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莫潮磊 《科技信息》2011,(10):I0354-I0355
美国对欠发达国家进行官方发展援助的历史已有半个多世纪。随着国际形势和美国各界对国家利益的动态界定,发展援助政策走向也处于不断变动之中。数十年来美国之所以调整对欠发达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政策,除了对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外,还受到了国际权势格局不断变化的影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援助国。然而,美国若想通过发展援助在国际社会塑造积极形象,并提高援助效绩,则不可避免地需要修改其现实主义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
整个拉丁美洲经济被北美资本控制着,北美资本主要控制着各国的关键性工业,因而有可能根据它们自身的利益来指导和制止经济的增长。这里,我们并不是在猜测,而是说的纯粹的事实:拉丁美洲经济,既表现出私人利金高于公家利益,又表现出外国利益高于民族利益。这两个现象使得这些国家的政治独立完全成了具文。拉丁美洲是一个经济真空,它继加拿大之后,接受最大量的北美的投资;但是,关于真正所谓的援助,直到1961年为止,拉丁美洲所得比非洲、甚至比南越更少,因为美国的援助政策完全是同它的国防政策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美帝国主义一贯破坏日内瓦协议。自1954年日内瓦协议签订以来,它不仅对越南南方进行着明目张胆的政治、军事上的干涉和侵略,而且积极推行殖民经济政策,使越南南方的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美国对南越的“援助”谈到美国在南越的殖民经济政策,首先要剖析一下美国对南越的所谓“援助”。因为,美“援”是美国对南越的重要侵略和剥削手段,是南越统治集团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基础,也是使南越经济日益衰落的根本原因。早在1950年,美国乘法国在侵略印度支那战争中被削弱的机会,加紧侵入印度支那地区。1950年  相似文献   

4.
外刊要论     
没有国家被落下科林·鲍威尔(第一届小布什政府国务卿)美国促进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是其“软”政策目标,而是事关美国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但帮助贫穷国家脱离穷困的最好办法并不是加大对他们的援助力度。援助是贫穷国家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但促进其发展的真正引擎是企业家、投资与贸易。成功的国外援助是被援助国不再需要国外援助。如果一个国家年复一年的需要援助,最终将导致该国的经济与政治对国外的双重依赖。美国应将发展、民主与安全视为一体,因为导致贫穷的根源是社会不公以及管理不善的政府,而没有持续的经济增长,就不能消除贫困。贫…  相似文献   

5.
5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开始强调欠发达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对美国安全的重要性.同时,美国巨额的外援支出与资源有限的矛盾日益凸显.于是,美国开始调整对外援助政策;减少外援、重视发展援助、逐步由"军事援助优先"转向经济援助优先".此次美国援助政策的转变为肯尼迪政府对外援助政策的制定确定了一些基本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6.
一言难尽ODA     
说起ODA,一般人会觉得有些陌生,它的全称是OfficialDevelopmentAs-sistance,意为“政府开发援助”或“官方发展援助”。日本在1961年正式加入以美国为首、由西方国家组成的国际援助体系。日本对中国正式提供ODA开始于1980年,但缘起还要更早一些。1978年中国实现了工作重点向经济现代化建设的转移,但当时中国缺乏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而发达国家有大量游资在寻找出路,中国因此提出了引进外资的政策。在引进外国政府资金方面,日本的ODA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日本的ODA分为有偿援助(日元贷款)和无偿援助(分为技术援助和智力援助),其中…  相似文献   

7.
美国帝国主义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逐渐排挤了旧的殖民国家,在「援助」的幌子下,实现对落后国家的经济奴役。「援助」协定所具有的奴役性质,使接受它的国家的经济、贸易和财政政策处于美国垄断组织的控制之下。对美国资本的自由开放是美国「援助」这个或那个国家的不变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杜鲁门时期,美国对东欧国家实施了遏制政策,1948年苏南冲突公开化后,为了分化瓦解苏东集团,对南斯拉夫制定与实施了不同于其他东欧国家的差别政策。美国强行对苏东国家航空方面管制,但南斯拉夫例外;美国利用南斯拉夫分裂苏东关系,在东欧国家内培育第二个铁托政权;美国对苏东国家实行贸易管制,但对南斯拉夫不仅放松出口管制,而且在经济与军事上援助南斯拉夫。  相似文献   

