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结合秀峰公园实例,从景观、游憩和生态等方面对园林水体景观设计进行分析,提出了园林水体景观设计要注重视觉美化、亲水可游和生态环境提升三者的结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存在的注重生态保护功能、忽视功能布局形式以及功能性体现不足的现象,探寻有助于完善城市湿地公园理论体系及解决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5个分布在苏南水网地区,区位优势明显的长广溪、沙家浜、固城湖、昆山、绿水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借助风景园林学和社会学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考察各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布局的现状,结合用户满意度,选取反映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布局适宜性的相关指标,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江苏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布局的适宜性。【结果】专业评价指标包括整体功能布局完整性和适宜性,以及分区功能布局完整性;用户满意度指标包括生态环境、科普展示、游览活动和管理服务满意度几个方面。综合评价认为:江苏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中,沙家浜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布局为适宜,固城湖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布局不适宜,其他为一般适宜。【结论】现阶段江苏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生态保护区和生态缓冲区的建设,以及生态保护功能与游览活动功能关系不合理。因此,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和建设时,不能只关注公园的社会经济效益,还应在重视湿地生态环境优化的同时更重视生态效益,从游客需求角度出发,完善公园内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以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同时,结合公园的规划设计定位,统筹考虑并综合规划,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规划设计方案,使城市湿地公园内的各功能区之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南京秦淮河湿地公园潜在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市化进程使得大量湿地被填埋,导致湿地的生态与社会服务功能丧失。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成功模式。笔者分析了规划建设中的秦淮河湿地公园对区域潜在的生态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该公园建成后对南京江宁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可使地区经济增长1.69%~3.03%,可新提供3 900~7 400个就业岗位,公园周边土地增值达102.3亿元,产生7.8亿元的代际净效益。  相似文献   

4.
湿地公园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分,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营建过程中,植物景观的营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探讨对于己营建的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后期建设及养护管理和将要规划建设的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文探讨了温地公园植物材料的选择.并从人性化设计、生态设计及美学设计三个角度探讨了湿地公园植物造景设计.  相似文献   

5.
马婧  叶菁超  袁娟 《工程与建设》2011,25(5):620-622
任公园景观整治设计中,通过凸显人文特征和自然生态的设计手法,对现有自然环境进行全面改造。以安徽蚌埠张公山公园景观整治设计项目为例,通过治理张公山公园东部区域,创造更好的城市环境,并达到弘扬当地人文风情和生态特色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公园作为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公园的设计建设中,越来越重视植被的种类多样性、植被的生态效应与观赏性、植被的健康生长等等。白银市平川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是甘肃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建区近30年来经济、文化、人文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为进一步提升县域品位,绿化、美化县域环境,丰富县域内涵,设计建设了多处集景观、游憩、娱乐于一体的生态休闲综合公园。以平川区西山景园为研究对象,从植物种类、植物配置进行分析,以期为县域城市公园建设或改造中绿地植物种类及配置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湿地是城市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湿地受到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干扰和胁迫,出现了多种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以长治湿地为例,选取对湿地生态影响较大的因子: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地形地貌、洪水分析等4个方面7个指标,建立了多要素的空间评价模型.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块和叠置分析模块,采用空间多成分综合分析方法,进行生态敏感度单因子分析和敏感度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划分为四个等级:低敏感区、一般敏感区、较高敏感区以及高敏感区,获得了长治湿地公园生态敏感度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各敏感度等级的控引方案,可以为长治湿地公园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石家庄市的环城公园已成为新型的城市休闲旅游区域。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资源价值、公园硬件条件、旅游条件方面对该区域的休闲游憩价值进行评价,对评价较高的环城公园分析其建设成功的原因,可为政府的环城公园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漪汾公园景观设计的定位与原则,重点阐述了公园规划方案的指导思想及功能分区。  相似文献   

