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讨论:第一黄宗羲有没有民族气节?他的《明夷待访录》究竟为谁而作?第二,黄宗羲是否朱明孤臣?他的思想是否地主阶级在野派的回光返照?第三,黄宗羲的主张是否曾产生启蒙作用?能否把他的政治思想看作民主思想的萌芽、新时代的曙光?作者通过对黄宗羲写作的两篇著作《留书》和《明夷待访录》的比较分析,对谢刚先生在《<明夷待访录>与清初文字狱》一文中提出的全盘否定黄宗羲的观点进行了全面反驳,并从正面论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唐甄(1630—1704),原名大陶,字铸万,别号圃亭,四川达州(今达县市)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启蒙思想家。唐甄一生磋砣,在积30年时间写成的《潜书》中,论及教育的有《尚治》、《得师》、《讲学》、《劝学》、《太子》、《诲子》诸篇。他从反封建专制和宣传民主思想出发,以重教育人作为他实现自己的理想——治国富民的一项重要举措.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弘扬祖国教育文化,光大传统美德,无疑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借鉴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集中表达了他反君主专制的思想。首先,他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其次,对君主专制制度之下的君、臣、帝王之法及相关政策的批判;最后,黄宗羲围绕君权的监督与制衡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很有力度的反思,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以宰相而摄天子”、“公其是非于学校”等主张。黄宗羲的政治思想既不可与西方近代的民主启蒙思想相提并论,也不能简单的归为儒家民本论,而有着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黄宗羲与黑格尔学术史观之比较陈锐在中国思想史上,黄宗羲的历史方法一直受到很高的评价。梁启超说,"中国有完善的学术史,自梨洲之著《学案》始,......将来作哲学史、科学史、文学史的人,对于他的组织虽有许多应改良之处,对于他的方法和精神是永远应采用的。...  相似文献   

5.
·哲学·论黄宗羲对于孟子的理解刘述先(1)论黄宗羲思想的民主内涵及其历史地位吴光(1)“工商皆本”与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黄宗羲经济思想现代意义的再诠释吴根友(1)政治世界中的交流工具———罗尔斯的公共理性思想,及其对桑德尔反驳的回应曹瑞涛(1)评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杨际开(1)黄宗羲与浙东经史学术传统的确立蒋国保(2)黄宗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兼论黄宗羲的学术民主思想朱义禄(2)《论语》《孟子》等所见早期儒家的“和谐”观程兆奇(2)道家思想通过向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两个基本观念朱…  相似文献   

6.
黄宗羲的学术风格表现为:提倡实学实用,反对空谈性命;重视经史子集之学,倡导西方科学技术;消除门户之见,主张相互沟通;宣传政治启蒙思想,抨击君主专制制度.黄宗羲的学术风格,引导了有清一代传统学术的转型,对乾嘉学者以至清中后期的浙东学派产生很大影响.因而,黄宗羲是中国学术史上里程碑式的著名学者和卓有建树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7.
唐甄是清初有一定影响的进步思想家,学界对其为学观的研究是不够的.唐甄言学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性特征,既对世风之学弊提出了批评,也积极提倡新学风.唐甄在学术上走着一条独特的道路.他谈学术,表达的却是对现实政治的体悟与观察,不是单纯就学术而谈学术.唐甄在批判宋明以来虚浮无实的学风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学惟实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8.
贺敏 《科技信息》2009,(17):172-172
明清之际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尖锐复杂的条件下,出现了黄宗羲启蒙思想的萌芽。黄宗羲揭露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对君主制的批判及对民权的倡导对当时社会和后都有着重要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誉为明末清初的“人权宣言”,比卢梭的《契约论》早100年的光景。书中记载了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范式,对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诸多弊端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大胆地提出了诸多改革设想,为当时浑噩的思想界吹来了一丝凉爽的清风,对后世影响广泛。即使是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明夷待访录》仍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黄宗羲思想的民主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一个系统批判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实行社会改革的具有民主启蒙性质的政治思想纲领,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中国17世纪最伟大的民主启蒙思想家的历史地位。他的“君为民害”论和“民主君客”论,批判了君主专制,伸张的是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的思想;他提出“藏天下于天下”“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之说,具有民治、民享、人权平等的思想倾向;“公其非是于学校”的主张,则是对人民议政权和监督权的肯定。  相似文献   