9.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给予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对发展它们的民族经济,对巩固它们的民族主权,以及改变这些国家的落后面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反,美帝国主义给予不发达国家“援助”,是利用“援助”的幌子来达到其侵略性的军事—政治目的,干涉不发达国家内政,保证垄断组织的巨额利润,保证资本和商品输出,控制受“援”国家的经济命脉,竭力使它们处于从属地位。“美援”是服务于美国侵略政策的工具。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今年1月在向美国国会提出的“共同安全计划”的执行报告中说:“共同安全计划提供的军事、经济和技术援助是实现我国外交政策目的所必须  相似文献   

10.
拉丁美洲在美国的冷战战略中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冷战初期,美国没有给拉美提供政府援助而是让垄断资本去自由开发;古巴革命的冲击和拉美人民不满情绪的高涨迫使肯尼迪政府推出了“争取进步联盟”,但效果并不理想;之后美国政府对拉美政策再无大的突破,里根政府再一次把意识形态因素提上了议事日程;冷战的结束更使得拉美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大大下降。意识形态、冷战进程、历史积淀和控制手法是冷战时期美国对拉美政策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美国对1961年韩国朴正熙军事政变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反对一观望一支持”的微妙变化过程,这主要是由美国东北亚战略决定的。,另外,政变后军事集团的言行以及韩国国内局势大体稳定也都使美国找到了实现其对韩政霰的新“合作者”,于是美国很快转而支持军事集团。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全球经济的回升力度在继续增强,美国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但缩表、加息及政策的不确定性使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风险;欧元区经济复苏基础稳固,其成员国经济形势依然严重分化。欧美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影响重大,应重视欧美经济和 政治的不确定性给我国宏观经济带来的不利后果。本文从经济增长、物价波动、失业状况和制造业发展层面对欧美的经济现状进行分析,基于联合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结果对经济未来走势进行判断,并针对欧美政策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新经济”以其“一高三低”并举并持续增长120个月的骄人业绩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美国“新经济”的出现是美国经济迅速适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克林顿政府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利的国际大环境等是“新经济”出现的主要因素。“新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指明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知识经济,推动了传统经济理论的向前发展,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商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华商是美国华人移民中的特殊群体,在美国华人社会有着重要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它随着美国经济发展和对华移民政策的变化而发生重大的历史变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经济特征。它不仅为美国早期华埠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主导着当今华人经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对朝鲜的经济援助,既不能转化为我国的政治影响力,也无助于朝鲜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朝实行睦邻友好政策,而朝鲜的先军政治却危及我国发展所需的稳定的周边环境;在国际上,我国是朝鲜的依靠,而总是惹麻烦的朝鲜却殃及我国的声誉。冷战思维的残余、用老眼光看待朝鲜对我国的屏障作用和历史情结的存在是我国对朝政策陷困的主观因素。对朝鲜政策的最理想目标是引导朝鲜走向改革开放、放弃先军政治和融入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需要政府的有效介入,实践性教学、大学生就业都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政府扮演着规划者、管理者和控制者的角色,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教育立法、资金投入和借助社会力量专项“评估认证”等途径来加强宏观调控,实现政府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二战结束后,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开始了战后大规模的对外援助。经济援助中最重要的是欧洲复兴计划,它对战后欧洲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美国进一步控制西欧对抗苏联的重要步骤。另一方面,随着冷战的进一步加剧,美国政府认识到仅仅依靠经济援助不足以抵制苏联的威胁,因而又将援助重点转向了军事援助,希望在军事实力上与苏联抗衡。由于援助重点的转移,双方的对抗也进一步升级。  相似文献   

18.
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对印度的援助,服从于其全球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开启了战后美国援助印度的序幕。在冷战背景下,影响美国对印度援助的因素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美国利益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参与和影响很大,这一点在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中尤其明显。 在冷战年代的中美关系中,美国国内的院外援华集团几乎都持亲台反共的主张,"百万人委员会"是其中最典型 的一个。现截取肯尼迪时期"百万人委员会"所从事的一些活动,作为个案来分析在美国的对华政策中,美国国 内因素是如何影响政府外交政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