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戏剧的空间艺术方面涵括了哪些内容?在戏剧理论史中一直没有明确。本文试图通过戏剧中的人物群、戏剧冲突、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心理空间、对话、舞台提示(又称舞台说明)、插科打诨与诗词歌赋、潜台词等等方面的阐述,对戏剧空间艺术所涉及的领域作简要解说  相似文献   

2.
戏剧翻译不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受到的关注与研究远远落后于其他文学翻译研究,主要原因是戏剧可以被视为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同时它的本质又决定了戏剧是为了舞台表演并且由观众欣赏的表演艺术。将傅雷的"神似"学说引入舞台戏剧翻译,以戏剧的表演性为出发点,探讨了在舞台戏剧翻译过程中,以"神似"学说为指导和评价标准,再现戏剧语言特点的翻译策略与技巧。  相似文献   

3.
金鑫 《科技信息》2009,(28):I0157-I0158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戏剧具有双重属性一舞台性和文学性,因而戏剧翻译一直是翻译理论与研究领域里一个难解的话题。本文试从语境因素入手,具体探讨戏剧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并且通过对老舍《茶馆》两个英译本中的事例进行研究和分析,尝试得出这样的结论:译者应该考虑语境因素对戏剧翻译的影响,译文不仅要忠实于原作,同时还要考虑舞台演出效果,成功的戏剧翻译应该是文学性和舞台性两者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4.
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语言具有文学作品语言的共性。但戏剧主要通过人物台词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加上舞台表演的需要,使戏剧语言具有了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一些特性。同样,戏剧翻译也应具有自身的特性。从戏剧语言的口语性、通俗性、动作性和人物性等方面,对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成名作《天边外》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此说明戏剧语言的这些特性是如何在戏剧翻译中得到体现的。  相似文献   

5.
戏剧靠语言赢得受众,为使语言富有吸引力,剧本台词总是应用各种修辞格.戏剧的目的大都是要搬上舞台的,所以翻译戏剧修辞格时要以受众效果为重.同时,英汉语中的修辞格与文化紧密相连,剧中的修辞格也包含了作者的各种目的,导致其翻译的困难性.因此,本文将从同样重视受众的修辞学的受众效果角度,研究杰出的翻译家、导演兼演员——英若诚先生已搬上舞台且受众效果极佳的戏剧剧本,分析其翻译修辞格时达到上佳受众效果所应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以期为戏剧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戏剧对白完全由人物对话构成,是戏剧语言的灵魂。在处理人物对话中的文化因素时,译者应考虑到文化障碍与译入语的语言传统等问题。本文是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解读戏剧对白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舞台指示是戏剧文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戏剧的舞台表演效果.与其他译本相比,方平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中,增加了舞台指示的数量,这将对莎剧的表演产生影响.方译莎剧中的舞台指示具有准确、清晰的特点,但是有些新增加的舞台指示并非必要,并损害了戏剧文本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8.
在戏剧中,语言可分为戏剧对话和非戏剧性语言。戏剧对话作为表演和阅读的符号,是指人物之间的对话;而非戏剧性语言指的是如舞台提示以及角色外的丑角或剧作家自己直接用语言交待、叙述故事。显然,话剧对话是戏剧构成的最主要最重要的部分,没有对话便没有话剧。《雷雨》作为我国话剧艺术成熟的一个丰碑,摆脱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唱腔歌舞,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话剧得归功于它在话剧语言上所获得的成功。本文想要探讨的便是《雷雨》的戏剧对话。戏剧性的对话不同于一般性的对话,它的构成与发展是以潜在的冲突为动力的,它是有力的,包含着互相…  相似文献   

