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教兴农”是振兴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文章就推动我省“科教兴农”工作提出了很有见解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周寅跃  忻芸  卢志宏 《科技信息》2007,(16):175-176
上海经济迅猛发展、其中很重要一部分的收益来自商业的发展。而商业业态的分布更是为商业发展中很重要的因素。郊区不等于农村,但郊区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地块是属于“农村”的范畴,商业业态在农村的发展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问题。在发展的同时,农民需要满足自身的需要,商家在投入、经营时遇到农村市场购买力低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农村技术市场很薄弱,其原因:一是原来的“四级农科网”已基本解体,仅有的农技站也都为经营种子、农药和化肥奔忙;二是供销社的“庄稼医院”连一个“坐堂医生”都没有;三是农村有不正常的“三多一少”现象。即农村文化素质低,科盲多;外出打工、包田的多,资金流出的多;生产资金严重缺少。形成了新技术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难、技术与经济结合难,使农村生产力水平出现在短期内难以提高的局面。如何尽快地把农业新技术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光靠农技站一个渠道是难以办到的,必须国营、集体和民营科技一起上,农村技术市场才能蓬勃发展,才能促进乡镇企业和农村技术进步。 巢湖市槐林星火技术所根据农村出现的“三多一少”现象,围绕农业生产出现的“草荒严重、病虫害加剧”突出问题,选准除草剂、杀菌剂为突破口,开发研制了“稻草敌”、“麦星二号”、“柿果美”、“百病清”,除草、杀虫、防病效果显  相似文献   

4.
“地下经济”又称为“黑经济”,它是在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开始兴盛的。从事这种活动的人不必缴纳所得税和商品税,故被称为“地下经济”。从事“地下经济”活动的主要是一些失业工人、农村移民、家庭妇女和青少年。在一些国家里黑势力也积极从事“地下经济”,并有自己的地下工厂和组织严密、手段齐全的庞大走私团伙。“地下经济”在第三世界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都很兴旺。据统计,美国有1,500万个家庭,平均每5个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深入农村,了解实际情况,研究实际问题。我们在最近对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所做的一次调查中发现,由于大量农村人口外流,新农村建设在人口因素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很值得深入思考研究。一、当前农村留守人员呈现出的“四化”特点及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市场化和知识经济潮头的疾速推进,农村出现了“人才奇缺”的局面,常见老支书“三回农村,重复上阵”,却没有前几年那样“有所作为”,因而,农村工作和农村经济呈现螺旋型发展的新一轮“下旋”趋势。 “有文穷不久,无文富不长”,“富民先富脑”,农村工作“下旋”  相似文献   

7.
在今天人民向作家们发出要注意农村题材呼吁的时候,我们很自然想起了茅盾。想起了这位前辈作家在农村题材耕耘中的辛勤劳绩,想起他所塑造的一系列成功的农民典型,想起他长期累积起来的描绘农村生活的艺术经验。 茅盾对农民问题的重视,在他专注于农村题材以前,就表现出来了。他早期从事文艺批评的时候,就强调了农村题材的重要,对当时“大多数创作家对于农村和城市劳动者的生活还很疏远,对于全般的社会现象不注意”的状况,提出过尖锐的批评;他的处女作《蚀》三部曲之一的《动摇》,就描绘了“象粗大的栋柱”一样,迈着堂堂步武的农民自卫军形象。到了  相似文献   

8.
从语义认知的角度对“很有……”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对“很有……”结构的语义分析来论述它的语义特点,分析了“很有……”结构的歧义现象及其语义承载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很+有/象+X”结构中的“X”具有一定的语义性质,“X”进入此类结构是有条件限制的,具有限制性语义,都可以性状化,具有性状性语义,只是性状化的具体方式不同。同时,“很+有+X”结构的部分“X”具有量度性语义,“很+象+X”结构的部分“X”具有生命性语义。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中村庄整治规划探讨——以商丘市葛岗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因地制宜的规划“新”农村是实际操作中的重点和焦点问题,在商丘市进行的实践中,“有保护,有改善,有建设”是解决农村规划整治问题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是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又是关系到教育是否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一个具有战略性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教育自身发展能否有后劲的一个原则问题。我国现阶段经济还很不发达,农村经济更显得落后。我国十亿多人口,就有八亿多在农村,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首先必须考虑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所以当前教育改革的基  相似文献   

