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公民主体意识的欠缺已成为阻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重建公民主体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重建公民主体意识,确立公民的主人翁思想,才能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地投身到经济建设中去。国家的方针政策只有变成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才能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行政民主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及社会管理过程中的民主状态,行政民主化的主体是行政主体与公民,行政民主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民主意识、民主作风与民主制度。行政民主意识源于行政主体与公民;行政民主制度源于公民行政参与。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提升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教育载体,服务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着启示意义,旨在通过反思实践经验的连续性和交互性,实现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价值互动与成长。因而基于反思型服务学习的意义建构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其主体的启示,主要有还主题、时空、思考、过程予学生四大方面。  相似文献   

4.
人们的政治意识是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合力作用的产物,它将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嬗变。从1957年起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公民在政治生活中逐渐表现出的政治客体意识与政治盲从倾向是我国特定历史时空中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有序转换,我国公民的政治意识也发生着从客体型向主体型的嬗变。这种嬗变给我国现行政治系统的运作带来了富有挑战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岳静 《科技信息》2009,(32):I0046-I004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公民参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时期。现行的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和公共决策过程尚存在如经济与文化落后的客观限制、传统政治思想与文化的影响、公民参与的组织机构和渠道单一、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不健全等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所以现阶段要不断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公民参与的物质基础;摒弃附庸意识,增强主体意识;拓宽参与渠道,增加参与形式;推进体制改革,促进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试论新生代农民工公民意识及其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研究其公民意识的现状与培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通过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对贵州省贵阳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公民意识现状进行了调查。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意识不强、权利义务意识缺乏、法律意识薄弱、政治参与意识淡薄。究其原因,主要受传统文化因素、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公民教育缺失、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要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公民意识,就要通过夯实培育新生代农民工公民意识的物质基础,健全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机制,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整体素质等手段来增强其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7.
传统法律心理同任何文化一样都是一把“双刃剑”,从正反两方面影响着公民的权益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主体意识、道德责任意识、进取意识、效率意识等等,对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起着二重作用。为此,必须培养公民的健康法律心理并探索建构现代公民意识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8.
浅谈现阶段中国的公民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十七大报告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公民意识也不断觉醒。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比,公民意识仍显得滞后。本文就我国公民意识滞后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现阶段加强公民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们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公民政治文化变迁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意识在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发展,同时世俗功利主义也在形成,这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世俗化进程的开始。这种世俗化的存在会对我国政治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可以推动政治发展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也存在一种缺陷,孕育着一种政治困境。所以,我们要合理、理性地引导政治文化世俗化。  相似文献   

10.
公民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关注的热点,培育良好的公民意识是发展公民教育的关键。近年来公民意识教育研究已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无论是研究的主客体,还是研究的视域方法都更加多样化,研究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自汉以降至清末,儒家法律传统从未遇制度理念的正当性危机,然而近代以来,固有的法律传统和制度体系已不能给出现实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但作为帝制正统之儒家法律传统,其思想观念仍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发挥作用,难免使中国法律的近代化每前进一步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响与激烈的斗争。儒家法律传统在近代的命运嬗变,伴随本能的抗争最终走向解构。儒家法律传统向近代化、现代化发展与转型之路是坎坷的,其在近代之复杂命运是国人对自身法律文化与思想体系进行现代意义重建的艰难过程,其在近代的困境亦是后人重构制度儒学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几千年治理国家的主导思想。深入研究儒家思想的治国理念及其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关系.吸收儒家思想精华部分.必将对当代中国法治的现代化构建有着借鉴和弥补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法律修辞方法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方法,在谋篇布局的基础上,以寻找言说关键词进行说服的思维活动。由于法律修辞方法主要是“把法律作为修辞”以此进行说服,因而法治意识形态的属性比较明显。只要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把法律作为修辞”,那么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法律就有了话语权。然而,由于法律修辞方法以说服、信服为目标,因而不能刚性地依据逻辑的推论,或片面地以权力进行压服。法律修辞方法所寻求的,是以形式法治为主,并附之以实质法治的方法;旨在思维的形式和实质两个层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与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比较,目前进行的法治意识形态建构,主要是矫正片面的权力思维或实质主义思维的弊端,理顺实质法治与形式法治的关系。在权力政治言辞过剩的情况下,倡导“把法律作为修辞”的说服方法。这对法治意识形态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就像是一个国家的现金储备,对于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执政合法性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暴力合法性、政绩合法性、意识形态合法性、对比合法性、法理合法性及五种资源之间的互动作用.通过这种思路的分析中国共产党执政六十年的建立和完善过程,当代中国执政合法性的构建必须由现在的政绩合法性为主,转向政绩合法性与意识形态合法性为主,并积极构建稳固的法理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法律文化是由各民族的物质条件所决定的法律上层建筑的总称,即是与民族法律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法律制度、组织、机构和法律行为的总和.历史上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在制度、思想和器物方面都形成独特的法律文化,各民族多元法文化的存在大大丰富了中华法文化的内容,有些民族法律文化现象一直保留至今.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以儒、墨、道、法家为代表的各大学派针对君臣关系进行了一些讨论。儒家认为君臣关系应建立在礼义基础之上,墨家认为君臣之间应是“兼相爱、交相利”的关系,法家认为君臣之间是纯粹的利益关系,道家则主张以“无为”处理君臣关系、分配君权与臣权。对这些理论进行探讨,发现其价值、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并吸取其可资借鉴处。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法律在文化传统、精神理念和司法程序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受到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军事技术法规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它反映并服务于人类的军事技术实践活动。由于调整对象的特殊性,使其除了具有法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军事技术法规在对军事技术活动进行协调管理的同时,也显示了明显的不足和局限性,很难在军事需求和人道主义之间达成一种和谐。  相似文献   

19.
荣玲鱼 《长春大学学报》2012,(7):857-859,863
我国的法治建设是建立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我国的法治建设遵循唯物主义有关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反映的客观规律;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对当前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反映。那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我国的法治建设二者有没用关系呢?如果有,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本文将试图通过论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以期客观地揭示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法律移植是法律近代化的有效途径,晚清旧法体制的困境与严重的滞后性决定了晚清法律移植的必要性。晚清法律移植作为中国近代法律移植的开端,初步建立了中国法律近代体系与法律原则,在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中起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晚清法律移植也遭遇了法的"本土资源"——中国法律传统的有力抵制,从而决定了晚清法律移植对中国法律近代化推动作用的有限性。近代法制的核心精神——法治,在近代中国并未能真正地建立和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