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W indows传输驱动程序接口(Transport D river Interface,TD I)技术是实现分布式防火墙的主要技术之一。由于W indows系统不是一个开放系统,因此在TD I上实现封包截获的驱动程序存在较大困难。研究了W indows的TD I技术,包括输入输出请求包的结构和处理过程、几种重要的内核模式驱动对象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介绍了如何在TD I上设计驱动程序及其调试方法。在设计基于W in-dows平台的分布式防火墙系统中,采用TD I技术实现了数据包的截获,为今后对数据包进行分析、过滤和加解密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通过使用基于XM L技术的W eb服务,企业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动态电子商务.在介绍W eb服务的定义及其体系结构基础上,分析了W eb服务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在.NET框架上开发电子商务系统的W eb服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SVG是W3C的一种图形矢量标准,利用SVG和JavaScript技术通过对DOM树状文档结点对象的访问和操纵,能够实现在网上快速加载强大复杂的矢量图,从而在Web中实现高质量的图像应用。  相似文献   

4.
XML与VFP的数据交换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信息资源放在互联网上,让所有的网络用户共享,这是网络的主要应用之一,目前作为基于3W的网络浏览器,并不能够完全识别以各种形式表达的信息,它涉及到数据格式的转换,利用转换作为桥梁建立了一个线形关系来实现XML和VFP的数据转换。  相似文献   

5.
自万维网创始人Tim Berners-Lee提出语义W eb概念及相应的参考模型以来,现已由当初的语义W eb研究转向智能W eb服务的研究.在研究W 3C组织提出语义W eb服务框架的基础上,这里给出了一个可行的语义W eb服务发现的分层agent模型,为研究语义W eb服务发现的上层建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生产系统工程学结合虚拟设计技术,对某产品加工车间进行系统的重新设计.在VC 6.0开发平台上利用W orld T oo l K it导入三维模型,按照工艺流程顺序摆放设备,合理组织空间,实现真实车间在计算机上的虚拟实现.并且利用W TK的强大功能实现车间内部分机器的运动,可以大大提高车间布置设计的效率和可靠性,从而指导实际车间的设计,指导企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基于Web的连铸旋转塔远程状态监测与诊断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设备的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并对监测诊断系统结构及其实现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如B/S结构、Java技术和网络W eb诊断技术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采用W eb技术开发的监测诊断系统实现了系统的真正可移植性,为设计基于网络环境的远程诊断系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该系统在某炼钢厂连铸旋转塔上应用效果表明,其功能齐全,运行可靠,用户满意.最后指出了当前设备远程诊断系统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基于网络的Windows Media流媒体嵌入播放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流媒体的概念与特点出发,阐述了流媒体的基本原理。给出利用W indowsM ed ia流媒体技术实现网络上实时播放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VoiceXML作为电话访问Internet网络的W3C标准,在介绍了其系统结构、解释程序、特点和语音识别及合成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完整的VoicexML语音浏览器,包括解析器、识别引擎、合成引擎和语音通道,实现了计算机网络与电话技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网络音视频实时全双工传输是现代网络多媒体应用技术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了网络多媒体应用技术的需求基础上,研究了基于W indows平台的音视频数据采集和实时全双工数据传输技术,探讨了W indows平台下音视频实时数据采集、回放和全双工数据传输的可行性,建立了在W indows下计算机网络音视频实时全双工传输方法,详细描述了该方法的编程实现,并通过实例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实现快速谱聚类分析,设计了一种基于余弦函数和矩阵变换的谱聚类算法(CMTSC).CMTSC将余弦函数和矩阵变换技术融入到了谱聚类算法之中.利用余弦函数构造了相似度矩阵W,跳过了传统谱聚类算法中设置尺度因子的过程,随后利用矩阵变换技术实现了矩阵W的特征值分解,降低了分解的计算复杂度.在UCI数据库中部分数据集上的聚类实验和Berkeley图像库中部分图像上的分割实验,验证了CMTSC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2.
LD侧面泵浦Nd:YAG1064 nm/532 nm/660 nm三波长激光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理论上分析了实现双波长激光同时振荡腔镜反射率等需要满足的条件。实验中利用LD侧面泵浦单根Nd:YAG晶体,同时采用声光调Q与非线性频率变换技术,在3个子谐振腔组成的新型全固态激光实验系统中实现了1 064 nm/532 nm/660 nm三波长激光单独输出与同时输出。在泵浦功率103 W时,1 064 nm激光单独输出功率为15.5 W,532 nm和660 nm激光在声光调制频率分别为10.5 kHz和11.5 kHz时输出功率分别为4.7 W和1.6 W,转换效率分别为4.6%和1.6%。当三波长激光同时输出时,1 064 nm/532 nm/660 nm三波长激光输出功率分别为10.1 W、4.3 W和1.0 W,同时测量输出功率不稳定度均小于2.0%。理论与实验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等离子体控制是解决高功率激光焊接的关键技术。为完善对等离子体控制技术 ,对焊接过程中等离子体电流的形成进行了理论分析 ,并将等离子体导电过程简化等效为一个具有内阻的电源模型。采用 3 k W CO2 激光器在不同激光焊接规范下 ,依据测量得到的等离子体电流计算得到了等效电源电压和等效内阻。最后依据此模型成功实现了辅助磁场对等离子体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基于XML的Web信息系统中数据访问性能优化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利用XML技术实现W eb信息系统中数据访问的性能优化。方法采用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及基于XML的XQuery技术提升性能。结果以实际W eb信息系统为测试用例对基于XML的性能优化方法进行测试,实现数据访问性能的大幅度提升。结论采用XML技术能够有效提高W eb信息系统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15.
基于3DS室内模型的虚拟漫游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室内漫游技术已成为房地产销售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3DS室内效果图得到广泛应用,但基于3DS室内模型的虚拟室内漫游技术鲜有研究。以3DS MAX、VC++和OpenGL软件为平台,对基于3DS室内模型虚拟漫游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室内场景建模完全在3DS MAX软件下实现,为实现场景管理对墙体、地面和顶模型进行规划处理,用多边形建模法实现;室内场景管理则基于Portal技术,设计视锥体裁剪算法,实现了实时性漫游;室内漫游采用包围球碰撞检测技术,实现了真实感漫游。  相似文献   