9.
戏剧翻译之目的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戏剧翻译被等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翻译,"对等""忠实""信"成为衡量其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然而,戏剧不同于诗歌和小说等文学形式,它更加关注言语传递的即时性、舞台表演性和交际性。因此,一部戏剧译本成功与否应该以是否达到了上述目的和翻译是否充分来作为其衡量标准,在这方面,目的论为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戏剧翻译作为翻译研究中一项饱富特色且意义重大的一块领域,长期以来不乏众多翻译研究者的孜孜探索。戏剧翻译是文本的艺术化过程还是艺术的文本化过程一直是众研究者争论不下的焦点问题。本文通过对苏珊·巴斯内特等人戏剧翻译理论的梳理,重点提出“可表演性”和“可接受度”两个戏剧翻译不可回避的探索原则,将戏剧翻译的艺术和文学考量结合起来,以期为此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1.
《等待戈多》采用荒诞的手法探讨了存在这一问题,追问存在就像等待戈多一样,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本论文运用海德格尔的存在即无的理论,从此戏剧的舞台设计、人物动作以及语言对话三方面论证贝克特创作的哲学基础与海德格尔思想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2.
赵丽珠  赵宁 《科技资讯》2008,(33):246-247
多元系统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面临文化转向,与文化理论的对话势在必行。本文以多元系统的视角研究女性主义翻译,探讨了两种理论对话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女性主义翻译观对译者与译文地位的重新阐释,以及女性主义译者的干涉性翻译策略对男权意识形态形式库的扩充。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文体的翻译应该有自己的特殊标准。戏剧翻译与其它类型的翻译相比有其特殊难度。苏珊.巴斯奈特一直关注戏剧翻译的问题。本文将主要结合她在《依旧身陷迷宫》和《走出迷宫的道路》中所持有的观点,围绕戏剧的特殊文体本质,探讨戏剧翻译的特殊标准。  相似文献   

14.
戏剧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同时具有文学性和舞台性。戏剧翻译的对象是身处在一个有限时空内的观众,因此,其语言要求做到简洁、准确、前后关联并且口语化。从语言生成的角度来看,戏剧语言的产生要遵循哲学家保罗.格赖斯所提出的"合作原则",符合这一原则中对语言在量、质、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五四"戏剧革命向传统戏曲宣战,并通过翻译将话剧这一种崭新的西方文学艺术引入中国。"五四"先贤们在译介西方话剧过程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戏曲价值观、传统戏曲语言与文体、传统戏曲人物塑造、传统舞台结构原则的巨大颠覆,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刘思阳 《科技信息》2014,(11):150-152
儿童小说翻译作为文学翻译体系中的一支,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话是儿童小说中占篇幅最大的一个文体,儿童小说中的对话翻译最集中的体现了儿童小说翻译与其他文学翻译的不同之处。儿童小说中的对话要翻译得准确、生动、富有特点,选词是关键。本文以儿童小说《阳光溪农场的丽贝卡》中的对话原句为例,从选词特点、选词的影响因素和选词策略三个方面对儿童小说中对话翻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探索戏剧以创新的姿态活跃于80年代的中国舞台,它的出现无疑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影响,并在某些艺术追求上也与后者相一致,因而与诗歌、小说领域里的创新潮流一同被视为中国的“现代派”.但应该看到,探索戏剧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戏剧,它在一些重要方面仍然遵循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并未越出本世纪中国话剧发展的基本方向。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探索戏剧与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重大差异,以说明探索戏剧的基本特点.卜)理性与非理性中国探索戏剧以理性主义为基础,它与建立在非理性主义思潮上的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舞台的各种戏剧演出及大型综合演出中,追光对剧情发展的连续性、节奏及突出主题有着其他灯具器材不可比拟和替代的作用。戏剧艺术是以演员为主的综合艺术,包含了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两个范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戏剧翻译对戏剧的传播有重要的作用。表演是戏剧创作的目的,为实现戏剧的顺利传播,戏剧翻译中应注意可表演性。译者在翻译戏剧文本时,应综合考虑目的语观众的期待,目的语文化的归化作用以及舞台效果等因素,以实现译文的可表演性。  相似文献   

20.
在戏剧翻译研究中,戏剧翻译的标准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所在。研究者大多各执一端,对戏剧翻译实践的评价往往有失偏颇。以近年兴起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戏剧翻译研究新视角,考察洪深翻译的剧作《少奶奶的扇子》(原作为王尔德剧作Lady Windermere’s Fan),并以剧中最重要的戏剧符号"扇子"为例分析洪深统一于"求真—务实"连续统中的翻译行为,可得出"求真为本,务实为上"的戏剧翻译标准,为戏剧翻译实践和批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