10.
宋奇锋 《科技信息》2011,(12):I0282-I0283
本文通过分析逍遥津公园南大门及周边区域改造工程,探讨如何通过景观设计的方式对城市历史文脉进行保存,使得"历史"与"未来"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1.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从生态环境效益、湿地环境质量、社会效益以及其他方面建立城市湿地公园综合评价体系,再以贵州市花溪城市湿地公园为例,做出定量评价,结合专家评分和问卷调查对评分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案例分析中得到的"优良"的结论基本符合大众的对花溪城市湿地公园现状的评价;花溪城市湿地公园的总体设计完全符合生态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统一性原则、特殊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及可持续原则,其建设和使用完全达到(或部分超过)了设计目的,为大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城市防灾型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过度集中,健全城市防灾系统已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艰巨任务.在城市各类防灾系统中,公园绿地是一种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自然游憩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又能发挥避难疏散的重要作用场所.以唐山市凤凰山公园扩绿工程设计方案为例,说明公园在规划设计时,应把"防灾"理念加入到常规公园的设计中.其中重点研究防灾设施布置、道路规划、植物种类选择、边界处理等方面的内容,让公园在受灾时切实起到避难疏散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我国规划建设城市防灾型公园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程袁华  褚云朋  李振伟 《科技信息》2010,(23):25-26,391
公园在现代城市中已经成了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新型、综合性城市公园的改造和研究成为当代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重点课题。以绵阳市人民公园改造设计为例,总结公园设计需要满足的功能,指出存在不足,并针对研究动机与目的对城市综合性公园改造思路进行梳理,针对传统综合性公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与规划意见。  相似文献   

14.
傅家庄公园综合改造规划设计,充分体现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达到景观与空间的多样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突出生态与环保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章益民 《海峡科学》2006,(10):64-65,71
城市河滩公园建设中不可避免存在资金拼盘困难,同时园内景观布置和防洪、排涝等水务功能建筑也存在矛盾冲突问题.本文介绍了仙游县人民政府如何利用投资学、建筑美学、城市设计学、水工建筑学、给排水学等学科知识,从兰溪南岸公园的资金筹措、开发经营模式到景观设计、水务功能建设如何融入先进的水利理念,构筑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水利景观,使公园在运动、休闲的基础上,包涵着防洪、排涝、排污、亲水等各方面综合功能,表达了科学发展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  相似文献   

16.
城市景观生态环境需水规划作为城市生态规划的一部分,其目标是依据先进的环境规划、建设理念,同时结合城市的区域特征、生态结构、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的特点,对城市景观生态环境从需水需求和环境水体修复保持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努力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从而满足城市生态规划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王霞 《科技资讯》2011,(1):52-52
城市民众怎么参与性的引导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模式是否合理性,避免造成景观设计脱离实际需求,中看不中用等问题的出现。因此,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通过民众对城市湿地公园参与性景观设计而展开相关调查研究,从而推动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参与性设计更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厦门马銮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约在20世纪70年代初,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学术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生态规划变得愈来愈重要;论述了国际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背景、基础理论、科学内涵及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内容,并以厦门马銮湾地区城市生态规划为例,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城乡生态关系协调性及生态环境管理对策等方面,提出了城市生态规划和小尺度区域生态规划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同城化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机制。为了协调同城化中多目标冲突及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本文利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考虑同城化发展、同城化体制、同城化社会需求和同城化生态环境要求4大目标,构建了多目标约束的区域同城化土地利用结构灰色优化模型,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不同目标约束下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进行最优筛选,然后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偏重同城化经济效益或同城化生态效益情景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总体效益均不同达到最大值。同城化社会效益情景中,方案3能合理提高土地利用率,综合兼顾了同城化各方面发展的需要,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该多目标约束的区域同城化土地利用结构灰色优化模型可为同城化过程中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规划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从矿业废弃地到矿山公园的转变,是矿山提高综合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创新路径.本文选取福建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为案例地,以矿业废弃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福建紫金矿山的转型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结果显示:(1)从矿业废弃地转型为矿山公园,各评价指标等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