16.
GT的安全机制及实现方法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典型的网格计算应用模型G lobus Toolk it(GT)的发展历程,研究网格的安全机制及其实现方法。早期版本GT2,是通过网格安全基础设施(GSI)来保障网格计算环境的安全。GT3则采用基于开放网格服务(OGSA)的安全机制,保留了GT2中的GSI部分结构。随着网格计算与W eb技术的不断融合,即将发布的GT4将采用网格服务资源框架(W SRF),以W S鉴定授权完全取代GSI。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传统W eb信息检索模型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语义的W eb信息检索模型。方法模糊相关技术、Ontology及W eb挖掘技术。结果建立了一种五元组的语义信息检索模型,并给出了该模型的关键实现算法。结论利用此模型实现的信息检索系统进行信息检索时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和查全率。  相似文献   

18.
对于有协变量的推广增长曲线模型:Y=χ1B1W1 χ2B2W2 B3W3 R,其中,μ(W2)∈μ(W1),而对W3没有任何限制,本文利用最小模原理和一般射影定理得到了可估参数函数tr(C∑)的无偏不变最小模二次估计(MINQE(U,I)).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基于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模型规模大、在边缘设备上难以部署的问题, 以YOLO目标检测模型为例, 设计实现基于ARM+FPGA异构平台的目标检测加速模块。该系统使用剪枝、量化后的压缩模型, 在FPGA实现神经网络前向推理加速, 在ARM中实现加速器调度。实验结果表明, 部署至Xilinx ZCU102开发板上, 该模块在200 MHz工作频率下, 平均计算性能达到425.8 GOP/s, 推理压缩模型速度达到30.3 fps, 模块功耗为3.56 W, 证明该加速模块具备可配置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新型电火花沉积设备,把YG8电极材料沉积在铸钢轧辊材料上,制备了WC沉积涂层,研究了其微观组织及耐磨性能. 结果表明:沉积层主要由Fe3W3C、Co3W3C、W2C和Fe7W6C等相组成;沉积层与基体冶金结合,具有纳米颗粒尺寸的Fe7W6、W2C等硬质相弥散分布于沉积层中;沉积层的平均硬度为1 331 HV;沉积层较铸钢轧辊的磨损性能提高了2.3倍;沉积层的磨损机理以疲劳磨损为主,细小的弥散分布的硬质相是沉积层硬度及耐磨性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