11.
唐甄(1630—1704年),原名大陶,字铸万,后更名甄,别号圃亭,四川达州(今达县市)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卓有成就的进步思想家。唐甄所著《潜书》内容极其丰富,其中有不少真知灼见,它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思想及其价值,学术界正有不少评述。本文拟就唐甄的“知人善任”说作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2.
《潜书注》前言认为唐甄的哲学思想是唯物主义,这是把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搞错了,其论据都是不能成立的。唐甄“宗孟”、“法王”,主张以心为事之本、心为形之本,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唐甄的哲学思想有很多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学以致用,但不是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唐甄和法国伏尔泰的启蒙思想都有重要的影响。其表现于伏尔泰是一种“加法式”的借鉴,于唐甄则是一种“减法式”的承传。这种借鉴与承传形成一种反向流变效应,使两种体系不同的启蒙思想达到一定程度的接近。这种接近具体地表现在他们的宇宙观和政体观上。  相似文献   

14.
《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它集中地反映了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强烈的政治关怀与积极入仕的向往,对君主专制的激烈批判与对政治改良的构想,等等.尤其是在构建理想社会体制模式中,他从革除明代弊政角度出发所提出的诸多观点,都具有某种近代启蒙思想萌芽的倾向.但这种思想显然不能与近代民主思想相提并论.正确估价其思想意识发展程度,仅从其作品本身进行文本的解读是很不够的,而应当多方面地联系其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及其思想认识的基本倾向.这种整体性、联系性的认识方法在思想史研究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面对明王朝覆灭的流血政治斗争,黄宗羲把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写出《明夷待访录》.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原君》、《原臣》、《原法》三篇出发,分析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并结合韦伯的《儒教与道教》,深入挖掘中国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将黄宗羲和韦伯对于君主专制的认识进行简单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天崩地解”的时代。在茫茫学海中,涌现出反对理学和修正理学的万顷波涛。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孙奇逢、李颙、唐甄、潘用微等一批杰出的学者,以其大无畏的精神、特行卓识,谱写下我国思想史上光辉的一页。这种情况,是春秋战国以来未曾有过的。  相似文献   

17.
纵观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唐甄集三十年的心血写成《潜书》中的本体论哲学思想,他虽然继承和发展了从王充到张载的气本体论的思想,并对老子的“道生万物”的思想进行了继承和改造。但可惜的是,他在改造老子的道本体论思想的时候所应用的思想武器,却是王阳明的“心学”,因此,这就不得不最后走向主观唯心主义。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哲学界的同行和对唐甄思想有专门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唐甄的本体论宇宙观,主要是通过王个基本的哲学命题表现出来的。第一个命题是:“百物皆有精,无精不生”。在《潜书·博现》…  相似文献   

18.
明中后叶以来,受前后七子复古派诗学的影响,诗坛普遍充斥着一股模拟剽窃的诗风,成为清初诗论家批评的重点.作为学者的黄宗羲认为问题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有宋以来折衷之学大行其道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导致学诗者被"入主出奴"的门户家数所束缚,模唐拟宋.另一方面,部分学诗者认识到"随事摹拟"(明高启《独庵集序》)所带来的诸多弊端,提出以不学为学,以致又产生准的无依的困惑.归根结底,这二者都是因为没有正确处理好诗与学的关系所致.由此,黄宗羲正面提出了学通过治理诗之性情而介入诗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黄宗羲和唐甄是我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他们在学术上造诣不同,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方面却有很多接近之处。他们都冒着砍头的风险,以鲜明的立扬,激烈的言词,抨击了封建专制的危害,描绘了自由、平等的社会兰图。他们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先导。(一)我国封建社会的时间长,人民遭受封建专制的迫害也特别惨酷。自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后,百代都行秦政法,虽屡次改朝换代,这种国家机器的形式,非但始终没有改换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明代达到了顶点。明太祖废宰相,不设中书省,令六部直接听命于他自己,又创“廷杖”制度,对大臣稍不如意,便当廷杖责,轻则皮开肉绽,重则毙命杖下。明成祖及其子孙们竞相效尤,设置了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  相似文献   

20.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抨击了维护君主专制的人(小儒),认为他们所谓的“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为君权辩护的无耻说辞。“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本出自《庄子·人间世》,《庄子·让王》对此问题进行了呼应,通过文本可以发现《原君》中的小儒对其内涵进行了曲解:其一是对君主本位的曲解,其二是对君臣关系的曲解,其三是对反抗暴政的曲解。“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与《原君》篇抨击君主专制的思想并不矛盾,黄宗羲并没有否认君臣存在于历史中的事实,其辨明君主职位的指向也正是处于“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前提之下的社会职能问题。同时,黄宗羲也道破了“君臣之义”的历史性,破解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易被曲解的逻辑难题,是对原句思想的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