12.
程度副词“很”修饰动词性成分时,在语义上分化为表性状的“很;”和强化数量的“很。”’,而且“很。”以表不确定量的数量词为存在的必有条件。“很;”句法和语义均指向其后的动同性成分,而“很。”句法上指向其后的动词性成分,语义上则指向其后动调性成分中所含有的数量词。修饰动词性成分的“很”@孟建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发挥老年人的积极作用,使“老有所养”变为“老有所为”。老年时代是人生命的重要阶段,老年人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有自由。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农村有能力老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这部分老人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存在较大的潜力。基于“互联网+”的农村有能力老人经济来源新路径是指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集中有能力老人的才能发展“夕阳红农、副业”,为老人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带动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九二○”菌种的保藏是目前农村生产“九二○”的一个关键问题。由于社、队一级生产单位缺乏低温条件;石腊油价钱昂贵而且在农村难以买到;依靠外援,势必增加成本,也很不方便。所以,“九二○”菌种的保藏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的教导,于一九七○年十一月底,  相似文献   

15.
刘华杰 《科技潮》2009,(5):42-42
提起薤白(Allium macrostemon),几乎没有知道,可是如果提起“小根蒜”或“小根菜”,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差不多都知道,实际它们指的是同一种东西。薤(音“谢“)白.是一种很普通的百合科野菜。  相似文献   

16.
在3月召开的“两会”上,“三农”问题得到了代表委员们的重点关注。此前,党中央在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大已经确定了新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靠吃“农”饭,到如今十几亿人口中有2/3还在农村。据一家媒体说,目前大多数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还远远低于城市居民,而且农村有3000万贫困人口,并有6000万人徘徊在温饱线上。因此,如何实现全面小康这一目标,其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民。  相似文献   

17.
曹友君 《科技信息》2009,(14):250-250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不断重视和加强,以及希望工程、西部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经费保障新机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贯彻和落实,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有了根本的保证,因此由于家庭贫困而辍学的现象彻底消除,在农村初中学校,“进得来”和“读得起”的问题也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但“留得住”的问题依然不容乐观,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毋庸讳言和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期完成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学业对一部分学生来讲,已经有相当大的困难,可靠数据表明,农村学生辍学率很难控制在2%以内,有些地方甚至超过5%。因此,“留得住”,即“控辍”已经成为广大农村初中实现普及教育工作的“硬骨头”。  相似文献   

18.
丽水地区在实施“八五”星火划工作中,抓好“一个关键、两个基础、三个重点”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据统计,累计实现产值58亿元,利税近6亿元,促使了丽水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星火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面向农村的指导性科技发展计划。其宗旨是通过向农民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丽水地委、行署对实施星火计划很重视,始终抓住加强领导这个关键,强调在农村抓星火计划就是抓第一生产力,同时把实施星火计划与科委的各类科研计划、教育部门的“燎原计划”、农业部门的“丰收计划”、团组织的“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和妇联的“双学双比”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促进星火计划不断向广度、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三农”问题显得十分突出,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解决,不能就“农”论“农”,必须采取“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只有把“三农”问题放到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中来考虑,解决“三农”问题才有希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20.
曾蕾 《科技信息》2009,(28):I0078-I0079,I0081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是联系一体的,从而很容易提出以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来实现农民富裕。农村问题的实质在于人均资源不足。要解决农村问题就要把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转移。这种转移包括内部转移和外部转移。解决好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形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培养新型农民,以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来实现农村繁荣和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