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传播学的视域下,从兴办私学、传注经文、周游列国、依托传媒四个维度,对《论语》的文学思想传播渠道的建构进行解读,希望从中探求出孔子文学思想传播绵延数千年而长盛不衰的理论依据,归纳出其传播脉络,深入挖掘《论语》文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焦裕禄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他去世后的50年间,一次又一次地被树立为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焦裕禄的真实经历与媒体树立起来的焦裕禄形象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从焦裕禄的个人经历出发,结合其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可以探究焦裕禄相关史实与历史的真相;从传播学的角度审视焦裕禄形象的树立过程,可以探究焦裕禄被大众广泛接受的原因。不同时期的人们之所以都需要焦裕禄,与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主流媒体的倡导、以及社会现实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焦裕禄形象之所以能够跨越时代而不过时,又与焦裕禄能够超越时代的个人品质有着密切关系。考察焦裕禄形象超越时代的品质,可以为今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焦裕禄精神服务。  相似文献   

3.
党东耀 《科技信息》2010,(23):I0188-I0188,I0156
新闻传播学专业是培养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在新的形势下,新闻传播学的教育需要大量的实验环节,构造完整和科学的实验室体系是基础的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传播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揭示了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育传播学的视角透析其原因,依据传播学的系统观从整体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博客作为网络条件下一种新的政治传播的媒介,是零壁垒性、个人性和公共性、虚拟性和真实性的统一。博客使政治行动者获得了更多的政治传播的话语权,开创了受众寻找客观、公正、真实政治信息的新途径和促使了在政治传播中真正的双向交互传播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博客在政治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网络电影流行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客容 《科技信息》2008,(31):190-190
该文从传播学的角度阐释了网络电影的流行的四个特点:参与性、自主性、个体性和匿名性,及其所带来的个性的伸张与自我的释放,由此刺激作品的丰富,引发观赏的热潮等效应。  相似文献   

7.
陈石珍 《科技信息》2011,(18):168-169
微博,作为互联网web2.0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受到网民的追捧,并且以惊人的速度形成"盛行"态势,本文将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从微博的特点、受众、传播优势等方面分析微博盛行的原因并客观地指出微博盛行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艳萍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9):47-49,54
晚唐诗人杜牧曾在文中对元稹和白居易的艳诗大加指责。但杜牧本人也和元、白一样创作了大量的艳诗作品。对于此种现象,前人评价不一。实际上,元、白这些艳诗有将诗歌这种"雅"的文学样式俗化的倾向,而出身于官宦家庭的杜牧身上却具有贵公子的豪逸俊爽气质,其诗歌主张亦具有趋"雅"的特质。同时其艳诗在情感基调及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具有"雅"的色彩,与元白的艳诗有许多不同。  相似文献   

9.
传播划分存在着外延与内涵不一致、划分标准不明确两个基本问题,科学的传播分类应将“自我传播”排除在外,并需要从信息、符号、传播媒介、传播主体四个向度进行.依据这种新的分类体系,传播学的分支学科构成及其建设问题应纳入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刘师培是晚清民初重要的经史学家、文学家。刘师培著述颇富,包含了系统的文章学理论。刘师培的文章学理论具有一定的传播学意义,表现出对文章传播功能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提出文章源起于记诵之学;其二,认为文章之美在于音节;其三,肯定文章传播形式因时适变。  相似文献   

11.
唐代中期,元白的判文盛行一时,他们的判文在内容和风格上极为相似。并被广大学子引为判文之圭臬,竞相仿作。究其原因,无非是时代的因素和元白判文的精妙所造就。文章从元白判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而揭示了元白判文盛行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吏隐”是中唐士人重要的生存方式,包括“兼吏隐”和“隐于吏中”两种具体的心态。白居易出刺杭州、苏州时持“吏隐”心态,他的思想随着环境变化不断由“兼吏隐”向“隐于吏中”倾斜。白居易“吏隐”思想受到魏晋以来的“大隐”观的影响,也是中唐现实环境的产物。禅宗的世俗化,庶族地主的人生趣味,儒家济世情怀,中唐后期复杂的政治环境等均是白居易“吏隐”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元稹和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由于二人在诗歌主张上共同提倡“新乐府”,在创作题材及内容方面类似,在诗歌形式和创作手法上一致,所以世人往往将二人并称为“元白”。但在思想特征、艺术特色等方面,二人又各有高下。  相似文献   

14.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兼容并包文化氛围下孕育出的两朵奇葩,他们的山东之作无论题材内容,还是风格意象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李白取材广泛,随处着笔,主要描写求仙、任侠及帝师形象,诗风豪放飘逸,意象丰富,深深地烙上了齐文化的烙印.杜甫积极乐观,对仕途充满信心,作品包括狂放漫游的写景诗,更多的是蓬勃昂扬的言志之作以及稍流露出的仁者情怀,多为温雅雄浑之作,呈现出沉郁的端倪.意象活泼灵动,体现出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印迹.  相似文献   

15.
重读李、杜     
由于长期受大一统的儒家文化以及伴随封建制度发展而派生出来的封建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特殊的“从仕”观念。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文化品格上形成严重的单一性倾向,在社会角色上,由于作为一种权力的话语的拥有者”,具有较严重的“救世主”及“代言人”观念,杜甫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近体诗”,又称“律诗”的集大成者及最高成就者,也是唐以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仕文化”的典型代表,又由于其伟大的诗歌创作成就,其思想影响了以的的历代诗人和作家。李白则是一个例外.他亦以其创作和生活经历,使我们认识到一种另类的文化品格,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游离的分子,从严格意义上讲,李白从来没有进入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他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而言只是一个过客。本文试以李白和杜甫的部分作品及其生活经历,对两位诗人不同的文化品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是唐朝文人中最重友情的人,他一生交友无数,待友真诚.朋友是他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他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他的诗作中常流露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同时也表现了他在与朋友交往中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处理友情的方式.这种态度和方式对生活在紧张、忙碌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赠内诗是兴盛于李唐时期的一种新型爱情诗。李白的赠内诗,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极具艺术价值与审美特质,是唐代赠内诗中的一座艺术高标。其中,又以写给夫人许氏、宗氏之赠内诗最为著名。李白在其赠内诗中,将他与’午氏、宗氏夫妻间的殷深情谊,以及生死与共的患难经历等,均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后人如元稹、白居易、李商隐、韦庄等人,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李白赠内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一录李白“古赋”八篇。就“古赋”原义而论,似应排除骈赋、诗体赋那种讲究语言骈俪整齐及用韵规饬的赋作。就所录李白八篇赋作句式来看,是否全为古赋之体尚待商榷。此外,李白赋今虽仅存八篇,然就其《大鹏赋序》等所示信息,其所作赋体当远非此数。兹略就李白赋篇之分体归类及篇目等略加辨析,以期雅正。  相似文献   

19.
白园的园林艺术体现了立体化结构.具体表现在:乐章化的园林空间序列;白氏文化景观充溢;建筑文化切题,艺术形态得体.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后,与庐山交往甚密,过着一种类似隐居的生活。他在三年多的谪居生涯中,庐山自然生态的恬静秀美,使他的精神获得了安慰,因而写下了近六十首颂扬庐山的诗歌。其中,那些咏竹木花卉之类的诗,可谓独具地域和自然生态特色,其生动、形象的艺术构思,不仅提升了自然生态的文化品格,而且还增加了自然生态审美的人文意蕴,深深地寄寓着他的种种复杂情结。本文拟选取其部分诗歌进行分析,探究其与庐山自然生态产生情结的个中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