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试验以“津研 4号”、“津春三号”为试材 ,在白天 2 2℃ ,夜晚 6℃± 0 .5℃的低温持续锻炼 6天和致害低温 2℃处理 1 2 h后 ,对黄瓜叶片的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经低温锻炼后两种酶的活性均显著提高 .遇到致害低温时 ,未经锻炼的苗其叶片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下降了 35% ,而经锻炼的只下降了 3.48% .  相似文献   

2.
兰观水 《广东科技》2014,(14):164-165
油茶属于常绿小乔木,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木本油料资源。当前,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已经成为了林业生产中的一大重要课题。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当前我国的油茶现状为单产不高,经济效益较低。经过低改试验,对油茶低产林改造的生理效应对产量的影响做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3.
花粉直感效应对油茶种实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油茶花粉直感效应对油茶种实特征的影响,以油茶主栽品种‘长林3号'和‘长林4号'为母本,‘长林166号'、‘长林53号'和‘长林18号'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粉,对不同授粉处理的当代杂交种实特征以及油脂脂肪酸组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林3号'和‘长林4号'两个母本品种在果实果形指数、鲜出籽率、单籽粒质量、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特征方面差异显著; 花粉直感效应对座果率、果质量、鲜出籽率、单籽粒质量和含油率影响显著,而果形指数和种子油脂主要脂肪酸组分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花粉直感效应; 果实性状座果率、果质量和鲜出籽率的相对花粉直感效应值(RX值)分别在-10.00%~81.14%、-46.15%~38.60%和-8.31%~19.29%之间变化,种子性状单籽粒质量和含油率的RX值分别在-24.63%~22.69%和0.30%~11.17%间变化,说明通过杂交授粉能提高种子含油率。可见,花粉直感效应对油茶果质量、单籽粒质量、鲜出籽率的影响并不都是向着优于亲本的方向转化,其效果受亲本因素的影响较大; 杂交座果率是油茶品种配置栽培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该研究中‘长林3号'的适宜配置授粉品种为‘长林53号'和‘长林18号',‘长林4号'的适宜配置授粉品种为‘长林53号'和‘长林166号'。  相似文献   

4.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不同pH条件下的模拟酸雨对山茶花(Camellia japonica)叶片膜损伤、抗氧化物酶活性、叶绿素(Chl)含量以及气体交换参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pH的酸雨胁迫下,山茶叶片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均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pH为3.0的酸雨处理下山茶叶片SOD活性最大,pH为4.0处理下叶片的CAT和POD活性最大;Chl含量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气孔限制值则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综合实验结果表明,山茶花对酸雨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可以作为酸雨灾害严重地区园林绿化及植被构建的物种之一。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培土厚度与油茶叶片抗寒性的关系,以2013年造林的“大别山1号油茶”为试验材料,比较不同培土厚度下土壤物理性质、油茶叶片解剖结构、相对含水量等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均与培土厚度呈正相关;CK处理海绵组织厚度别是T1、T2、T3处理的1.25倍、1.20倍、1.16倍;T1、T2、T3处理油茶叶片相对含水量分别比CK低3.30%、9.74%和5.51%。因此,培土厚度为15~25 cm可显著提高油茶的抗寒性,可作为油茶抗寒性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低温胁迫对3种牧草幼苗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取3个温度和3个时间因素,研究低温胁迫对3种牧草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的降低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其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电解质透出率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增加;温度0℃时,在胁迫的第5天,垂穗披碱草叶绿素a的降幅为48.5%,叶绿素b降幅为55.1%,电解质透出率的升幅为157.4%。青海草地早熟禾电解质透出率的升幅为71.9%,可溶性糖积累最多。3种牧草中,青海草地早熟禾的抗寒性较强,梭罗草次之,垂穗披碱草对低温的适应性较差。  相似文献   

7.
不同配方施肥对油茶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施肥是促进植物生长的一种重要措施之一。该试验通过N、P、K三种不同肥料类型、不同配方对三年生油茶幼林进行正交施肥,共9个处理和一个对照,并采用多重比较法,分析了不同处理对油茶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配方施肥对油茶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9个处理中,分别以Ⅴ、Ⅸ、Ⅲ、Ⅱ4个处理对油茶的地径、树高、冠幅和新梢影响最大。在Ⅵ、Ⅷ处理时,油茶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存在最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外源多胺对香蕉叶片的低温效应模拟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工气候箱中模拟寒潮对香蕉幼苗造成的冷害 ,研究外源多胺 (精胺、亚精胺、腐胺 )对低温期间香蕉叶片过氧化物酶和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试验表明 ,叶面喷施 0 .6mmol·L-1精胺 ,0 .8mmol·L-1的亚精胺可明显提高过氧化物酶活性 ,而相对电导率则下降 ;但不同浓度的外源腐胺对两者影响不明显 .  相似文献   

