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绿色建筑     
<正>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又被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或"生态建筑",是人民在意识到当前地球资源在不断消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条件下产生的。发展绿色建筑,直接关系群众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6年建设部批准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绿色并不意味着高成本、高技术和高价格,其终极目标是低能耗和低排放。实际上,绿色建筑是一种具有气候自适应的建筑,这需要尽量采用适当的技术减少能耗,同时材料应该是可循环再造的和当地化的,以实现能源成本最低,保证舒适度。  相似文献   

3.
梁富海 《科技信息》2009,(32):I0356-I0356
一个用来指示建筑物节能情况的标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即将在住宅和公共建筑中推广。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相似文献   

4.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在建筑的运行过程中,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间。绿色建筑并不是一定要采用高新技术,它可以利用常见的健康材料向人们提供一个清洁而舒适的室内环境,达到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今天我就绿色医疗建筑的发展作一观察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笪剑颖 《科技资讯》2014,12(16):83-83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给人们打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的建筑。从我国国情出发,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把住宅建造成一个自然气息浓厚、生机盎然、健康舒适的节约资源、没有污染的居住环境。这里所说的"绿色"并非指的景观绿化、屋顶绿化等一般的绿化,而是无污染的一种标志,是指这种建筑能够通过自然空气流通、雨水的利用、土地合理利用及其他各种节能材料的利用来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王兴业  刘盈 《科技资讯》2014,(14):61-61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的指导思想也在发生变化,在现代建筑的过程中更加提倡环境与节约,绿色建筑的理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绿色建筑提倡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减少浪费,降低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在建筑过程中有效的利用空间,协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发展,充分利用太阳能等自然界资源。绿色建筑是环保的、生态的、绿色的、节能的建筑总和,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是现代建筑发展所大力提倡的。  相似文献   

8.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而“屋顶绿化”则是一种既能兼顾到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同时又能很好地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双赢甚至多赢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曲令军 《广东科技》2013,(14):158+130
面对当前严峻的环境与能源危机,绿色建筑被认为是一种切实可行而持久的解决方法,而针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实践也不断地展开。通常意义上来说,绿色建筑指的是在建筑建设以及投入使用之后这整个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材、节水、节地、节能)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的使用空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建筑。主要是以商业办公楼为设计分析的对象,介绍绿色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10.
王宏伍  汪晓东 《科技信息》2007,(27):123-123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不仅要能提供舒适而有安全的室内环境,同时应具有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良好的建筑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1.
"绿色建筑"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几乎涵盖了一切旨在提高建筑利用效率并减少其对环境及健康负面影响的技术、措施和实践.国外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做法及实践为我国提供了有益借鉴.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我们应建立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完善法律法规及标准、评估体系,加快技术开发并加强对绿色建筑的宣传.  相似文献   

12.
玉华 《广东科技》2011,20(19):26-27
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型的绿色建筑,是近几年才有的新概念,但是在推广过程中,有的绿色建筑徒有虚名,有的根本就是“伪绿色建筑”,有的更是混淆视听、难于推广。实际上绿色建筑并不是人们常想的那样,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关于绿色建筑的认识误区,为绿色建筑正名。  相似文献   

13.
路海章 《科技信息》2012,(20):465-466
一、绿色建筑之绿色住宅 绿色建筑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技术科学的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生机盎然、自然气息深厚、方便舒适并节省能源、没有污染的居住环境。这里所说的“绿色”并非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标志,是指这种建筑能够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环境质量,其“绿色”的本质是物质系统的首尾相接,无废无污、高效和谐、开放式闭合性良性循环,通过建立起建筑物内外的自然空气、水分、能源及其他各种物质的循环系统来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并赋予建筑物以生态学的文化教育和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4.
低碳建筑要求在建筑建造过程与运营过程均实现低碳排放.在建筑材料选用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通过节能、节材、节地、节水和保护环境的措施充分体现低碳建筑的技术要求,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5.
王子驹 《广东科技》2013,(10):239-240
让设计的建筑更绿色,就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坚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且充分利用客观生态系统的资源、环境条件,并且尊重建筑地的文化,集成适宜的技术系统和建筑功能,将资源的消耗降到最低,使用的效率为最大化为目标,从而具备健康、安全以及宜居的功能,坚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绿色建筑,主要介绍了绿色建筑,以及让设计的建筑更绿色的方法以及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兴言 《广东科技》2011,20(19):18-20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 随着绿色文化的日益推广和普及,人们开始向往在绿色建筑中轻松愉快地生活、工作,但对什么样的建筑才算“绿色”,学术界、产业界始终没有定论。二十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首次将“生态”与“建筑”两个词合称为“生态建筑”(Ecological Building)。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办法和规范性文件,并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评审绿色建筑等多种措施,推动这项事业不断迈进。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而“屋顶绿化”则是一种既能兼顾到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同时又能很好地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双赢甚至多赢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社会飞速发展下留存大量的历史建筑,也产生了许多环境保护上的新问题。为保护并更新目前遗留的历史建筑,需通过绿色改造对历史建筑进行更新。基于此,提出绿色改造下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流程,在确定既有建筑为历史建筑后,对历史建筑与绿色改造进行适配度评估。以珠海拱北宾馆为例,针对以建筑为中心的安全耐久、节约资源,与以人为本的健康舒适、生活便利、环境宜居五项要素进行改造。拱北宾馆依据提出的流程进行保护更新结果表明,通过增加抗震性和安全性,配合节地、节水、节材措施,能使历史建筑更长久更健康的保留;通过避免污染、发霉潮湿,完善停车场,增加老幼与无障碍设计,设置吸烟区和增加绿化,可实现建筑更好的为人使用。  相似文献   

19.
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人类的发展离不开适宜的生态环境。随着环境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有意识地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建筑风格。绿色建筑便成为了建设业界力捧的“宠儿”。  相似文献   

20.
国外绿色建筑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颖心 《科技潮》2005,(6):13-15
绿色建筑是解决城市建设中能源和资源消耗过多的问题的一个好方法。绿色建筑的含义是指尽可能少消耗资源和能源、与环境生态友好、能够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环境的建筑。自上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以来,建筑节能就得到发达国家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保护地球环境、保证地球上的人类能够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比节能建筑含义更广泛的绿色建筑或称生态建筑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目前国际上已建成的绿色建筑有很多,笔者只是选取了少数几个有典型特色的项目给予简要介绍。这几个项目根据地区自然气候条件和建筑功能,因地制宜采用了不同的绿色建筑技术手段,其成功的经验希望能对我们有关建筑从业人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