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双金属复合材料加工工艺制备铜铅/钢双金属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金相组织、合金成分和界面处相组成进行分析,测定铜铅型轴瓦双金属复合材料的粘结强度.结果表明,专用钢背材料和铜铅合金复合,复合材料粘结强度σ为150 MPa;用08Al钢作钢背,复合材料粘结强度为85 MPa.不同钢背材料对双金属粘结强度产生不同影响,双金属界面金相组织观察和二次电子像结合能谱分析表明,铅均匀分布,未产生偏析现象,Fe原子和Cu原子互扩散而提高了双金属粘结强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离心铸造方法制备了外加铬铁颗粒增强双金属复合材料环形铸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双金属复合材料铸件在不同热处理工艺条件下的组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双金属复合材料环形铸件外部高铬铸铁层的铸态组织为:Cr7C3、少量Cr23C6型碳化物、少量Cr3C型碳化物、珠光体基体、残余奥氏体;经热处理后其组织为:Cr7C3、少量Cr23C6型碳化物、少量Cr3C型碳化物、回火马氏体、二次碳化物、残余奥氏体,并且碳化物形态及分布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3.
金属有机框架(MOFs)是一类很有前景的多孔材料,其水稳定性和绿色环保的合成是当今工业界及学术界研究的两个重要课题。大部分MOFs材料通过溶剂热法制备,制备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如DMF)会限制其商业生产规模。因此,如果能够使用水作为溶剂宏量制备MOFs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旨在开发具有结构优势和高存储容量的双金属硒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利用KOH辅助的水性策略宏量合成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并衍生制备多种双金属硒化物氮/碳(NC)复合材料,采用扫描、透射电镜观察、电化学测试等研究。其中,以Fe–Co–Se/NC为例,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Fe–Co–Se/NC在1.0 A·g?1时实现了1165.9 mAh·g?1的优异初始比容量,经过550次循环后Fe–Co–Se/NC负极的可逆容量为1247.4 mAh·g?1。这些优异的性能与其介孔三维(3D)多面体结构有关,其稳定的三维结构保证了结构稳定性和电解质的润湿性,均匀分布的Fe–Co–Se纳米颗粒尺寸加速了电化学反应动力学并极大地抑制了体积膨胀。由此总结并提出,KOH辅助水相合成双金属MOFs的策略具有普适性,并且衍生制得的双金属硒化物氮/碳复合材料保留了双金属MOFs的三维多孔多面体结构,可将该技术扩展到其他MOFs的合成及储能与转换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氧化石墨经过微波辐射和高温热裂解处理得到深度还原的石墨烯。超声分散石墨烯于去离子水形成稳定的石墨烯分散液,加入硝酸镍、硝酸铝、尿素和表面活性剂软模板剂Pluronic123;采用水热法制备石墨烯/镍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对此复合材料进行结构和形貌表征。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空间限制及调节作用,使之形成超薄的镍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纳米片,且均匀分散在褶皱的石墨烯纳米片上。研究了复合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电极的表观多相电子转移常数(k。)为0.727s~,明显高于单独的镍铝双金属氢氧化物,因此石墨烯的引入大大改善了材料的电子传导性。在1A/g的电流密度下,复合材料电极的比电容为1354.8F/g。当电流密度增加到10A/g时,循环充-放电1000次后,比电容仍保持在98.5%以上。在4kW/kg的功率密度下。其能量密度达到12.96Wh/kg。所制备的石墨烯/镍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复合材料提供了高的比电容、充-放电循环稳定性和能量密度。  相似文献   

5.
