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浅谈秦岭细鳞鲑资源保护与繁育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野生频危物种资源生态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开展了人工繁育技术的提升,达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从长远角度解决林区和林业单位单一的经营模式,增加职工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增加社会就业率,为市场提供高价值的对路产品。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大体解剖学方法详细地观察了细鳞鲑颅后骨骼的形态,发现椎骨的髓弓与脉弓都不与椎体愈合,同时躯椎的髓棘也不愈合。这些明显的原始特征在不同大小的个体中均无变化。细鳞鲑没有特化的尾杆骨,只有在个别标本中,一些尾椎上具有双弓结构。另外,除前30枚躯椎的前侧具两行髓弓小骨外,无肌间骨存在。 相似文献
3.
千河流域秦岭细鳞鲑资源调查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属典型的陆封性冷水鱼类,国家Ⅱ级重点保 护水生野生动物,是细鳞鲑属(Brachymystax)所有物种中分布最南端的1个亚种,秦岭山脉北麓的 千河流域内目前数量较多.通过实地调查表明,千河流域内分布的秦岭细鳞鲑种群发生了3个明显 的变化:(1)分布最低高度由原来海拔1 000 m上移至1 200 m,分布范围缩小;(2)个体小型化; (3)种群数量减少.文中还就秦岭细鳞鲑的保护对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温度驯化对秦岭细鳞鲑(Brachym 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热适应性的影响以及升温胁迫下该物种的行为响应模式。【方法】将实验鱼于6,12,18℃下驯化28d;随后,以0.3℃·min-1的速率升温检测升温胁迫过程中实验鱼出现水面呼吸、跳跃逃逸、频繁逃逸、失去平衡等行为响应特征的温度值。【结果】出现水面呼吸、首次逃逸、频繁逃逸、末次逃逸、失去平衡等行为的温度值均随驯化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行为逃逸区与胁迫忍耐区负相关。【结论】秦岭细鳞鲑幼鱼对水温变化反应灵敏,并在升温胁迫下表现出3级行为响应模式;温度驯化显著影响升温胁迫下实验鱼的逃逸反应特征及其响应对策。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5.
池塘驯养大鳞鲃某些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记述了大鳞鲃野生种和人工驯养种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的某些生物学特性,如该鱼的栖息习性、生长、食性及繁殖特性等,研究了人工繁殖仔鱼和幼鱼的生长状况以及对盐碱的耐受性,结果表明:鱼苗对NaCl耐盐量为10 g/L,对NaHCO3碱度的耐受性为1 g/L(11.60 mmol/L),鱼苗适宜在淡水和半咸水中生长. 相似文献
6.
黑河中游湿地资源保护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黑河中游湿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湿地可持续性保护建议:建立法制,制定政策;在实施湿地保护、恢复工程时应坚持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积极开展湿地资源普查,研究监测湿地动态变化,为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强化组织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湿地管理部门的管护和协调能力;通过采取人工促进措施,有效促进湿地植被恢复;广泛地深入地宣传保护湿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宽带细腹食蚜蝇Sphaerophoria macrogaster(Thompson)的生物学特性,发现该食蚜蝇在福州一年发生7代,各代的历期分别为46.3天、30.9天、66.7天、23.1天、26.1天、37.1天与131.2天。主要以蛹在土壤中越冬和越夏,所以第7代与第3代的历期都很长,蛹期也比其他各代长,分别为100天与45天。每雌的平均产卵量为20.8粒。幼虫期的总捕蚜量为286.7头,其中2、3龄幼虫的捕蚜量占幼虫期总捕蚜量的98.2%。 相似文献
8.
9.
万英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3(2):238-240
大银鱼繁殖期间食性生物学研究万英杰(枣庄师范专科学校生物学系,277160,山东枣庄;57岁,女,副教授)大银鱼(PrtosalanxhyaloeraniusAbbot)是鲑形目银鱼科中一种个体较大的鱼类,也是一种小型凶猛性的名贵经济品种.由于其鱼体... 相似文献
10.
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资源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作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中具有重大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类型多样,分布广,面积较大,但由于湿地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造成了湿地资源的破坏、锐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湿地资源的保护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今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保护求持续发展,以发展促湿地生态保护的战略,加强对黑河流域湿地资源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黑河流域1988—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88年和2000年Landsat 5的4、3、2(RGB)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全国1∶10万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基于GIS(ArcView 3.2a)对黑河流域近12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耕地、林地和城镇用地明显增加,草地和水域减少的趋势,反映出区域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2) LUCC的区域差异显著:上游地区水域在减少,草地和未利用地大量增加,林地和城镇用地变化不大;中游地区耕地、城镇用地大量增加,草地急剧减少;下游地区水域面积大量减少,草场严重退化,未利用地大量增加,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最后,对研究区LUCC的原因和土地持续利用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黑河流域景观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结合GIS软件中的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3.2,分析1985年以来黑河流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和景观占补平衡,同时采用景观重心模型计算黑河流域景观类型的重心偏移,分析景观动态变化及其特征.结果表明:景观重心分布,从流域上游到流域下游,依次为林地、水域、耕地、居工地、草地、未利用土地;生命支持能力较强景观和生命支持能力脆弱景观集中分布于黑河流域的上游和下游地区;流域景观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带性规律;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1985~2000年间,黑河流域生态状况呈现出“局部有所改善,整体仍在恶化”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3.