9.
采用体外方法对从油茶饼粕中分离纯化后的油茶饼粕多糖的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油茶饼粕多糖由阿拉伯糖、半乳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甘露糖等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 000~12 000;油茶饼粕粗多糖及各分级多糖的浓度与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呈现正相关,其IC50为0.053mg/mL,油茶饼粕多糖具有抑制葡萄糖吸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低温胁迫对紫花苜蓿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苜蓿作为优良的牧草,研究其在低温胁迫下时的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对以后研究苜蓿转基因,提高其抗寒性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低温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片SOD、脯氨酸和电导率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确定其抗寒生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4℃冷处理12h内,叶片的SOD活性呈上升趋势,随后呈下降趋势,24h后保持稳定;脯氨酸含量随冷处理时间呈增加趋势;在高于-3℃低温胁迫时,叶片的电导率呈缓慢增加,而在低于-4℃时,由于质膜受到损伤电导率呈明显增加,表明该紫花苜蓿可以耐受-3℃的低温。  相似文献   

11.
陈代慧  刘宇新  王艳梅  刘震 《河南科学》2013,(12):2154-2159
为了探索不同品种山茶花茶梅(Camelliasasanqua)、金花茶(Camellianitidissima)、七星球(Camelliaiaponica‘Sevenstar’)的抗寒性,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的方法对3年生的3个山茶花品种进行低温处理,系统测定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以及叶绿素含量指标的变化,分析各指标与抗寒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SOD活性在其低温耐受范围内,SOD活性升高的越快,抗寒性越强;抗寒性强的茶梅、七星球的MDA含量变化幅度较小,抗性弱的金花茶MDA含量变化幅度大;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随低温胁迫程度的加深而升高,升高越剧烈抗寒性越弱;根据-5℃和-10oC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可判断抗寒性强弱,正值较强负值较弱;叶绿素含量在0cc低温胁迫下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上升,抗寒性强的在-5℃、-10℃低温胁迫下呈上升一下降趋势,而抗性弱的随低温胁迫程度的加深含量下降.各指标在低温逆境胁迫下相互协调,共同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油茶病原菌拮抗菌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拮抗实验,研究了59个野菊内生真菌菌株对油茶炭疽病及油茶稍枯病病原菌的拮抗性.结果表明:89.8%供试真菌菌株对油茶病原菌孢子萌发或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拮抗菌株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抑制病原菌生长发育的抑菌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菌丝内或分泌于菌丝外.筛选得到2个油茶病原菌强拮抗菌株,大茎点霉菌Y11和Y29.  相似文献   

13.
以油茶蒲为材料,采用响应面法结合Box-Behnken 实验设计,对热水法提取油茶蒲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考察提取时间、温度、液料比3个因素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初步探究油茶蒲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提取时间150 min,提取温度85 ℃,液料比32 mL g-1时,多糖提取率最佳,为10.49 ± 0.21 % (n=4).在浓度0.6 mL g-1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可达到90%,总还原能力在1.4 mL g-1时与同浓度Vc效果相近,表明油茶蒲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4.
油茶是我国特产的世界著名的食用与工业油料树种。油茶在我国18个省、市、自治区有栽培分布,栽培分布范围广,品种资源丰富,结实早,产量高。南方山区丘陵的农民都有油茶生产经营习惯,栽培技术规范齐全。将油茶作为生物质能源树种栽培利用,对于开发我国生物质能源,提高我国能源自给能力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构建农杆菌介导的油茶遗传转化受体系统,选择普通油茶‘长林'4号、53号和166号的幼胚为外植体材料,进行多因素多水平的组织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基的pH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影响不显著,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受油茶品种影响极显著; ‘长林'53号的幼胚极易实现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完整植株再生,MS培养基是最佳培养基,2,4-D和TDZ为幼胚较敏感的植物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影响最大; 当MS+2 mg/L 2,4-D+0.5 mg/L TDZ处理时,‘长林'53号体胚诱导率为98%; MS+1 mg/L 2,4-D+2 mg/L KT+500 mg/L CH处理时,‘长林'53号体胚诱导率为89.6%。在不同2,4-D、KT、TDZ和添加物水平的L9(34)正交试验中,除3个处理外,其他处理组合的‘长林'53号体胚诱导率都达到100%。已分化的胚性愈伤组织在不含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上,可以实现胚状体的萌发、生长及完整植株再生。  相似文献   

