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音词研究是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专书复音词研究,对于展示一个时期复音词的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单纯词、联合、偏正、支配、表述、附加、综合等七大类分析《吴越春秋》中的复音名词,并分别从语义、词性、语序等方面分析其构成特点,可以总结出《吴越春秋》复音词在构词上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复音词研究是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专书复音词研究,对于展示一个时期复音词的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单纯词、联合、偏正、支配、表述、附加、综合等七大类分析《吴越春秋》中的复音名词,并分别从语义、词性、语序等方面分析其构成特点,可以总结出《吴越春秋》复音词在构词上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吴越春秋》徐天祜注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一书,主要叙述了春秋末期吴越两国兴亡、盛衰、嬗递的历史,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及至今日,也是吴越文化研究者屡屡援引的载籍之一。《吴越春秋》在流传过程中,拥有不少研究者,晋代杨方的《吴越春秋削繁》,将十二卷笔削成五卷,一番斟酌损益的功夫,可以算是对该书最早的研究。尔后,皇甫遵(生平年代不可考,一般认为活动于隋以前)的《吴越春秋传》,便是地道的传注,如余嘉锡先生所言,名  相似文献   

4.
根据词的意义聚合关系的不同,词有同义与反义之别.由于语言在不断发展演变,因此,这种反义词的聚合和同义词的聚合一样,是在共时的平面上而言.以《吴越春秋》中的同义词与反义词为研究对象,运用共时描写与历时比较、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揭示了《吴越春秋》的语言特色,肯定了其重要的语料价值和在汉语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吴越春秋》复音动词结构特点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越春秋》复音动词十分丰富,其词性构成特点是:绝大多数复合动词都有动词性语素,例外者极少。复音动词语义构成特点是:支配式复音动词的语素关系最复杂,其次是联合式和偏正式复音动词,再次是补充式和表述式复音动词。部分复音动词的结构仍不很紧密,有的还可颠倒语序,同时并存于文中,这正反映了汉语由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动词和动词性结构是目前语法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吴越春秋》一书,动词十分丰富,从比堪角度对其进行的深入研究,可以反映该时期动词的特点,并从中探求汉语动词发展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7.
占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吴越春秋》这部汉代著作在抄录前人史书的同时,加入了很多占卜方面的描写,使原本就不乏此内容的史书进一步增加了神秘的色彩,由此也奠定。了其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些占卜的方式受到汉代阴阳五行的影响,以及从春秋到汉代这段时间内南北文化的交互影响,但带有明显的吴越地区民风和民俗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东汉学者赵晔留下了《吴越春秋》这样优秀的史学著作,但其生平一直不为人所了解,于是根据其有关生平的准确的传世文献内容以及与其他人物交往活动的记载,对赵晔的生平经历进行考证和解说,认为赵晔七十多岁才去世。  相似文献   

9.
从《吴越春秋》中两段文字记载出发 ,认为春秋晚期吴越一带冶炼生产中存在着“人殉”和“衅”这样两种民俗事象。进而探讨这两种民俗产生的渊源和后世流变 ,并指出造成这两种民俗的地域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在对“神话”与“历史”的双重反思与参照下,华夏文明的历史叙事有其独特的发生形式,它们不仅受神话思维的支配,而且呈现出与所谓神话“历史化”不同的“神话历史”特征。文章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理解《春秋》的性质与特征,论证有关神话与历史对立与分道扬镳的观点,不但有助于解释中国文化基因,而且会造成新的遮蔽;重新理解神话概念的穿透性和生成性,是重新进入中国式神话历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胡安国是两宋理学发展中承上启下的学者,以《春秋》学名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胡安国“灾异”说的立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两个方面进行剖析,以便从中管窥其为学特点及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2.
迁父司马谈临死前感到自己终身遗憾的是:没有尽到太史职责,写出一部史书。他把未竟事业托咐给司马迁,要他“无忘吾所欲论著”,并以周公、孔子著书立说的精神勉励儿子。特别是孔子,司马谈说他“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谈死后,司马迁“紬史记金匮石宝之书”,着手准备,并表示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司马迁的话虽委婉,意思却很明确。他认为孔子卒后五百年尚后继无人。自己恪守遗训,以孔子论著精神为准则,继《春秋》写出一部史书,正是先人的意愿,符合时代要求,也是他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13.
14.
《史记》是我国先秦以及汉初历史文化的总结,班固曾概括指出它们的联系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此后有些历史家也表示过类似的看法。在班固提到的这些历史著作中,《楚汉春秋》很值得注意,这不仅因为此书出自汉人之手,重要的还在于它记载了楚汉时期许多重要的史实。因此,在研究《史记》与先秦以及汉初文化的联系时,它与《楚汉春秋》的关系不可忽略。本文试就这个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左传》与《春秋》的关系 ,历来多有争辩 ,今人多以为《左传》为《春秋》之传 ,本文认为 ,《左传》与《春秋》各为自成体系的史书 ,并对各派观点进行了辨证  相似文献   

16.
《左传》与《春秋》的关系,历来多有争辨,今人多以为《左传》为《春秋》之传。本文认为,《左传》与《春秋》各为自成体系的史书,并对各派观点进行了辨正。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孔子作《春秋》”(“一人说”)的“史学假说”,按“世号分期法”和“等距分期法”调查了各个“时代”的“正品率”“次品率”,经“齐一性检验”,发现诸“时代”具有同样的文献特征,由此得出了《春秋》系出白一人之手的结论,维护了孔子对《春秋》的署名权。  相似文献   

18.
春秋概念内涵的演变是一个逐渐缩小的过程。孔子既没有创作也没有修订《春秋》,只是将其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春秋》作为一部史书,创立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春秋》又是一部政治化的著作,叙事讲究笔法、书法、义例,对中国传统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梅尧臣作《寄滁州欧阳永叔》诗,古代文学批评界通常认为诗中称赞欧阳修诗歌能继承《春秋》褒贬精神,表达了梅尧臣的诗歌创作思想。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梅尧臣是在诗中称赞欧阳修能以“《春秋》笔法”撰写《新五代史》。误解的原因应是未考虑此诗的写作背景。  相似文献   

20.
虽然《春秋》全文并无“羲”字,但“三传”通过阐释《春秋》之“羲”,正好衔接了“羲”在此前后的文化内涵,将本来仅是针对“天-王”关系的“羲”扩展到“天-王-诸侯-大臣”、“中国-蛮夷”的维度。孟子和其他战国思想家又进一步将其扩展到君子修养和普通个体的心性使用层面,“羲”成为一个重要的伦理道德性范畴。这种衔接并非巧合,“羲”之所以成为阐释《春秋》的核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春秋》的文本性质与功能具有“羲”的原始发生内涵与指代功能:“羲”将“羊”置于“我”之上,它表征出王权的神圣性、仲裁性,以及神灵监督王权的合法性。《春秋》包含了天与时政纲领的依赖关系,以及天与君王及大臣的责任关系。它既能表征出王权的神圣性,又能监督王权的合法性。“神”与“王”的神圣关系、史官记事对“王”的监督功能是“羲”和《春秋》内在相通的契舍点。历来阐释《春秋》者无不从“螽.”牢着眼,这不是偶然,而是间接地.旁证了《畚教》的巫虫性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