在干旱半干旱区,水量是植被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黑河上中游流域2000—2010年MODIS遥感叶面积指数(LAI)产品、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等多源数据,计算研究区域各栅格逐月的累积相对湿润指数,通过皮尔逊回归分析,建立LAI与累积相对湿润度指数的相关关系,以此定量评价黑河上中游流域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农田、森林、草地、聚落、湿地)LAI对气象干旱的响应.结果表明:1)植被对干旱的敏感性随植被生长的不同阶段而变化,多数类型的植被在每年的8月份对干旱最为敏感;2)不同类型的植被受干旱影响的程度不同,干旱对农田和草地的影响较大;3)含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能够合理地描述干旱对植被的影响,模型具有一定的精度. 相似文献
14.
水资源对干旱区土地的开发利用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GIS的空间数据处理功能及数学统计分析功能,分析生态调水前后1986—2000年和2000—2005年2个时期黑河中游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调水前,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处于增加状态,调水后增速加快;调水前,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均处于减少状态,调水后,林地和草地减速有所缓解,未利用土地的减速增加;调水政策的实施使水域面积从减小趋势转变为增加趋势.实施黑河生态调水后,中游土地利用整体变化速度加快.调水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类型是耕地、草地和水域;调水后,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类型为耕地、未利用土地和草地.黑河中游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呈增加趋势,调水后比调水前发展速度快. 相似文献
15.
黑河中上游流域水文区划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黑河中上游流域11个水文站点反映流域降水径流特性的7个区划指标,分别应用模糊聚类法和集对分析进行水文区划研究.2种方法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模糊聚类法将该流域划分为5个子区更为合理.所得分区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该流域水文现象的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也为黑河流域水文站网合理规划、布设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解决水文资料移用和水资源合理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刘凤仪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1,4(2):35-36
在彬县和永寿县交界的泾河大峡谷海拔805-870m处,发现一种小型罕见的蝴蝶-蟾眼蝶(Triphysa Phyrne Pallas),为陕西省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黑河中游的张掖地区为对象,基于1986、2000、2005、2007、2011年5期张掖地区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景观格局分析.采用莺落峡、正义峡水文站1957—2011年径流量数据以及张掖气象站1986—2011年降水数据对水文过程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水文过程与景观格局相关性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张掖地区景观格局对水文过程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张掖地区人工景观的破碎度减小,聚合度提高,林地占地面积大幅度下降;上游莺落峡来水量呈增大趋势,下游正义峡出水量呈减小趋势,表明张掖地区用水量呈增大趋势;通过对水文要素与景观格局指数的相关分析,发现降水量对自然景观影响较大,而研究区取用水量对自然景观格局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黑河流域NPP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改进的CASA光能利用率模型,利用Spot 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对黑河流域1998—2007年植被NPP进行了估算,在掌握10年黑河流域植被NPP变化趋势基础上,探讨不同类型植被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定量评估2000年后黑河调水与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从1998—2001年间植被覆盖区域年NPP处于显著下降趋势;而2001—2007年间植被类型NPP处于显著上升趋势,2001年成为这10年间NPP趋势变化的转折点.在大规模黑河调水与生态保护建设之后(2002—2007年)的5年期间,黑河上、中、下游所有土地覆盖类型的NPP残差均大于0,表明调水与生态建设工程已经取得成效.人类活动对中游NPP平均贡献率11.5%,对上游NPP平均贡献率5.29%,对下游NPP平均贡献率3.23%. 相似文献
19.
WRF和GLDAS降水数据在黑河上游山区流域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黑河上游4站点的观测数据,用包含多统计指标的全面评价方法评价了20042009年WRF制备的5 km,1 h降水数据和空间插值后的5 km,3 hGLDAS降水数据.结果表明两者对降雨的时空分布表现均优.WRF产生的<1 mm和>8 mm降水的总日数、总量更符合实际降水情况,但缺少1~8 mm的降水,春季降水峰值偏大,总降水日数偏少.GLDAS降水和观测的相关系数更高,但年降水量偏少;<1 mm降水日数、总量过多,>2 mm降水日数偏少,春季降水峰值过大.由此两组数据驱动模型模拟时,需考虑数据本身的特点,同时黑河流域仍迫切需要更精确的降水数据. 相似文献
20.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的第二大内陆河流域,地下水电导率γ的研究对保护流域地下水资源,减少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黑河流域地下水γ的空间变化及其与主要离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整体上,上游浅层及深层地下水γ均较低,明显低于中下游地区,中游浅层地下水γ明显高于深层地下水,下游浅层与深层地下水γ差异不大;2)从区域上来看,中游干流地区浅层地下水γ沿流程呈增加趋势,中、下游沿河道附近浅层地下水γ高于距河道较远地区,上游及中游山前平原地区深层地下水γ较低,明显低于中游细土平原地区,下游居延海—中蒙边界地区与狼心山—额济纳旗城河道附近地区的深层地下水γ存在明显差异;3)地下水γ与各主要离子的关系表明,上游山区地下水γ主要受到Na~+、Cl~-浓度的影响,中、下游地区地下水γ主要受到Na~+、Cl~-和SO_4~(2-)浓度的影响.此外,中游距河道较远地区的深层地下水γ以及下游沿河道附近的浅层及深层地下水γ均受到了农业灌溉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