象,探讨公民服从的内涵、特征及现状;客观看待公民不服从现象,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为公民服从法律的发展保留一定意义上的不服从;最后,分析实现公民服从法律的具体路径,为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3.
"公民社会"主要是一个与政治社会(国家)和经济社会(企业)相对应的概念,对于我国之于市场经济改革背景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本文着重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公民的"自然"管理状态到"自觉"管理的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以及对我国公民社会的影响和促进。  相似文献   

4.
政治参与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国不同的政治背景赋予了其特定的内容,而探索中国特色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发展,重在把握"中国特色"和"有序性"。从中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分析了当前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的新变化,并就如何推进和完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发展,进行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公民思想是托克维尔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包括谁成为公民以及如何成为公民两个方面。在谁成为公民的问题上,托克维尔立足于法国的历史、思想与文化传统,强调法国现代公民的生成不但包括从市民到公民的生成机制,而且包括一个从农民到公民的生成过程;在如何成为公民的问题上,托克维尔强调现代公民的培养不仅需要国民教育,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公共生活的锻炼。托克维尔的公民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公民建设既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应基于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应基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整合与贯通,以培养现代化建设主体——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7.
"两型社会"构建凸显了政治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转型而谋划可持续发展蓝图的政治意愿,而政策和立法中公民参与缺失的现状使得"两型社会"构建缺乏实施基础。促进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协调共进,明晰公民环境权的内涵和发展权的要旨,将真正协调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不同利益攸关者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为"两型社会"和"公民社会"的未来发展、完善提供和谐的空间和进路。  相似文献   

8.
关于美国政坛舆论背景的特性,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最先使用了"揭丑"一词来概括,不过在现实政治中,光明正大的"揭丑"活动几乎从一开始就堕落为党派间的"抹黑"行径,而在马克·吐温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竞选州长》中,世人更是看到了美式民主制度下党派恶斗的生动表现。然而,当这种"抹黑"的舆论背景被置于现代代议制民主框架之中后,它对于政治秩序的破坏性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抑制,而且在保障公民权利、提高公民对公共领域的关注度方面,还具有一定的建设性功用。  相似文献   

9.
政治统治者追求树立至高的政治权威,其目的就是权威能够得到被统治者的服从。权威与服从问题从一方面揭示了政治的本质,但政治服从应该是自主的而不是带有强迫性的,真正的政治服从应该建立在政治信任的基础之上,本质上政治服从就是政治信任,同时政治服从者首先应该在地位上不是"低人一等",平等的政治地位是政治服从的前提条件,否则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服从,真正的政治服从其实就是自主的平等的一种政治信任。  相似文献   

10.
江文力 《孝感学院学报》2007,27(4):115-117,125
通过对小城镇公民政治意识的调查,发现小城镇公民的"政治认同"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公民因年龄、职业、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和政治面貌的不同对政治体系中的相关要素的认同度有着较大差异.对此,应该更加注重小城镇政治权力来源的合法性、政治权力运作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以及对政治认同诸影响因子的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11.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采用代议制度实现公共财政的民主,但代议制度有可能存在代表失职的问题,导致政治冷漠和"多数人的暴政"。协商民主是对代议民主的超越,有利于产生更优的决策,提升决策的合法性和提高公民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感。但是协商民主的实现还面临很多问题,如人大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对预算监督的不足;不同团体之间存在不平等;公民公共利益价值原则缺位。尽管如此,协商民主在公共财政领域的实现仍然具有可行性,参与式财政预算为协商民主植入公共财政提供了样本。协商民主的实现有赖于人大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增强公民意识,扩大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12.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新中国自成立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梳理回顾,并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代孩子教育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提出质疑,这世界上"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也就没有人下人"。提出要教育孩子成为"人中人"。主张教育要因人施教,多一点平和,少一点功利,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自主而不放纵、自尊而不自大、自断而不独断专行、自省而不自卑的"人中人"。让孩子成为现代社会崇尚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公民,而不是成为封建社会倡导的听话、顺从和奴性的臣民。  相似文献   

14.
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普遍而平行的政治参与既是现代国家追求的理想,也是各国法律规定的公民应该充分享有基本社会权利,然而,形式上的平等与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构成了现代民主政治的一大困惑。从政治资源的构成、资源分配不均匀的原因及趋向、各资源因素对政治参与的影响及互动关系的分析,说明政治资源分配和运用方面的差异是造成政治参与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政治认同是执政党进行政治统治的核心要求,是公民对执政党权威的自觉认同和服从,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当前阶段,我国社会结构内部的各种变化不同程度地弱化了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我们有必要从政治认同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等方面来重构对党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6.
政府管理过去一直被理解为是一种“权力现象”,政府和人民之间是"统治与服从"的关系。进入当代社会后,社会环境与媒体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公民的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公共舆论在政府决策中的地位得到了强化,一个公民参与决策的社会正在逐渐形成。现代传媒是将先进技术与丰富信息进行完美结合的传播载体,它是公众与政府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政府官员只有提高媒体素养,才能利用媒体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实现与公众的有效沟通,提升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7.
公民文化是一种以民主为核心理念的政治文化,是民主政治的文化基础.它通过确立公民政治主体意识、强化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等方式稳定和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公民文化的培育,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培育公民文化.关键在于推行公民教育,加强民主制度建设,鼓励公民践行政治活动.  相似文献   

18.
不明加害人高空抛坠物侵权案件在现代城市时有发生,但《中华人们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由可能侵权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侵犯了公民的自由和法律的可预见性。国家应通过积极的事前预防等措施来履行其对于公共安全的责任,而不应过分扩大侵权法的适用,使无辜的公民承担他们无力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第一次女权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这是一次公开的、非暴力的公民不服从运动,它不仅最终取得了胜利,而且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有效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对于提高公民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阐述了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标准,分析了当代公民素质现状,探讨了图书馆在提高公民素质中的作用,重点论述了图书馆引导公民有效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