在自行设计和制造的双金属复合材料连铸设备上,通过工艺参数的合理配置,成功制备出尺寸为150mm×120mm×100mm的AlSi/AlMn双金属复合材料铸坯。分析了复合铸锭的宏观和显微组织、界面附近的元素成分以及界面结合强度和硬度分布。结果表明,复合界面为冶金结合,所制备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与化学成分分布及硬度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脱层对两端固支层合板固有频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有限元软件MARC建立了具有脱层和无脱层的两端固支层合板模型,并进行了模态分析.文中分别研究了双金属粘接、复合材料与金属粘接、复合材料与复合材料粘接三种类型的层合板脱层对其固有频率的影响,并绘制了脱层与固有频率关系曲线图,为工程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由熔铸法制备的CuNiMnFe/30CrMnSi双金属复合材料标准试棒与界面处具有阶梯状的变径试棒进行拉伸试验。测试了CuNiMnFe/30CrMnSi复合材料整体及界面的抗拉强度,表征了断口形貌和界面结合过渡区显微组织。研究结果表明,CuNiMnFe/30CrMnSi双金属复合材料拉伸断裂优先发生在CuNiMnFe合金区域,说明该复合材料中界面结合强度明显高于CuNiMnFe合金强度。CuNiMnFe/30CrMnSi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较高主要是由于在CuNiMnFe合金和30CrMnSi合金熔铸时于界面结合处形成了一种结合过渡层,从而促进了CuNiMnFe合金和30CrMnSi合金的冶金结合。  相似文献   

8.
选取纯Ni箔作过渡层,采用真空热压扩散工艺,在加热温度480℃、压力10MPa、真空度1.0×10^-21Pa的工艺条件下,制备了变形铝合金2024和不锈钢0Crl8 Ni9Ti双金属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仪等测试分析方法,对双金属复合材料的2个连接界面及基体进行了组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不锈钢/纯Ni界面形成了宽约8μm的互扩散区,但其过渡区无金属间化合物生成;Al/Ni界面生成了宽约4μm的扩散过渡区,过渡区的相组成为金属间化合物Al3Ni2、Al3Ni及Al3Ni5.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Pd催化剂粒子的利用率,通过两步法制备出Ni Pd-RGO复合材料,双金属镍(Ni)钯(Pd)纳米粒子在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纳米片上均匀分布。在油浴180℃的条件下,使用还原剂乙二醇,首先形成的Ni纳米粒子被用作随后Pd生长的晶种。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平均尺寸为5.5nm,Pd添加到Ni纳米粒子的一边形成镍钯双金属界面。在相同的负载量下和商业钯黑作比较,该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活性、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和较高的抵抗一氧化碳中毒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固液相复合方法获得钢/锌基合金双金属型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界面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断口特征等方面做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不同制备工艺过程,工惨数对复合界面微观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提出冷轧钢基复合材料轧制厚度控制的P-H图,利用复合轧制P-H图描述复合材料轧制过程中复合材与基材的厚度变化与轧制力、张力之间的关系。应用结果表明:用P-H图可方便备料和确定轧辊原始辊缝,可实现对冷轧钢基复合材料的轧制厚度及厚度比进行在线自动控制;通过增加张力水平,可以减小复合轧制力,可达到用较少规格的原材料获得多规格的产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满足难变形材料轧制实验研究,开发新型实验轧机.采用液压张力缸和液压夹头夹持短试样,实现直拉张力轧制.采用两台主电机对上下工作辊单独传动和速度调整,实现异步轧制时速度比连续调整.将夹持轧件两端的夹头作为正负极,通低电压大电流,对轧件进行电阻加热,实现温轧功能.利用该新型实验轧机进行验证实验.对3%Si无取向硅钢进行带张力异步轧制,异步比设定为1.12,总压下量增大28.4%.对AZ31镁合金进行带张力温轧实验,厚度由4 mm轧制到0.633 mm,顺利完成轧制并得到很好的表面质量.实验表明,该实验轧机可以作为难变形材料轧制实验研究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3.