16.
《武夷科学》2019,(2):86-90
以油茶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分析不同浓度稀土微肥与N、P、K肥配合施用对油茶株高、冠幅、单株产量和单果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肥用量较低、P肥与稀土微肥施用量均较高时,不利于油茶生长和产量的提高;处理4(N肥120 g·株~(-1)、P肥45 g·株~(-1)、K肥85 g·株~(-1)、稀土微肥300 mg·L~(-1))和处理7(N肥170 g·株~(-1)、P肥45 g·株~(-1)、K肥120 g·株~(-1)、稀土微肥200 mg·L~(-1))的油茶长势及产量均较高,且优于对照处理,反映了稀土微肥与适量的N、P、K肥配合施用对油茶生长和产量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但单独施用稀土微肥不能达到良好肥效。以此确定,以处理4和处理7为较佳的稀土微肥与N、P、K肥配合使用量。  相似文献   

17.
为了获得农林废弃物油茶果壳制备活性炭的新方法,以磷酸为活化剂,微波内热方式进行炭化-活化一步法制备油茶果壳基活性炭的研究,考察了原料粒度、浸渍比、磷酸浓度、微波时间、微波功率和浸渍时间对活性炭碘吸附性能的影响,并以自制油茶果壳基活性炭为吸附剂进行了茶油毛油脱色。结果表明,油茶果壳基活性炭制备的适宜条件为:原料粒度0.25~0.38 mm,浸渍比1∶2,磷酸浓度60 wt%,微波时间18 min,微波功率700 W,浸渍时间20 h,在最适宜条件下所得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1 169.69 m2/g,脱色茶油的色泽为罗维朋色号黄(Y)11和红(R)1.0,符合国标油茶籽油GB/T 11765-2003对一级油品的色泽技术要求。研究结果可为油茶主副产业链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间种对油茶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幼林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测定的方法,研究了间种对油茶幼林土壤理化性质及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茶幼林地间种花生和红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的水分含量,但间种土壤养分含量均优于对照地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也显著高于对照地微生物数量。同时,间种还提高了油茶的新梢长和树高,增加了林地的经济收益。实施油茶幼林间种对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及提高油茶生长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曼地亚红豆杉的半致死温度与对低温的适应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豆杉树皮是一种最重要的提取紫衫醇的原料,但其生长缓慢,资源匮乏,而曼地亚红豆杉的自然杂交品种叶片中的紫衫醇的含量很高,生长迅速,可通过大力栽培解决原料不足的问题。在引种栽培蔓地亚红豆衫的试验过程中,抗寒性是决定其是否能够引种栽培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半致死温度能较直观,准确地反映植物的抗寒能力,半致死温度的测定常采用电导法。采用电导法对引种栽培的2个曼地亚红豆衫(T.media)品种Hicksii和Dark Green Spreader(DGS)进行低温半致死温度的测定,并与其生境中的自然温度变化相比较,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的过程中,两个曼地亚红豆衫杂交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随气温的下降而不断的降低,两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3.3℃和-12.6℃,均对引种栽培地低温有较强的适应性,又Hicksii品种比Dark Green Spreader品种的抗寒能力略强。因此从理论上讲,两种曼地亚红豆衫品种均可在栽培地及与栽培地相同的生境下栽培成功。  相似文献   

20.
选取20个有代表性的油茶林分,对其果实发育关键时期(果实膨大期和油脂转化期)的油茶叶片采用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进行矿质营养元素分析.研究表明:1)果实膨大期油茶叶片N、P、K、Fe、Zn、Cu、Mn的适宜含量分别为(14.013±2.612)g·kg、(0.782±0.131)g·kg、(5.511±1.086)g·kg、(195.350±90.536)mg·kg、(23.300±3.931)mg·kg、(10.000±3.496)mg·kg、(2 921.400±1 172.529)mg·kg,且该时期叶片中各矿质元素含量与处于油脂转化期的叶片中各对应矿质元素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2)相关分析发现果实膨大期、油脂转化期油茶叶片中各矿质元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其中Fe与K在2个时期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而Fe与Mn、Fe与Zn、K与Mn仅在果实膨大期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N与Fe、P与Mn仅在油脂转化期存在相关关系.3)在供试油茶林分中,丰产林植株对Mn、Fe等微量元素的需求最为强烈; 低产林植株对N、P、K等大量元素的需求较高.丰产林的养分不平衡指数(NII)均值均低于对应时期的低产林,表明低产林中油茶植株体内各矿质元素更为不平衡,是导致其低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