采用铸轧坯料组织细化处理技术及“三步轧制法”在线表面处理-轧制复合-扩散退火处理,实现多层材料界面的冶金结合并获得均匀包覆率。通过加工率的合理设计和退火工艺优化,使复合铝箔具有良好的抗下垂性和较好的耐腐蚀性能。解决了行业内无法用铸轧法代替热轧法生产复合铝箔的难题,突破长期以来热轧法生产复合铝箔生产周期长、成材率低的瓶颈。复合铝箔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节能降耗明显,冷轧复合产品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分别采用同步热轧及异速比为1.2的异步热轧对低合金钢进行热轧,研究异步热轧对低合金钢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与同步热轧相比,异步热轧可显著促进低合金钢奥氏体/铁素体相变,提高热轧钢板厚度方向的组织均匀性.同步热轧工艺下,钢板表层为细晶铁素体层,厚度1/4或1/2处组织为粗大的贝氏体.异步热轧工艺下,钢板板厚方向主要为均匀的铁素体组织.两种热轧条件下,实验钢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相当,分别为710~718 MPa和20%.采用异步热轧代替同步热轧后,实验钢的屈服强度由526MPa提高至561 MPa.这主要是由于同步热轧的钢板相变强化占主导,而异步热轧的钢板细晶强化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5.
以Q345钢带为基材,T3纯铜为覆材,通过冷轧复合—中间退火—冷轧减薄—轧后退火的工艺路线,制备出铜/钢/铜复合薄带.通过反复弯曲实验研究复合带厚度和退火温度对复合带弯曲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复合带的弯曲性能主要依赖于冷轧复合中的机械作用以及退火过程中的扩散作用.冷轧复合带随着厚度逐渐减薄,弯曲性能近似线性增强.退火工艺能大幅度提高复合带的弯曲性能,退火温度与弯曲性能基本呈指数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16.
运用四层对称轧制复合法对不锈钢覆铝板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与传统的二层非对称轧制复合对比,发现四层对称轧制复合法的生产效率提高了近1倍,制备的复合板较平直;在试验条件下,四层对称轧制复合时不锈钢、铝的延伸系数相差较小;四层对称轧制复合制备的复合板的结合强度比二层非对称轧制复合的略大。  相似文献   

17.
有助复剂温轧不锈钢复铝板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实验研究了浸涂助复剂和中温轧制工艺对不锈钢和铝固相复合界面结合强度及复合板深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表面浸涂助复剂不仅可以有效清除不锈钢和铝表面的氧化层,同时反应生成的覆盖膜在加热时又可防止和减少材料表面的再氧化和二次污染,有利于提高界面的结合强度;采用中温轧制工艺不仅在小变形的条件下即可实现不锈钢和铝复合界面的良好结合,而且能明显降低复合过程中不锈钢的变形率分配,有利于改善复合板的深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18.
Single cold rolling and double cold rolling were applied to hot rolled strips with different reduction ratios. The evolutions of { 100}, { 111} and Goss face texture during double rolling were investigated by comparing the orientation distribution function (ODF) of the double rolled sample with that of the single rolled one. The double cold rolling tex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a higher γ-texture and a lower α-texture, and the { 111}〈112〉 component is improved remarkably. Based on the TEM observ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test, it is found that the reduction ratio assignment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texture variation, as-annealing micro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the double cold rolled samples. These results may provide a theoretical guide for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double cold rolled IF steel.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同步和异步轧制下无取向硅钢的冷轧织构及其沿层厚的分布特征.不同轧制方式下冷轧织构均主要由以{001}〈110〉为强点的α织构和强度相对较弱的γ织构组成,但异步轧制显著影响冷轧织构强度及其沿层厚的分布.异步轧制对表层和中间层织构强度的影响较1/4层大;异步轧制总体上减少α和γ织构,但增加{111}〈112〉组分.这表明冷轧过程引入异步轧制可为无取向硅钢的织构控制与优化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冷轧后板带材表面质量主要取决于辊面粗糙度和变形区润滑油膜。本文研究了轧辊与轧件原始粗糙度以及压下率等因素对轧后板面光洁度的作用.为获得光洁度高的板带材表面,应选择光洁度高的辊面与采用最佳压下率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